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過去生中造作不善業,因此今生沒有功名,也不會有兒子,這是「天作之孽」。過去生之造作可以挽回,如何挽回?「汝今擴充德性」,改過自新,「力行善事,多積陰德」。自己造的福,自己當然享受到。陰德是做好事不讓人知。陰德報得厚!若做一絲好事,即大肆宣揚讚歎,唯恐無人不知,福立刻就報掉了。因此,真做好事,勿讓人知。若做好事,又要廣為宣傳,不是真好事。這樣的心態尚未離開名聞利養,不是真心在做,所做乃是假善、偽善。古時候,真正有大德大能之人,韜光養晦,隱居深山,於是德愈積愈厚,到機緣成熟時,方能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其中含藏著很深的學問,我們要深思善學。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
前兩句是加強了凡先生的信心。如果說命運是一定的,不能改變,《易經》教人「趨吉避凶」就講不通了。換言之,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每天起心動念,善念便增一分福,惡念便減一分福。因此,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命運的加減乘除。世間人的命運會被人算定,就是他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離開中線不太遠,所以算得很準。如果加減乘除幅度很大,命運就算不準。前面所說的,大善之人命運拘束不住他,大惡之人命運也拘束不住他,就是加減乘除的幅度大。因此,有大善,禍會變成福;有大惡,福會變成禍,道理在此地。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這些古聖先賢的書籍,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雖念得很熟,但了解得不夠深。換言之,無法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所以他的命運絲毫不能更改。雲谷禪師這一番話,把了凡先生點醒了,命運確實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變,因此要自求多福。有人問我:「法師,你為什麼要學佛?」我的答覆很簡單:「我學佛的目的很單純,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從果報上說;從因上說,提升自己的德行。」積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當然殊勝。業因果報到自己能覺察出來時,就常生歡喜心,一生生活在歡喜當中,沒有憂慮、牽掛,沒有妄想、執著、煩惱,就得大自在。這種日子過得多快樂!多幸福!所以,方東美先生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發露」,一絲毫隱瞞都沒有,完全說出來。「疏」,文章。「登科」,考中舉人。他下定決心改過自新,將過去所做的種種罪惡、種種過錯,無絲毫隱瞞,盡情懺悔,並寫了一篇文章,求佛菩薩做證明。他命中只有秀才,秀才最高的只是貢生,所以他沒有科第。因此,開始真正斷惡修善,先求功名。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了凡先生可以說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雲谷禪師用「功過格」來幫助他。每天將所做的好事以及過失都記下來,善惡做個對比,這一天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最初做的時候,一定善惡混雜,甚至惡多於善,自己就要提高警覺,認真努力希望做到純善無惡,改過就成功了。這是教他從事上改,這個方法對普通人非常有效果。
並且教他持「準提咒」,念咒就是教他修清淨心,把念頭集中在咒上,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用參禪、持咒、念佛的方法也是如此,這些方法門徑很多,可以選擇一、兩種,幫助自己攝心,把妄想打掉。心地清淨,智慧就現前,真心就現前。人不可能沒有妄念,妄念對我們的傷害非常大,不但破壞清淨心,對身體的健康也產生不良的效果。所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就是要減少妄念;妄念減少了,飲食自然減少。修行人可以一天吃一餐,因為他心清淨、妄念少,他消耗的能量就少,身體健康。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祕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雲谷禪師告訴他,畫符專家常言:「不會畫符的人,會被鬼神笑。」其實,畫符、念咒、念佛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方法形式雖不一樣,其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拿筆畫符,要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一念不生。從一點下去,一道符畫完,沒有一個妄念,心是清淨的,這個符就靈。如果在畫符時還有妄念,這符就不靈。念咒亦復如是,念時不能夾雜一個妄念;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咒就不靈。由此可知,咒愈長愈難念。佛家常言:「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經比咒長,不打妄想難;咒也相當長,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號短,「阿彌陀佛」四個字,不夾雜一個妄念容易,這句佛號就靈。所以,這些方法都是攝心的,幫助我們達到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真心沒有念,心裡有妄念就是妄心。真心不生不滅,妄心有生滅。把生滅斷除,恢復到不生不滅,這是佛家修學功夫最高的目標。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感格」,求感應。於心性求感應,於上天求感應,都要用真誠心,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立命之學,最早是孟子說的。他說:「夭壽不貳」,『夭』是短命,『壽』是長壽,短命跟長壽是一不是二。這個話說得很高明,一般人聽不懂。短命跟長壽差別太大了,怎麼是一不是二?我們用分別心、執著心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動,一念不生,沒有分別,長壽跟短命確實是一不是二。有分別,才有二、三。
聖人、佛菩薩沒有分別心。凡夫有分別心,所以把世間一切法都變成對立,大跟小對立,長跟短對立,善跟惡對立,真跟妄對立。對立就是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生活在相對的世間,這是虛妄的世間,《金剛經》云:「夢幻泡影」,這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真」,一真決定沒有相對,有相對就不是真的。六道是相對的,十法界是相對的,一真法界沒有相對。沒有相對,是不是有絕對?絕對也沒有。絕對跟相對是互相建立的,相對沒有了,絕對也沒有了。這個境界,佛經講「不可思議」。「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就錯了;「議」是議論,也不能說,說就錯了,「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那是真實的一真法界,真平等。
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細分之」,把它推廣來說。「豐歉不貳」,『豐』是豐收,『歉』是收成不好。收成多、豐富,就可以過得富足;反之,若是欠收,日子就過得很貧困。如果你能懂得「豐歉不貳」,貧富不二,就能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窮』是處在困境,辦什麼事情都艱難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達,想做事情,助緣很多,非常順利。你要是懂得窮通不貳,就能立貴賤之命。如何立命?貧者安於貧,富者安於富,貴者安於貴,賤者安於賤,各得其所,這是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世間永遠是太平的,社會決定不可能有動亂。這是真真實實的學問。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生死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你明白道理,就不會貪生怕死。生跟死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通達的人對於捨身受身,就像脫衣服、換衣服一樣。我們把衣服比喻作身體,衣服穿的時間久了,髒了、破了,自然會把它脫掉,這個身就不要了,再換一件衣服,就是再換一個身。我們必須要注意,衣服要愈換愈漂亮,如果愈換愈差就不好了。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他這個身體捨掉,來生再得一個身體會比現在這個身體差。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的身相,是愈來愈不好看。
如果這個人一生行善,好善積德,捨報之後來生生天,天身比我們這個身莊嚴。得菩薩身、佛身,就愈來愈莊嚴。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與道理,才真正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雖然是利益別人,而利人才是真正利己,這是真理。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這個話有弊病,損人決定害己。利己是眼前得一點小利益,可是幾十年之後,你死了變餓鬼、畜生、地獄,那真正是害了自己,到時就後悔莫及。所以,損人之事決定不能做,真正聰明人、明白人決定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
因此,對於生死這樁事情參透了,知道事實真相,貪生怕死的念頭就沒有了。無論在何時,無論什麼方式死亡,都會歡歡喜喜、高高興興。為什麼?知道這個身捨了之後,馬上換一個比現在身更好、更殊勝。我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該」,包括。只要把這一關參透,所有一切相對的境界裡面,你都能得自在。一切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包括在其中,都是不二,我們要入這個境界。有人對我們好,照顧我們,這有恩惠,我感激他。有人對我們不滿,惡意毀謗、陷害、侮辱,我們用感恩的心對待他,也非常感激他消我的業障,成就我的德行。也就是說,他用這種手段來對待我,看看我的心平不平靜,還有沒有瞋恚心?如果我還有一念瞋恚報復,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沒有進步。他這樣對我,等於是考驗我。
我在佛堂裡,替對我不好的人供了一個長生牌位,天天誦經、拜佛為他祝福。你陷害我,我還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薩。你為什麼對我不好?你對我了解不夠,所以一切出自於誤會,何必要計較?計較就是自己的過失。我不計較,我感恩,我尊敬,你遇到困難需要我幫助的時候,我會全心全力來幫助你。這是做人的道理,這必須參透「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