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幼獅文藝專題】專訪徐政夫先生——交友廣闊.文物達人
2007/09/30 22:41:16瀏覽3717|回應0|推薦4

〈專訪徐政夫先生——交友廣闊.文物達人〉(人物專訪) (《幼獅文藝》,2007.9)

採訪者:高淑芬(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研究所學生)

前言

 從一位屢出創意的教育工作者,搖身一變成為身價上億的古董投資者,收藏家政夫一路走來,一波一波轉折出精采的面貌。透過夏日午後的訪談,分享他多年以來的心路歷程。

關於徐政夫

  臺北觀想藝術公司董事長、上海觀月藝術諮詢顧問公司董事長,發起清翫雅集,為聚英雅集等收藏聯誼團體的成員之一。

  曾投身教育界多年,在救國團服務的時期屢受好評。之後,因緣際會接觸臺灣文物收藏與拍賣市場,至今在古董收藏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將自己定位在當「收藏家的朋友」、「投資者的顧問」,是用人脈存摺灌溉事業的藝術達人。

 

在救國團展長才

問:從董事長的過去經歷發現,您不僅專精於藝術領域,也曾經擔任教職,還有舞蹈方面開班授課的經驗。這和先生的學經歷背景,有什麼樣的關聯性呢?也請分享一下您個人學生時代的小故事。

答:我的學生時代課業表現優異,時常擔任班長,也培養出我的領導和溝通能力。而這其中有個重要的轉捩點,即是我加入了「童子軍」的行列,學習服務。初中(即為現在的國中)時,曾參與童子軍的第十屆世界大露營,當時這個活動受到國家元首的重視,蔣中正先生親自召見,是兒時感到最重要的殊榮。

稍長上了問中,我的生活更是日益豐富,不僅當上樂隊指揮,還代表學校參加演講、辯論、詩歌比賽,更在全國競賽中屢獲佳績。畢業的時候,因為為校爭光,所以得到許多的嘉獎、小功和大功等紀錄,拿下全校操行成績第一名,很令人難忘。

問:您和救國團有什麼樣的緣分?

答:問中因為參與「天祥野營隊」,帶回了一句話:「以後有問題可以找救國團幫忙」。後來有一次隻身前往人生地不熟的臺北,果真受到救國團免費食宿的溫馨協助,也因此懷著感恩的心,和救國團結下了長達八年的緣分。

我大專就讀世新廣電科,持續熱衷參與各種活動。這段期間,我是「歲寒三友會」和「大專社團服務中心」的幹部,時常協助救國團辦理營隊,帶領團隊設計活動,並且親自上陣教學,服務了許多人。感念當年受到救國團的照顧,那份深深的感動,一直支持著我為群眾服務的熱忱。

我在救國團服務的時期,分別創辦了「霧社先鋒營」、「日月潭野營隊」,多達上千人參與,可以說是最膾炙人口的活動之一。說到這裡,我有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可說,其實一剛開始我是不會跳土風舞的,但是後來我卻成為「土風舞」課程的指導老師,是因為我曾在天祥駐站,看過其他人跳土風舞,活動辦了幾梯次,我邊看邊學,也頗有心得。後來我便下場指導學員,竟然還獲得學員評分中,最受歡迎的輔導員,日後還獲聘到青年服務社擔任土風舞課程的指導老師多年,始料未及的一個有趣小經歷。

救國團對四十多年前的臺灣社會,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以前社會不似現今開放,娛樂也不像現在那樣多,所以救國團辦理眾多的活動,自然吸引了廣大的群眾。學生可以在其中學習和他人交往,也可以培養群育,對學子來說是一個相當好的活動,而對我來說,還有個更重要的意義,我在那裡認識了我現在的賢內助,說來還真是緣分。

親手打造私人暗房

問:進入職場之後,先生在教育界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工藝、攝影、輔導都有所涉獵,是什麼樣的教學契機?

答:我以優異的中學成績,獲得母校衛道中學任聘,負責擔任工藝課和指導活動課的老師,發揮我在救國團的專長,但因為在心理學方面的學習較少,所以又去進修,取得更專業的知識。之後任教於光武工專(現北臺灣科技大學),光武成為臺灣第一個輔導中心的示範學校,可以說是每一步的努力所累積而成的。

很多的學習來自自己的摸索,每一次經驗的累積讓我在專業上勝出。攝影方面,最初也只是因為希望幫畢業生留下美好的回憶。過去的畢業紀念冊都是問三時候匆促拍照、編輯而成的作品,我以為那樣的作品不夠有特色,因此向校長提出,從入學的每一刻都要留下值得紀念的畫面。在校長的支持下,我開始擔任攝影的工作,不但親手打造沖洗底片的暗房,還搜尋國外的文獻,赫然發現德國的照片沖洗技術,學習運用之,於是我在私人暗房沖洗出全臺灣第一張彩色照片,至今還令人津津樂道。

雖然這些一開始都是別人不願意、或沒想到要做的事情,但是我不怕困難一人擔下,也讓我領悟到,「做別人不要做的事情」,無形當中,將可以擴大自己的學習領域,多一份專長比較容易成功。

關鍵的轉捩點—­—「寒舍」

問:你個人的藝術專業跟養成經過從何而來?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進入你職場生涯關鍵的轉捩點—­—寒舍?而當時寒舍在臺灣的藝術市場所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是否一開始就以古董起家?

答:因為在救國團服務的關係,我和原住民部落有所往來,從那個時候起,我對原住民的物品就產生了興趣,於是開始收藏起部落的民俗品,也慢慢在這塊領域上學習,才有了日後的契機。

一九八七年,在蔡辰洋先生的邀請之下,進入「寒舍」擔任總經理。寒舍最先買賣的是民俗品,而後正逢臺灣解嚴,大陸的古董大量進入臺灣市場,因此占地六百坪的寒舍,自然成了古董展售的大本營,同時也是亞洲最大的古董專賣店。我當時所扮演的角色是買賣的工作,經手過大量的藝術品,對古董的理解和別人比起來,自然問出許多,比較不會上當買到假貨,還知道貨品的價值在哪裡。

當年「寒舍」的出現,正逢臺灣經濟發展的巔峰,一九八九年股市突破萬點,人人過著富裕的生活。經濟水平提升,使得大家逐漸喜歡骨董等藝術品,也有收藏的能力,當時大家還把:「你有沒有去過『寒舍』?」當成見面的問候語,由此可見「寒舍」火紅的程度。

問:先生從一開始就很強調學習的精神,你個人不斷進修的意義是什麼?

答:我曾在拍賣會場上,看到外國古董買家對於商品的評鑑看法,讓我很訝異。舉例來說,兩尊色澤看起來差不多的唐三彩,一尊是一百萬港幣,另一尊是三百萬港幣,外國買家卻會選中三百萬港幣的唐三彩,兩者看起來「很相似」,卻也是外行人的看法。為此,我更是想要探究其間的奧祕,我的「好奇心」催促著我學習,我大量學習相關知識,不論是自學還是請教他人,我一概用心以對。之後,有感於忙碌的工作,似乎是該空出時間專心進修的時候了,於是到中國和歐美的博物館學習,與當地的骨董商往來,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問:先生的「中華文物藝術研究室」和日後組織的「清翫雅集」,有什麼樣特別的故事?

答:離開「寒舍」之後,我在建國南路旁成立了「中華文物藝術研究室」,以推廣鑑賞和前往博物館實地學習為主要發展方向,久而久之,這裡成了許多愛好古董同好的聚集場所。

後來和中華文物學會名譽理事長蔡一鳴先生和「寒舍」負責人蔡辰洋先生,從香港拍賣會場返臺的飛機上,加上陳啟斌和我,討論出一個以古董為收藏的團體的想法。「清翫雅集」這個團體,是從香港收藏團體「敏求精舍」所發想而來。我們希望透過大家的力量,不但可以一起欣賞古董,還可以古董會友,相互切磋。

古董市場上難免有贗品,我們不希望我們的收藏家遇上這樣的情況,勢必會壞了團體的名聲。因此,為了確保團體的專業,想要加入我們,就會有較高的門檻。加入者須由兩名會員推薦,先來參加我們例行的聚會,再經過大家投票,才能成為我們的會員。像創始者蔡一鳴、陳啟斌、蔡辰洋等人外,元大集團總裁馬志玲、臺灣工業銀行董事長駱錦明、聯電曹興誠與廣達林百里,也都是我們的會員。

會員看起來雖然以男性為主,但並非只限男性參加,只是女性對古董收藏的興致較低,她們喜歡的是屬於翡翠珠寶或現代藝術品之類的,只要有任何的女性古董收藏家接觸我們,一定會邀請她入會。其實我們的團體,雖然沒有女性的會員,但大家其實都是夫妻檔結伴一起參加聚會,男人聊古董,女人話家常,大家都很期待每個月的相聚。

經濟可以建國,文化可以立國

問:先生是許多企業家藝術品收藏的重要顧問,涉獵藝術領域的經驗豐富,個人是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進而傳達些什麼?

答:我看過很多的收藏家一生的血汗錢泡湯,這些人不是沒眼光,而是太過於自信,反而壞事。我經手超過十萬件古董,對自己的專業和獨到的見解相當有信心,過去的經驗讓我在評鑑物品的時候,有著敏銳的眼光,並知道市場要的是什麼。

我認為,買賣古董,不但要見多識廣,還要找對的人。我一直希望自己扮演這樣的角色,「當收藏家的朋友,當投資者的顧問」。但是向投資者提到錢,對方就會就想到我是不是圖的是他的錢,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朋友做起。過去在救國團服務的經驗,和他人往來是我的強項,因此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建立起我堅強的人際網絡,擁有人脈是我極大的優勢。收藏、買賣古董,重要的是信用好,和他人有良好的關係。不僅可以結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自然就會有商機。

問:收藏和買賣古董對你來說,有著什麼樣的吸引力?又是如何看待古董的商業性和藝術性?

答:收藏和買賣古董,對我的莫大吸引力,那無非是「暴利」的獲取。但這不是騙人或以問價出售的暴利,更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而是社會所形塑出來的結果。當一個國家社會發展良好,使得很多人嚮往藝術,希望擁有藝術品,而轉向古董藝術的收藏,以增加自己的涵養,古今中外皆然,這時,古董藝術品的行情就會暴漲,如果我有收藏自然就能獲取莫大的增值。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和法國的羅浮宮,都是在一個國家最強盛的時候所成立的博物館,我們可以從博物館裡,看出過去的歷史痕跡和當年日如中天的國勢。

財富固然重要,但是更不可忽略,「經濟可以建國,文化可以立國」的要義,古董裡所蘊含的「文化」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道盡,要更深刻體會,才得以見到古董的真正價值。更重要的,「藝術沒有中外,也不分古今」。

策展「畫魂——潘玉良」

問:「觀想」最為大家所熟知的策展,就是「畫魂——潘玉良」,這是如何的因緣際會?

答:我成立的觀想藝術中心,一直都在為古董收藏而努力。古董市場的買主從臺灣慢慢轉移到中國,世界局勢的變動無可抵擋。中國大陸的經濟日益強大,早已大大逆轉過去臺灣的優勢。因此「觀想」這幾年積極拓展大陸的市場,以臺灣做為總部來掌握商機。

「畫魂——潘玉良」的策展,是當時友人義務協助安徽省博物館修復潘玉良的畫作,在經費短絀之下請求我的協助,而我也在這個機緣下,認識了潘玉良這位曠世奇才。她可以說是一部近代西方藝術史在中國的縮影,油畫、版畫、水墨畫和雕塑等作品不但獲得國外諸多美術館的獎章,也是被收藏家收藏最多的一位藝術家,華人藝術界幾乎無人能比。後來在安徽省博物館、聯合報系的協助之下,順利展出她的個人展,同時也讓我發揮了救國團的服務精神,回饋社會。

              

生活,不能只有唸書和賺錢

問:這一路走來,你經歷過很多不同的領域,就個人而言,你認為什麼是學生最重要的特質?更要如何開發自己的潛力?

答:我認為,品格教育比智育教育更重要。以前所服務的衛道中學是教會學校,學校重視學生的均衡發展,不僅注重學生的品格,在體育方面的教育,也多所關心。由於該校學生依規定住校,因此每到放學和用餐之間總有一段空閒時間,當時我負責學生的體育活動,不論是籃球還是網球,學生都十分熱衷,爭取宿舍與宿舍之間、球類對抗的總冠軍。這對孩子來說,是群育教育的訓練,同時也培養了榮譽感。

快樂學習和認真讀書,是我自己在教導孩子時最重要的理念,我建議孩子的父母親應該重視孩子的課外活動,擴大生活面,也讓孩子懂得與人相處,對道德教育的培養也會有所增進,經由活動的實現,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專長。

社會不斷變動,不一定能夠學以致用,但是只要知道自己適合走什麼樣的路,自然就會有目標。學新聞的林懷民,並沒有在新聞領域工作,反而成為舞蹈界的佼佼者,他在自己的興趣中找到一片天空,是很幸運的事情。

生活,不能只有念書和賺錢,藝術和音樂的欣賞也很重要,臺灣的藝術欣賞與生活品味的培養仍然不夠,應該多方面加以重視。均衡,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趣,我想這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sunny33&aid=126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