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遊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燕都」,北京。「南雍」,南京的國子監,升為貢生就要到國子監(國家大學)念書。在北京住了一年,他終日靜坐,不閱文字。一切皆是命,想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實在說,他是被命運所拘,無可奈何。第二年他從北京回到南京的國子監。在沒有上學之前,先到南京棲霞寺訪問雲谷禪師。「雲谷」是大師的號,法名是「法會」。雲谷禪師是當時佛門的一位高僧大德,十九歲開始參學,尋師訪道,開悟之後,韜光養晦,專做苦行。以後被一些地方名士、官員發現,幫助大師復興了棲霞道場。但是他老人家無意於名聞利養,在山後人跡罕至的「天開巖」苦修。大師平常接眾,不管誰去訪問,一句話都不說,丟一個蒲團叫你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了凡先生去參訪,跟雲谷大師對坐三天三夜,未曾說一句話。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雲谷禪師說:「凡夫所以不能成為聖人的緣故,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纏縛,心定不下來。你靜坐三日,不見你有妄念起來,這是什麼緣故?」平常很少說話的雲谷禪師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說了這麼一大堆話,這也是特別的緣分。我們要曉得,人與人之間確實有時節因緣。他遇到雲谷禪師,這才開始轉變命運,「立命之學」是雲谷禪師傳授給他的。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他自己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二十年沒有絲毫差誤,想起心動念也是枉然,因此把心定下來了。了凡先生一生按照命運過日子,到五十三歲壽終正寢,一生沒有大過失,來生肯定不墮三惡道,這是標準凡夫。凡人只要有妄念在,就不能沒有數,也就是說,你就不能沒有定命;如果沒有妄念,就能超越命運。了凡先生能改造命運,並沒有超越命運,但這已經很難得,也給我們帶來莫大的鼓舞,我們應當認真向他學習。
為什麼雲谷禪師沒有把高一層超越命運的方法教導了凡先生?這就是觀機授教。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觀機,觀察你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應機說法,所以一切眾生遇到這些高人沒有不得利益的。觀察了凡先生的本質、天賦,他是中人的根性,對中根當然不能說上法;說上法,他不能接受。因此,說法必須要契理契機,法不契機,等於是閒言語。
我們要深深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有命運、都有定數,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了凡先生一生的命運被人算定,因此他清楚自己一生所行的方向、目標,就照著命運過日子。我們可憐,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所以在茫茫人生大海中盲目摸索。如果在摸索的過程中隨順煩惱,就會造作罪業,造罪業就會損福減壽。這種情形,在社會上比比皆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雖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但是心地善良,無非份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規矩,不做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必定替自己增福增壽,不知不覺當中就得福報。
現前的社會大環境,是古今中外有史以來沒有過的濁惡。凡夫之人不可能不受環境影響,環境不善,造不善業的機會就多,而且不知不覺在造孽。李老師曾經講過一則故事,從前有一個地方發生了一件兒子殺父親逆倫的命案,這件事在從前是不得了的大事情。結果這個兒子處以死刑,皇帝並下命令將縣長撤職查辦。縣長犯了什麼過失?這個地方是你統治教化的區域,你教化出這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這是你的教育失敗,縣長要撤職,巡撫(相當省長)記過。這種行政處分還是其次,朝廷下命令將那個縣的城牆拆掉一個角,這就表示這個縣出了一個大逆不道的人,這是全縣人民的恥辱。
這種事在現在則是司空見慣。由此可知,古時候的教學,跟現在的教育相比對照之下,我們就能明瞭,何以古時候社會能長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美滿。而今日無論是富貴貧賤,普遍都活得不幸福、不快樂,生活得很可憐,不是過著人的生活。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這裡頭有定數。我們每天起心動念、語言造作,定數都有加減乘除。如果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與你的定數不會差距太多,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準確。如果我們的惡念善念、善行惡行幅度很大,就把定數改變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本來不好,它會變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惡,你命本來很好,就會變壞。
尤其在現代社會,無一不在誘惑人,人心如何能定得下來?所以,今天修道、做學問不容易成就。在這個時代,學業、道業有成,都要有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有善根,能夠明理;你有福德,才不動心。面對所有一切誘惑,不會起心動念,這是真功夫,這是真福德。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雲谷禪師聽了就哈哈大笑,我本來以為你是一個英雄豪傑,原來你也是一個凡夫。何謂豪傑?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這個人就是英雄豪傑。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做到了。
我們從這個地方要真正省悟過來,看看雲谷禪師如何開導教化了凡先生,如何把他這些錯誤的觀念扭轉過來,這是真實的學問。了凡先生能接受、能明瞭,這是他的善根。能深信不疑、依教奉行,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好的善知識開導他,這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條件具足,所以他改變了命運,道理在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