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什麼是你人生最後願望?】--自孫大偉走後
2010/11/11 17:47:02瀏覽1363|回應0|推薦8

朋友在Facebook上問曾經身為廣告人的我,對廣告教父孫大偉的驟逝有什麼想法?期待我能為這事寫篇文章。

孫大偉病發住院的前一天晚上,我去101大樓參加某個商業聚會,在接待大廳櫃枱前與他擦身而過!當年他意氣風發時我只是廣告界裡的滄海一粟,也從未交集共事過,因此當天的錯身純屬偶然,除了兩相對望一眼,彼此間既未交談,更沒個招呼。這樣的相逢對雙方來說理所當然,因為我相信在他生命記憶裡,從來就沒有我這陌生人的印象,而我對他的了解,也僅僅只於網路與著作上的轉載。更何況,我們怎麼會料到這次不期而遇,會是互相生命中的最後一次

曾經在心理諮商界授課,對我個人影響頗深的某位老師,最近在他部落格裡寫了一段自我描述:

我自覺沒有開創性,無法成就一家之言;也沒創業拼搏的鬥志和企圖;無領導才能也不喜歡混小圈圈結交朋黨或養粉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那類事輪不到我。但為往聖繼絕學這種志業,我倒希望有生之年都持續地做一點再做一點。

我是個教師,我喜歡學習、思考,整理之後,把這些前賢的智慧傳遞出去,這就是我在做,做得很開心,並且承天之福我還做得不錯的事情。

一個人願意接受真正的自己,而又能在世俗價值中一以貫之其實需要極大勇氣。孫大偉在卅二歲之後才慢慢開始浮現符合社會認同的價值;而最終,他還是在社會觀感與自我實踐之間,選擇了對得起自己的那個深層吶喊。而當他面對生命無常時,提早寫下遺囑的決定,似乎與我七年前記錄下自己對死亡及身後事的看法,又有著某種奇妙感應──

中國人的喪事和婚禮,不看到隊伍最後是棺材還是花轎,很難分辨得出來……。                   --林語堂

我很幸運,從小就沒有刻骨銘心的生離死別經歷,所以對死亡沒有太多恐懼。倒是常常在街頭遇見迎親和出殯儀式最後相同的宴客酒席,讓人在佩服前人傳神貼切的觀察之際,幻想起自己當上男主角的那一天場景。 

過去看大家請來專業孝子幫忙哭墓撲墳,很擔心回來觀禮的當事人會認錯家人。現在多了花車艷舞開場,找不找得到家人好像也不太重要了!也猜想極樂世界應該如何繁華熱鬧?否則為何除了備齊別墅洋房、名車家具、元寶銀票外,就連手機都還得燒上一支?也不知接下來電信公司該向誰去收款?真有人心血來潮撥通了號碼,又有哪個大膽的敢去接話?接下來是不是連紙人都要寫明菲傭還是泰勞?賓士黑頭大禮車有沒有規定非要六六成雙

現代人牽掛多,連往生了也不例外;一坯黃土,兩袖清風的灑脫被繁縟和面子覆蓋,大張旗鼓的招搖的確讓保守純樸的往者有點難堪。

人一輩子想到的還是自己啊!至親都已經走了,還要呼天喊地,苦苦逼問:「你死了我該怎麼辦呢!」,好像人家註定要照顧你一輩子似的,任務沒完還不准先行離去。不忍分離究竟是為了自己,還是「不甘看你為我目屎流?」

奢華排場,能讓儉樸一生的亡者安然喜樂嗎?生前怕吵的人,死後受得了鑼鼓喧天嗎?躺在那的人生前喜歡看鋼管秀嗎?來觀禮的來賓當事人都識得嗎?高價請來的花籃花圈、名人輓聯、豐盛供品,疪蔭子孫的佳城福地,會不會只是為了彰顯子女身分、財力支持下的孝心?為的是怕外人閑話挑剔,失掉了以後做人的臉皮──現時此地,哪還顧得了要順從逝者心意,做點他喜歡的事呢?

我走的時候一定要簡單輕爽,像我結婚時那樣。

雖然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值得回收再用,但還是早早便簽下捐贈器官約定,所謂「有用拿去,沒用餵狗」,如果剩下還有什麼可以提供醫學院學生開刀實習的,那也蠻好。活著的時候不能『人盡其才』,走的時候起碼要『物盡其用』。之前聽說有做父親的生前有意捐贈器官,結果彌留時家人卻因為受不了親友們的反對而決意作罷,可嘆人生最後一個願望,竟然跟簽大家樂一樣不能順心如意,真是令人扼腕,讓人死不瞑目啊!

人走的時候可不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聽著生前最喜歡的音樂,只邀請要好朋友參加?既是邀請,就不該收禮金。早年社會發紅帖子收禮金是因為當時大家都窮,實在沒錢買成家必須用品,小倆口家人不好意思明說,就藉口一拖再拖;親朋好友看了心知肚明,為了成全好事,便依自己的能力主動湊錢請新郎新娘吃頓飯,再幫新人添些簡單家具,小倆口問起,就說反正大家都會碰上,就當是起了個自助會吧!當然,若是遇上了白帖喪事,也相約一樣說詞

這樣顧人顏面的好意,弄到現在卻成了強迫式的陋習,錢到人不到沒關係,連數目都還有較勁的味道在!就好像捐多少錢不是因為對方的需要,而在展現自己實力。

既然是邀請,就不該向客人收取飯菜錢,沒本事的兩盤花生也是心意,何必拿人錢財闊自己門面呢?想想有哪個人收到紅白帖時是開開心心的?還不是眉頭一皺,碎唸一句;「唉,又來了個炸彈!」。如果來參加的人心裡有那麼一丁點無奈情緒,你又怎麼可能從眾人之中得來祝福念力呢?那倒不如簡單就好,也可以各自帶點家常手藝,讓想來的人來,有事的人去忙。

人的一生之中,至少有三次主角機會,出生時當眾被人倒提著打屁股是沒有辦法的事,結婚時若被人灌酒惡整就有點委屈了──有人說:「結婚就那麼一次,讓大家開心開心有什麼關係?」我說:「結婚就那麼一次,開心的人應該是老子我才對吧!幹嘛要附和別人的胡鬧呢?」所以,如果最後一次當主角機會都還要受人指使擺佈,那這一生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炫耀的呢? 

我走的時候希望能聽著「喜福會」電影配樂或「Romances」專輯,不會太悲情,卻可以讓自己沉醉在過去值得的回憶中,然後抱著感恩心情無憾離去。如果大家覺得現場氣氛太過沈悶,也可以穿插著播放「金韻民歌精選」或齊豫的中英文歌曲,這些CD家裡都有,要記得幫忙帶去。

有本談「成功」書上說,世界末日的前一天晚上,如果還能像往常生活一樣記得關水龍頭瓦斯,然後夫妻倆在床上看看書,聊聊天,在熟悉的音樂聲中訴說彼此的感激和愛意,最後相互吻別睡去,那就是成功,是幸福,也就是人生真正的目的

有一首王新蓮和鄭華娟合唱的「往天涯的盡頭單飛」,非常適合在散場時播放:

行裝已經收好 心情好不好已不再重要

終究要展翅昂首 往天涯的盡頭單飛

狂風把眼淚 慢慢的吹乾 有一點孤單

終究要離開你 往陌生的山頭飛去

就這樣努力的飛 就這樣努力的飛

滿心冷冷的風 滿心不斷的感動

守候是為了重逢 過去和未來的夢 

在地平線上的盡頭 變成一道美麗的彩虹

電視編劇常常要求演員用誇張的表情動作,來傳達壓抑悲傷的情緒,好像不這麼做別人會看不出來。可一個人真的傷心難過時,是不會呼天搶地的;聽音樂的目的不是要弄得大家心煩苦悶,只是想很平靜安詳的與各位共聚最後告別時光。至於搭棚設宴就免了吧,找個乾淨空曠的地方就好,郊外家裡都行,但別費心佈置,我喜歡原來的自然。還有,你們就不必把我照片帶去嚇人了,我自己會想辦法列席的。

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請各位幫忙──我平日就不蓋太厚的被子,也不喜歡待在沒有燈的貯藏室,所以千萬別把我塞在土堆或倒在罐子裡。再說,跟一群陌生人在山坡上睡通舖,或擱在像宿舍般的方格子裡,也不是我能習慣。原本想說火化了灑在海上多好,但看過大白鯊之後,就覺得還是山上好點。那就有勞各位在我磨成細粉之後,幫忙找個有日出的地方,一聲令下,天女散花,完成我最後一次高空彈跳的刺激。

人生是一部不斷播映的電視劇集,身體就像電視機一樣,總有故障報銷的一天。節目不會因為電視壞了而停播,它一直都在,有形的軀殼不堪使用時就該放手,無需留戀牽拖、不捨難過或費心保存。怕只怕換了電視機才發現根本就沒有什麼節目值得重播再看!

至於清明時分,有沒有人上香祭拜,對我來說是最不重要的了,好看的影集記得就好,也沒必要每年固定時間拿出來重看一遍;忘了更是自然平常之事,沒什麼好感慨的。如果你說不清祖父生平,就別乞求你的孫子還記得你,朋友更是如此。古時有個文人因為一段遺憾的失交,留下一首詩而流傳千古,重要的是那動人故事,而不是那個人的名字,我想他的子孫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這麼一位祖先吧! 

我這一生沒有什麼好遺憾後悔的了,能認識諸位都是上輩子積來的福份,我想下輩子可能還是會有相逢機會。之前有同事因朋友過逝而難過,我跟他說:「你就當他移民去了吧!」畢業之後不是有很多當初還不錯的同學也都沒再連絡了嗎?你怎麼不會難過呢?如果彼此之間沒了連繫,生離與死別又有什麼不同呢? 

人與人之間只要還有思念,便沒了距離,遠行也好,移民也罷,每個人都該開開心心的準備出發和送行。只要大家還喜歡我這一集安排的節目,就拜訪各位幫個忙,在我去找新電視機的時候,替我堅持完成最終這場落幕。

謝謝收看,再會!

…………

一直用心助人的心理諮商老師或許沒有孫大偉的拼鬥個性,但我看完他的自述後在回應欄裡,道出了我對他的感謝……

前賢的智慧像營養針,雖然挨針的人知道扎下去時可能會有點痛,但對於即將改變的期待,往往能壓過當下的那個害怕──加上有個面慈心善,技術高超的醫師在場。

營養針不是打一次就會馬上好起來,而很多人好了之後也常常忘記自己後半輩子的幸福,原來是來自那位醫師打下去的那幾針。

養針和醫師都談不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但的確都影響了一些人。

為此,感恩非淺……

如果問我對廣告教父的遠走有何感想?我不知道他本人在這個時候撒手人寰是不是還有遺憾,但對於更多歹戲拖棚的人生來說,算值得了!

而若是因著這位生命勇者的離去,能夠讓我們珍惜並感謝那些我們所擁有的,也發願付出可以付出的,原諒那些過去認為傷害過你,卻因此讓你學會更多的人、事、物,然後好好靜心想想自己接下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相信我會和感謝那位恩師一樣,對他用生命見證為大家所打下的那劑營養針,說聲:「有你真好,感激不盡!」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tsir&aid=458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