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改造命運 心想事成(1)
2012/10/13 11:15:00瀏覽161|回應0|推薦1

世人尋常說話,在最沒要緊處,也要帶幾分虛頭,以壯說話聲勢或身分地位,此虛頭長養了浮誇不實的習氣,修行人當以務實為本,不以虛頭自欺誆人。

改造命運  心想事成(1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1)  

淨空法師講於鳳凰衛視  講記組整理

 

前言

《了凡四訓》一書對我影響非常之大,可以說影響了我一生。我非常愛好這本書,也常常讀誦,也講過不少遍。過去所講的跟現在所講的,當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講的依舊可以做參考。當年印光大師極力提倡《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和《感應篇彙編》,而且流通量很大,我感到非常驚訝!印祖是佛門大德,淨宗一代祖師,為何不流通佛經,而流通這三部書?我認為其中必有大道理。因為中國在近一個世紀,捨棄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佛教也衰微到了極處。雖然儒與佛是世間純正之法,但是疏忽的時間太久了,如果再以儒跟佛來教化眾生,至少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印祖才採取因果教育,這真是印祖真實智慧、無盡悲心的表徵。

現前世界社會動盪不安,我愈發覺得因果教育之重要性。然而因果教育最好的教材,無過於《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和《感應篇彙編》。無論出家、在家,能以因果教育為基礎,決定能得殊勝成就。這也因此啟發我宣演這三部書。

「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姓袁,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縣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距今四百多年。「四訓」,是了凡先生教導兒子的四篇家訓。我們從這四篇家訓來觀察,改過自新也是相當辛苦的事情,特別是前二十年很辛苦,到晚年功夫成熟了,斷惡修善是愈來愈容易。

印光大師為《了凡四訓》寫了一篇序文,這篇序文非常重要!序文開端說:「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誠』是真誠,真誠是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一個人如果能用真心本性做事待人,就稱為聖人,在佛法就稱為佛菩薩。由此可知,佛聖與我們凡夫的差別,在於用心不同。佛聖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而我們凡夫則是用妄心處事待人接物。真心純善!《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大乘經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不是佛?因為我們現在不用真心而用妄心,妄心就是虛情假意,妄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佛儒的教學,目的就是教導我們捨妄心用真心。用真心,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德。世間人多半求福,不知道福是從真心流露出來的,一切災禍是從妄心變現出來的。這是基本的道理,印祖一開端就為我們指示出來。

『明』是智慧,這種智慧也是我們真心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所以,儒佛的教學,都是從「誠敬」下手。一分誠敬,自然流露一分智慧;十分誠敬,自然流露十分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過去、現在、未來,一般人講超越時間、空間,這樣的智慧德能,你就有了。這種智慧德能,人人本具,個個不無。《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真心、本性;如來的智慧、德能和相好,都是真心自性本來具足的,它是平等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把我們點破了。我們今天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我們把本有的智慧、本明變成了無明,變成了妄想;把我們的無量德能,變成了分別;無量的相好,變成執著、煩惱,這是迷而不覺。迷而不覺是凡夫,覺而不迷是佛菩薩,所以凡聖在一念之間。可是我們凡夫迷得太久,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真心,一直都是用妄心行事。妄心最基本的,就是以為有一個「我」。《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有」就是執著、分別,如果我們還分別有個我,執著有個我,就不是菩薩。

祖師大德教我們「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執著「我」,把執著「我」的這個錯誤觀念修正過來就是從根本修。從根本上修正,就得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自古至今修行的人很多,他們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他們也用許多時間和精神,但一生得不到成就。原因何在?「我」沒有放下,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所以道業寸步難移。古往今來祖師大德成就的因素何在?無非是放棄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社會大眾著想,念念行行幫助一切大眾離苦得樂。

現前社會是古今中外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一個大動亂的時代,人活在這個世間非常可憐!富貴人家有千億財富,貴為總統、國王,心都不安;換言之,身心沒有安全感。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很可悲,但是也很幸運。怎麼說很可悲?我們不幸生在這個局勢動亂的時代,一生沒有安全、沒有幸福可言,這是可悲。幸運什麼?在這個時代,如果我們能看得破、放得下,不隨波逐流,修養道德,幫助社會,這是成就自己無邊功德的大好機會。印祖指示我們從《了凡四訓》做起,這是一條正確的方向、道路。所以,我們把這四篇文章當作古文來讀,當作功課來做,字字句句細心研究、觀察,怎樣落實到自己的生活、思想行為上,我們就得受用。從這個基礎再入佛門,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VOL.68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693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