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幼獅文藝專題】〈暑假十人行02:陳克華、鍾文音、洪子敏、楊家原、林佩嫻〉
2007/08/08 02:05:35瀏覽1258|回應0|推薦6

〈暑假十人行:廖翰聲、游常山、葉麗晴、唐捐、郝譽翔、陳克華、鍾文音、洪子敏、楊家原、林佩嫻〉(人物專訪) (《幼獅文藝》,2007.7)

                             採訪者:高淑芬(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研究所學生)


以下採訪稿排序:

1.       陳克華  (醫生/作家)
2.       鍾文音  (作家)
3.       洪子敏 (台北市麗山高中數理資優班,高二)
4.       楊家原 (世新大學新聞系,大三)
5.       林佩嫻 (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碩一)


陳克華  (醫生/作家)

陳克華從臺北醫學院畢業,進入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後研究學歷。目前是國立陽明大學眼科副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工程組兼任研究員,集醫生和詩人的身份於一身。

對生活忙碌的陳克華來說,每天都是工作,「哪有暑假呀!」但是今年暑假,除了平時的研究之外,還有個特別的計畫,就是參與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iACT)所安排的醫學人文的暑期課程。這是陳克華第一次到這麼偏遠的地方服務,他將和這一群來自醫學院的學生將到印度南部的藏族屯墾區,去服務流亡到印度的藏人,幫他們做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的治療。

過去他曾經走訪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地,看過那邊居民生活的困窘,所以少了很多的想像。不過這次的課程,陳克華談到了更重要的意涵,這是讓未來的醫生看看台灣以外的世界,讓醫療活動打開醫學院學生的眼界、胸襟,在這些低度開發的國家,感受另一種生命情境。像是需要學校,以成就百年樹人的大業,或是急迫性的需要醫療協助,生活在台灣這塊富庶之地的百姓,難以體會。


因為有比較,更看見自己的幸福;因為明瞭自己的幸福,更懂得珍惜。身為佛教徒的陳克華,希望可以盡一己之力他人。這趟旅程,或許是因緣聚足,又是需要他的時候了!陳克華將在文思泉湧的路途上,在佛經、相機和筆記本陪伴,寫下他生命思索裡的最真誠、動人的詩句。期待他的歸國之作。


鍾文音  (作家)

鍾文音創作以寫小說為主,旅行寫作為輔。走遍了五大洲,鍾文音現在對旅行的嚮往不若往昔強烈,除了不希望被定位於旅行書寫作家之外,也漸漸感覺那似乎是不斷複製心情。

以往她總以為旅行可以消解自身的孤獨,但是天生沒有辦法被同化的個性使然,這種內在本質根本無力和世界對抗。現在她不再去對抗了,正如鍾文音向來沒有辦法在某個地方停留多時,漂泊的天生性格一樣,就這樣不定吧!不需追根究底。

以前的鍾文音對浩瀚的網路世界有種莫名的距離,但科技輻射無所不在,所以她決定在這個陌生的平台,打開一個未知的窗口,「轉個彎,看另一處風景」。六月一日,鍾文音和很多媒體與廠商合作的「美學網」即將上路。她試著以手指作業的個人封閉環境,去面對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體驗一種新的生命感受。從漂泊的旅行,到坐在電腦前的旅程,鍾文音嘗試許多的可能。

「現在不做,就來不及了。」一股迫切的能量,催促著鐘文音的小說寫作。六月將出版《三城三戀》布拉格和卡夫卡、墨西哥和佛烈達卡蘿、挪威和孟克,三個人的三個地域愛情故事。此外也致力於「島嶼百年物語三部曲」第二部的創作,繼續唱出八○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青春行歌,不斷悠揚。每個生命,都有個轉彎處,她正在選擇,你呢?

鍾文音的官方網站:http://www.wenin.tw


洪子敏 (台北市麗山高中數理資優班,高二)

洪子敏目前是台北市麗山高中數理資優班的學生,高二的他已有多次參與科展的經驗,近期卻是他和夥伴第一次參與台北市的科展,充滿著難忘的經驗。

本次科展的主題是「多邊形之內切橢圓──圓錐曲線與尤拉線的邂逅」從上網找資料,到大家討論研究國外的文獻,並且每天晚上都留下來練習報告,花了很大的心力參賽。雖然研究是瑣碎而攏長的煎熬,但是對子敏來說,研究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學校沒有教的事,不論是知識學問,還是同學的合作情誼,都可以說是無價的寶貴經驗。團隊的默契讓他看見實驗的盲點,也看見了自己所忽略的細節。

過去他參過校內科展有個這樣的實驗。十二個硬幣之中,有一個硬幣壞掉,要如何在最小的次數下,可以秤出壞掉的硬幣。原先很希望可以推演出一個公式,數據顯示每下愈況,最後實驗宣告失敗。儘管如此,他始終熱衷「數學科展」。子敏表示數學是基礎科學,但是很常缺乏實體的推演,不容易操作。「數學往往是一個憑空想像的實驗」,因為很奇妙無法掌握,所以更很吸引人。

今年暑假即將要升上高三的子敏,他將用功於課業,以面對大學學測的大考驗。他會秉持著實驗的精神,不斷地努力,以考取最漂亮的成績,希望未來可以以自己對數學的熱愛,進入和數學相關的財經系好好發揮所長。


楊家原 (世新大學新聞系,大三)

目前是世新大學新聞系大三的楊家原,高中時期在教會學校的封閉體制的影響下,一直有志未伸的感受。直到進入新聞系,他的領導、企劃,和擅長挖掘新議題的能力頓時發光發熱。在世新的實習刊物《小世界周報》擔任召集人和記者職務,這都一一展現出他的幹練、精明和聰敏。

多次在暑期到國外看看其他國家的特色、民俗風情之外,家原更會觀察當地的媒體的生態,像是他到過CNN、NHK,他看到了不一樣的新觀念,覺得很值得臺灣的媒體多所學習。出國除了增加閱歷,也讓他更加明白外文的重要,因為唯有掌握了語言的優勢,才有機會更深入另一個國度去了解和學習。因此家原在忙碌的大三生活,利用課餘的時間自動地加入補習托福的行列,增進自己的語言能力。希望有朝一日在媒體這個領域貢獻自己的所學和心力。

今年暑假,家原和很多大學生一樣,都是以考研究所為第一目標,他選定的目標是「新聞所」。家原認為,「在穩定的發展裡,在學術和實務的並重之下,更發展的機會」。熱情可以支持理想,家原期待進入研究所,期望自己的對新聞研究的熱情,繼續用功耕耘。機會是不等人的,趁著年輕,就是要多投資自己。因為持續的準備,不斷累積自己的資產,等到恰當的時機出現了,過去的努力將會變成邁向成功的墊腳石,收穫自然豐碩可期。

林佩嫻 (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碩一)

林佩嫻目前是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的學生,在這個即將進入碩二生涯的暑假,是諸多事情全員到齊的時候。

暑期除了要著寫碩士論文之外,並要參與「2007夜市工作坊」的工作人員。這個計劃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李佳勳擔任總策劃,活動以「跨領域創作的方式,更深入地探討生活、文化,與科技的結合」佩嫻希望可以從不同領域的切磋學習,看到創意產業設計的新契機。

佩嫻指出所上極力鼓勵學生出國看看不同的視野,體會不同的文化風情。暑期他將和同學一起補習托福,之後希望有好的成績申請全校性的交換學生。交換學生好處多多,不但能增進自己英文的能力之外,還考量到取得這個資格,只需負擔成大的學費就好,這和以後遊學、留學的金額,有著天壤之別。再者,進入社會工作,應該不太有機會這樣長期在國外,所以當然更要好好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

在校期間,佩嫻和一位祕魯國際學生做語言交換,據說之前是飛利浦祕魯地區的市場調查經理。彼此自我介紹外,也讓對方了解自己國家的人文風情。這次暑假,因為難以出多餘的時間接受高中同學的祕魯自助旅行約邀。不過很幸運的他有位祕魯籍的學伴,答應日後若佩嫻要到祕魯,可以請託熟識的友人安排旅遊,隨同尋訪馬雅文化的遺跡,也能到有世界之肺的亞馬遜河一探究竟,更是歡迎成為他家的訪客呢!

 


 


 


 


 


 


 


 


 


 


 


 


 


 


 


 


 


 


 

( 創作另類創作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sunny33&aid=1143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