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藏經講記(29)見聞利益品第十二(2)
2010/02/16 09:19:29瀏覽1654|回應0|推薦1

地藏經講記(29見聞利益品第十二2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

  「如是天人」,若其緣分好,在五衰相現前之時,「見地藏菩薩形像,或是聞地藏菩薩名」,也能「一瞻一禮」。一是一心、真心,真誠心瞻禮,就具足了懺悔。「是諸天人,轉增天福」,業障消除,福報就現前,延長享受天福的時間,「永不墮三惡道報」。

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見聞瞻禮的福報很大,若再供養「香華、衣服飲食」,獲福當然就更大。香華、衣服飲食,皆是表法之意。香表信、戒定、五分法身。決不是我們帶一點香,在佛菩薩面前燃香供養。此只是形象,要懂得從形象中體會其實質,才是真香。我們燃香的意思是表遠離貪瞋痴,勤修戒定慧。故能捨貪瞋痴,修戒定慧,方是真正以香供佛。「華」表六度萬行,「衣」表忍辱,「飲食」表法味,「寶貝瓔珞」表莊嚴具。真正能依照這些方法來修學,所獲的福報利益「無量無邊」。

  科註說:「今獲功福,正與般若相應,故如虛空無量無邊也。」功德福利與般若如何相應?《金剛經》教導我們:菩薩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積一切善法,修的善事雖小,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即是此理。若著相修行,獲得的福報很小。由此可知,拓開心量是修學大乘的重要課題,若心量不能拓開,成就遠遠比不上小乘。小乘人縱然連初果須陀洹都不能證得,但人天福報是決定獲得。

  大乘人若不能放下身心世界,念佛就不能往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放下四相,我人眾生壽者,方與般若相應,那就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往生才真正有把握。若往生沒有把握,是對世間有牽掛,只要有一絲毫的牽掛,就障礙往生,所以必須捨得乾乾淨淨。是故一定要懂得布施,懂得把自己的福報與一切眾生共享,那福報就大了,方是真正的福報。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

  此段是說轉臨終時之惡業。佛家常講「死生事大」。人不是死了就一切皆了,死後到哪一道去受生,才是真正的大事。能覺悟到因緣果報的人,其在世間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皆會收斂。印光大師特別提出因緣果報的教學,以此挽救世道人心,消除世間的劫難。講宇宙人生的大道理,真正能體會理解的人並不多,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一般人皆能明瞭,容易接受。故對於改變世道人心,勸勉大眾斷惡修善,消除世間災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地藏經》對於這個理念的教學,可以說分量非常重。

  觀世音菩薩代表六道眾生啟請。故世尊叫著觀世音菩薩,也就等於叫著我們的名字。「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把未來放在前面,當時法會大眾擺在第二,可見本經實際上是對我們末法眾生講的。「諸世界中」,不止一個娑婆世界,也顯示出地藏法門與淨土經典、《華嚴經》無二無別,其對象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大乘佛法的對象是法界一切眾生,體會到此義,心量才能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一切眾生本有的心量,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聞是「聞慧」。菩薩「三慧」是建立在「三學」之基礎上。現在有許多人念《地藏經》,依《地藏經》修行,但得不到經上所說的果報,於是說《地藏經》不靈,謗佛謗法。其實是自己錯解如來真實義,不是經不靈。經上講的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有沒有達到「善」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到了才是世間的善人。佛法是建立在世善的基礎上,若連這個標準都做不到,學佛何能入門!

  入佛門的標準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經說,真正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受五戒,每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法神保護,五戒具足就有二十五位護法神日夜衛護。今天大家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是了不起的大事業!世間任何事業都不能與之相比。佛法重在「行」,不在「說」,一定要做到。具足第二福,聞慧才有基礎。此是初級的佛法,修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此地之「得聞」,是菩薩聞地藏菩薩名,一聞名就與全經相應。地藏菩薩是此經的名字,聽到菩薩名字,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同時都能現前,才能悟入境界。

  「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永遠不會墮三惡道。此是什麼境界?初果須陀洹之境界。若沒有證須陀洹果,就不能避免三惡道。此地說聽到地藏菩薩名就證初果,在大乘圓教就是初信位的菩薩。何以一聽菩薩之名號就能入此境界?中國過去禪宗的許多公案,不一定是聽佛名、菩薩名,很有可能見到一樣東西,或聽到一種聲音,豁然開悟,便契入自性之境界。教下比宗門容易,但教下的悟入,沒有宗門悟入得徹底,宗門是一悟就見性。此地悟入之時,並非是見性。但一念想到經教中的教誨,就能當下懺除自己的業障,發心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就入初信菩薩位。初信菩薩從斷德上來說,與小乘初果相同,真的「永不歷三惡道」。雖未出離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因為三惡道的緣斷了。

  三惡道的緣是貪瞋痴慢。迷惑的人起心動念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執著放不下。覺悟的人念念想菩薩、效法菩薩,想如何幫助眾生,拯救災難,貪瞋痴慢疑的心斷除了,念念與清淨平等覺和慈悲相應。我們的智慧、能力、福報皆不夠,念念想效法菩薩是打妄想,但若是真心想此問題,自然得諸佛菩薩加持。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覺心,以大慈悲心,念念為社會為眾生,特別是為苦難的眾生,就與地藏菩薩相應。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的法身、報身、應化身皆是盡虛空遍法界,何處有感,何處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

  一定要用自己的財物來修福,才有功德,自己的財物才是「淨財」。用別人的財物來修積功德,自己什麼都得不到,所修積的功德是別人的。像近代楊仁山居士,他是大富長者,往生前寫下遺囑,把自己的宅舍捐贈出來,現在的南京金陵刻經處就是當年楊仁山的家。他的財產沒有留給子孫,捐獻出來做佛教事業,是我們最好的模範。財物寶貝捐獻出來布施,是真正修福。

  布施修福的方法很多,此地舉一個例子,「塑畫地藏形像」,此事最容易做,隨分隨力。我們有能力,就塑造莊嚴高大的地藏菩薩形像;力量小,就請人畫一尊地藏菩薩形像。古時候的造像功德很大,現代造像,功德雖有,但不明顯,現前得不到果報。其理何在?佛法弘揚不彰。念《地藏經》的人很多,了解經義的人少。若令一切眾生在佛門裡做真實功德,現前就能得到果報,所以一定要有人宣揚,將地藏法門講得清楚透徹,那大眾見到地藏菩薩形像感受就不同。

  轉業最好是讓病人知道家親眷屬為其修福。何以故?因家親眷屬為他修福,若他自己不知道,不知自己有福,即生自卑心,轉業就難就慢;若知道自己有福,轉業就快。所謂是「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

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

  為命終人修福,一定要「使病人未終之時」,知道自己修了哪些真實的福報,使其生歡喜心,轉業就容易。

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科註云:「何故須為病人於地藏處,修供塑像,以能愈病益壽也。」能免除疾病、延長福壽。《止觀》云:「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無有善根之人,不知惡道的恐怖,為求得名聞利養,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造的皆是地獄業報。人的壽命很短促,一口氣不來就墮落了。墮入三惡道容易,出離則難。「無有資糧」,就是沒有出離三惡道的條件。墮落三途之後,想修福沒有緣分。世間多少有財富、有福報、有能力的人,一生中遇不到修福的因緣。由於愚痴,不認識真正的福田,將自己的財富去護持邪道,不但沒有種福,反而招致殃咎。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銷滅。

  依教奉行有兩種不同的果報,一是壽命沒有盡,消業障延福壽。二是業報盡了,這一生所造的罪業,必墮三惡道的,能在臨終之前,聞佛菩薩名號,見佛菩薩形像,生真實懺悔之心,真正發心改過自新,現行就能轉業,能脫離三惡道苦,決定得人天福報。決定生天道或生人道,皆在此時一念懺悔的力量,真心懇切懺悔,力量就很大,就能從三惡道報生到天道;若有慚愧心、懺悔心,力量不是很強,就生到人道。人天兩道受生,果報差別很大,都在一念心的轉變。若臨終之時能聞到淨土法門,一心懇切願生西方淨土,福報是無比的殊勝。淨土法門能令一切罪苦眾生究竟解脫,故十方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菩薩宣揚。若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也只能與淨土結個法緣而已,這一生不能成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凡是往生淨土的人,皆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在這一生中往生。

  什麼人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第一要得人身,第二要聞到佛法,聞到淨土的經論,這是多善根。接觸淨土法門就生歡喜心,能信能願,依教奉行,則是多福德。聽了不能相信,信了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肯去做,不肯真正修行,修行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如此等等,皆是少福德。善根雖有,緣也遇到了,但福報很薄,因此這一生還是不能往生。下一個機緣可能是無量劫之後。是故遇到機緣,聰明人一定要把握住。

  怎樣才能把握住機緣?一切放下。印光大師教我們,把「死」字貼在額頭,念念想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再看看周邊死的人,哪樣東西帶走了?故印祖教人常常想著「死」,這個方法非常好!他老人家為我們做了一個示範,他在關房,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像,佛像後面寫了一個大「死」字,時刻提醒自己,對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絲毫不沾染,徹底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世間人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沒有放下,依舊有留戀。

  放下不是在事上一切不做,到念佛堂一心念佛,這也要有很大的福報。我們本分的事,活一天做一天,雖做不執著,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就是放下。今天應做之事都做了,明天做不做?不要去想,念念想阿彌陀佛來接引,念念希求往生極樂世界。明天還沒走,明天再做一天,也不盼求阿彌陀佛趕快來接引,一切順其自然,皆聽阿彌陀佛安排。阿彌陀佛沒來,我們就很認真、很努力多做幾天,念念與阿彌陀佛相應。壽命還未盡之時多幫助一些人,盡心盡力宣揚淨土法門。除此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與我們毫不相干。死字貼在額頭就是萬緣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久住世間,全心全力去做。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至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現代人的親情、道義愈來愈薄,造惡愈來愈嚴重,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甚至於家親眷屬都置於不顧,還能想到父母兄弟姊妹的就很希有了。

  現今社會非常複雜,心地厚道的人愈來愈少。「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是「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而今能想念過世父母家親眷屬,不知家親眷屬落在哪一道、生在哪個世間、或生到哪一天中,有這些想法的,大都是知恩報恩、懂得孝道學佛的人。

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

  此是教我們若想求知自己家親眷屬過世後生到哪一道、哪一界的修學方法。修學方法很多,「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一種,「聞名瞻禮」也是一種,略舉一二。其關鍵在「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中國人重視孝道,提倡孝敬的教育,這種教學的思想,自古以來一直沿襲到清朝末年皆未改變,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固有宗旨。孝敬的落實就是祭祀,是故在古代人民生活裡,祭祀是最重要的一項活動。

  佛法比祭祀更為殊勝。「一日到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供養是淨心供養,恭敬心就是供養。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即是供養。由此可知,供養不在供品之多寡,那是形式。形式不必過分講求,盡心盡力去辦,表我們的誠敬心。若家裡清寒貧困,供一杯水就表達我們的誠敬了。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中第一是如說修行供養。想到父母祖先對我們的教訓,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學佛,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我們有沒有明白、有沒有記住、有沒有奉行?

  「莫退初心」,初心可貴。古人常說:「初發心,成佛有餘。」一般人修學為何不能成就?初心保不住。初心是真心,時間久了就懈怠厭倦,心就變了。縱然修學,皆是形式,那份真誠沒有了,故修學收不到效果。

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

  「是人」是已亡故之人。「假因業故」,業是說其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造惡業必定墮三惡道。家親眷屬以及後人常想念亡故的親人,能依教修行,把功德迴向給親人,使其得到利益,能因此而脫離三惡道。我們學佛的人夢到家親眷屬,夢到已過世的父母,那是其求我們幫助。我們最好是誦經念佛,把《地藏經》念一遍或三遍,念地藏菩薩名號一萬聲,定數為其迴向。亡人得多少利益,取決於我們念的誠心如何。念的心愈虔誠、愈清淨,亡人得的福就愈大。若誦經念佛還有夾雜,亂心所念,亡人得的利益就很少。即使恭敬虔誠,經上說自己得福七分之六,亡人得七分之一而已。世間不學佛的人,夢到已過世的家親眷屬怎麼辦?就為其燒一些紙錢。因為親人在畜生道不會來找,在人道也不會來找,在地獄道沒有辦法出來,所以能夢到的多數是在鬼道。

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科註云:「已生善道,增益功勳,未脫苦輪,早生淨土」,正是此段經文之意。說明若是家親眷屬在世之時行善修福,來生還可以得人身。若善行福德力量很大,可以生到天道享天福。眷屬為其供養地藏菩薩形像,依照經典所教導的方法修學,超薦親人,為其培福,成就功德。

  「承斯功德,轉增聖因」。「聖因」是指佛法的機緣,在受人天福報之時有緣遇到佛法,當然這是地藏菩薩的威神加持,使其能接受信仰理解佛法,依教修行,那得的果報就殊勝,「受無量樂」。「無量樂」是很高的標準,何時才真正得無量樂?歸結到淨土法門才真正得無量樂,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獲得。此乃「當生成就之法門」,不必等第二生。

  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由此推知,人死之後去哪一道投生也在遇緣不同。我們今生若遇惡緣,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皆不好,心裡煩躁,常起貪瞋痴慢,來生就墮三惡道去了。若在今生遇到善知識,家庭好、學校好、老師好、朋友好,一定是心善行善,心善行善來生一定在三善道投生,可見得「緣」太重要了。佛法講緣,現在世間人講機會。「孟母三遷」,就是選擇善緣,讓小孩生活在善的環境中,從小受到善良的薰習。故孟子能成為聖人,都是得力於母教。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家庭,兒女不聽教誨,原因是兒女所接觸的朋友不善,生活環境不善。

  我們學佛要想在今生成就,就要選擇學佛的良好環境。我們建彌陀村,無非是想創造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好,十方諸佛剎土都不能與之相比。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指等覺菩薩。十地菩薩雖善,但其善還可再往上,故把「上善」界定為等覺。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皆是等覺菩薩,在如是環境中修學,焉能不成佛!這也是諸佛如來為何勸我們選擇極樂世界的道理之所在。十方剎土修學的環境雖好,卻沒有眾多等覺菩薩在一起。雖有聲聞、緣覺、菩薩,但修學是漸次成就,依舊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逐漸向上提升。而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那裡「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所說,乃彌陀之本願功德。佛不妄語,佛的話決定真實,我們應當深信不疑。我們選擇西方極樂世界作為修學的環境,方能「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

  修行的期限是一日到七日。進一步說,「更能三七日中」不退初心,效果就更殊勝。修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一心」,故經中講一心、一禮、一瞻,「一」很重要。

  「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萬是表圓滿之意,圓滿是三七日中(二十一天)盡力去念,所念名號不在多少,重要的是念得相應。念得再多,若是不能相應,「喊破喉嚨也枉然」!何謂相應?念地藏菩薩名號之時,心是地藏菩薩之心,即是度脫法界一切苦難眾生、孝敬法界一切眾生之心,心就與地藏菩薩的心相應。行是地藏菩薩之行,真正獻此身心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做得度的增上緣,行就與地藏菩薩的行相應。心行都相應,方是一心稱念。一心,是真誠到了極處。古人云:「誠則靈」,靈是感應,真誠到極處,感應就特別明顯,故能感應地藏菩薩現身,告訴其家親眷屬現在何處。

  一心,有事一心與理一心之別。能專心禮拜地藏菩薩形像,專心念地藏菩薩聖號,是事一心,即常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能與真如自性相應,或者說與一真相應,就是理一心。一真就是法界、真如、自性。心性廣大如虛空,無有邊際,入此境界即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有邊際、有範圍,故超越十法界才是理一心。此境界很難懂,很不容易達到。念到煩惱障、所知障皆破盡了,才是理一心。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煩惱是虛妄不真實的,既然是虛妄,決定可以斷除。自性真心是本有的,既是本有,決定可以證得。如何能斷除煩惱,證得真如,皆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的功夫一定要自己做,任何人都幫不上忙。諸佛菩薩和祖師大德能幫助我們的,只是把事實真相說清楚,將其斷煩惱、證入自性的經驗和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唯此而已。

  真正幫助自己的,還是要靠自己,所謂自悟、自修、自證。我們聽佛菩薩、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自己覺悟之後要肯於修正一切錯誤。我們今生遇緣殊勝,希有難逢,真正明白才生起感恩之心,知恩報恩。佛法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若此生遇不到佛法,決定還是造業,何能有機會脫離輪迴!我們有緣分遇到佛法,省悟過來之後要真修,決定不再造業。

  佛菩薩雖示現斷惡修善,教化眾生,然善惡兩邊皆不造。修一切善法,絕不希求善果,就是不造善。世間人種善因要得善果,才肯修善。佛菩薩真正覺悟了,不求善果。不思惡、不思善,善惡兩頭皆坐斷,真正得大自在。若還有希求善果的心就不自在,果報在人天,出不了三界、十法界。若將希求人天善福果報的念頭打斷,就超越十法界。

  在事相上要不要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要!很有必要。要不要稱念?要。我們專修淨宗,每天禮拜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就好。若敬仰地藏菩薩,可請一尊地藏菩薩像,供在阿彌陀佛的旁邊,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我們禮拜阿彌陀佛,也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這樣容易達到一心。西方三聖皆供在一起,念一句阿彌陀佛皆念到了,如是比較容易攝心。此段是講修行人思念過去的家親眷屬,甚至於從來沒有見面,或者小時見面,長大後逐漸淡忘,常常思念家親眷屬在哪裡,用此種修學方法,菩薩會在感應中告訴他家親眷屬現在生在哪一道。

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或者在夢中夢到菩薩帶他遊歷他方世界,會見自己過去的家親眷屬。科註云:「上是顯機顯應,故於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眷屬冥機冥應,故於夢中相告。即同善見律天人現夢,乃實夢也。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此是顯感顯應。像前面婆羅門女一樣非常明顯,覺華定自在王佛雖未現形,但有聲音告訴她,她的母親在何處。我們常常遇到、常聽說,夢中夢到佛菩薩來教導,這樣的夢不是妄想變現的,真的是佛菩薩,或者是善神感應的夢境,是可靠的。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生活的世間,仔細觀察,夢境而已。昨天已過去,永不再來,昨天的事情清楚明白,乃夢境也。今天又變成過去,活一百年天天在作夢,有哪一樣是真?夢裡不再造業,才算是覺悟。無有一樣是真的,何必計較!為何不在夢中做好事善事,積功累德,往後還可繼續做好夢。若造作罪業,則以後的夢皆是惡夢。知道念念皆是夢境,天天都在夢境之中,才真正五體投地地佩服釋迦牟尼佛。世尊講的是真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剎那際」。

  能契入這一層,才真正感佛恩。才知道善導大師所講「遇緣不同」的話,乃至理名言。我們遇到的緣太殊勝,真的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如何才能契入?要真修,放下身心世界,一切無求。無求,自性就現前;有求,那一念求的心,即是自性之障礙。事實真相確實是夢幻泡影,我們天天在作夢,剎那剎那際相續。「故曰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回觀世間,皆夢中事。唯大覺朗然,稱大夢覺耳。」諸佛菩薩是從大夢中省悟過來,「大覺朗然」!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千日」是三年,三年不間斷,足見恆心毅力。三年不間斷每天的定課,定課雖不多,但有恆心一天都不缺,就是相續,符合淨念相繼的要求。

  「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菩薩派遣護法神來保護。因為修持有功夫,鬼神敬仰,地藏菩薩歡喜,感得鬼神護衛的果報。

  「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現在世間災變頻繁,隨時隨地皆可能遇到,唯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在大災難中,若還想得到平安,衣食不缺,就要修布施,不要怕布施完了沒吃沒穿。佛菩薩會送吃的送穿的來,我們要有信心。假若佛菩薩沒有送來怎麼辦?是自己業障太重,要認真努力一心念佛,絕不怨天尤人,就能感應道交。「無諸疾苦」,疾是病,不會有疾病,不會受到苦難。「橫事」是災禍,天災人禍,雖不能預測,皆不會遇到。災變「不入其門,何況及身」,不入其門是我們居住的環境不會發生災難,身當然不會受到危害。念佛念菩薩確實可以消業障,免除一切災難,這是消災免難唯一的修學方法。

  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都好,只要一心稱念,心行相應,感應就特別殊勝。若口念,心不相應,還做損人利己、傷害眾生、擾亂社會的事情,怎樣念也是枉然,因為心口不相應。本經所講的每天稱念千遍至於千日,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就是一心稱念。「一心」是沒有夾雜妄想、分別、執著。而且要知道把念佛、念菩薩名號的心,應用在生活中才起作用。不能說在佛堂做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的功課,那時是一心,做完之後,又去搞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那沒用處。要把一心保持在一天當中皆不變,對人事物都要誠心誠意,利益眾生,方是真修行,是真正會用功,必有感應道交。今天念佛,今天的心就像佛,願像佛,在生活中,行也像佛。唯恐明天忘記,明天再補念一遍。天天如此,做上三年,已經做熟了,一定會永遠做下去。如是才得善神擁護,佛菩薩護念。

  「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此是得究竟圓滿的果報。此處菩薩是指地藏菩薩,一定得地藏菩薩摩頂授記,所修的因真實,果報當然殊勝。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

  「善男子善女人」之善,必然是具足淨業三福之善,不是普通之善。世間的善人沒有如此大的心量,二乘善人亦無有此心量,故此是大乘菩薩之善。「發廣大慈心」,廣大慈心包含淨業三福十一句。「救度一切眾生」,一切是盡虛空遍法界,不限定某個地區,即是四弘誓願裡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欲修無上菩提」,是四弘誓願裡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欲出離三界者」,是「煩惱無盡誓願斷」,那才出得了三界,真正覺悟。

  科註云:「此是大菩薩心,習行般若波羅蜜,故能發起度人之心。然慈悲本具,昔著我人,故分彼此。今知同體故發等心。」我們雖發此心,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若有若無,心不懇切不真實,故而修學功夫不得力。我們在境緣中境界轉不過來,皆是沒有真正發心。一定要發真實心。真實心一定要「住真實慧」,「習行般若波羅蜜」,真心才發得起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皆是我們自性本具,與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然而,我們著了人我,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境界上起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分此分彼,分自分他,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心就不能現前,本有的性德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妄想煩惱,日子當然不好過。若性德本具的智慧德能起作用,就過佛菩薩的生活,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過的是真善美慧的生活。是故要發捨己為人、救度一切眾生之心。

  科註云:「出離三界者,即圓教初信至七信,見思先去,長別三界苦輪也。」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皆斷了,斷煩惱的功夫與小乘初果相同。初信位的菩薩雖然未出離三界,然已入聖流,不是凡夫,在三界人天兩道修行,決定不墮三途。為何不墮三途?因為不再造三途的惡業,三途的因斷掉了。

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此段經文最重要的是「至心」。「歸」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是依教奉行。真心回頭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方是皈依地藏菩薩。真心誠意的照做,就是「至心歸依」,從心回頭,功德甚大。

  「香華」,香是戒香,要持戒、要守法。華代表因行。在大乘法裡,「華」表六度,「衣」表忍辱。「寶貝」代表財物,「飲食」是維持生命所不能缺少的。以此來「供養瞻禮」,在菩薩形像面前供養。應用在生活上,就是救度一切眾生。要把供養瞻禮,落實到生活之中,才是修行。

  每天早晚課誦,無論是在寺廟殿堂,或是在家裡的佛堂,要懂得課堂作業。早課是提醒自己,一天的處事待人接物要如法,如法就是持戒,也要勸人守法,這一枝香就沒有白點。勸人家種善因,斷惡修善,就是供花,花就沒有白供。晚課是反省檢點,今天有沒有認真去做?做得自己滿意否?若自己覺得不夠滿意,要懺悔改過,明天要做的比今天好,如此方是修行。早晚二課成就真實功德,不是形式。現代人修行只有形式,沒有實際,是故不能成就。

  若能如實修學者,「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所願就是度眾生之願,成佛道之願,脫離三界六道之願,皆能成就。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

  「善男子善女人」,善字是關鍵;若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依照此方法求,未必得感應。善的標準在三福,若想求人天殊勝的果報,一定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之人天善,求世間殊勝的福報才能求得到。若求出世間殊勝的果報,則要做到「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的小乘之善。何謂三皈?皈是真正回頭,依是依靠。「皈依佛」是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皈依法」是從邪知邪見回頭,依正知正見;「皈依僧」是從一切染污回頭,依清淨心。三皈談何容易!這是出世間的善法。我們今天受的三皈眾戒是有名無實的,但為何還要此形式?戒經上說,沒有受過戒的人不可以看戒經,所以為了避免別人毀謗,我們是受形式戒去讀戒經。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真正能做到一條,這條戒就受了,就是登壇受了戒;若做不到,等於沒有受。

  科註云:「願念在內,事相據外。約世出世間,則有百千萬億。或求現生果遂,或期他世從心。準《十輪經》云,此善男子,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淨信,淨戒,淨慮,神通,般若,解脫,妙色聲,香,味,觸,利養,名聞,功德華果,樹林,床敷,舍宅等,是也。」在內有願有求,而所求的事相在外。所希求的事太多,說之不盡。或是求此生中的願望皆稱心如意;或希望來生得殊勝的果報;或希望在此生有很好的緣分聽聞佛法;或是「淨信,淨戒,淨慮,神通,般若,解脫,妙色聲,香,味,觸,利養,名聞,功德華果,樹林,床敷,舍宅等,是也。」此處只是例舉一些,因為世出世間人想希求的事情太多了。

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此段經文就是《普賢行願品》裡的「如說修行供養」,法供養中的第一句。真正做到如教修行供養,所求之願皆能得到。「歸依」、「供養」,歸是回頭,從一切錯誤、過失真正回頭懺悔。如何懺除?「後不再造」。知道錯了,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方是真懺悔。

  「瞻禮」是功課,時刻提醒自己,早晚功課要瞻仰、禮拜地藏菩薩的形像。禮拜是恭敬,表達自己誠敬之心,並依教奉行。真正要依《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必須把經典裡的教訓節錄出幾十條,擺在面前,天天照做,方是供養,如教修行供養。不但自己要依教奉行,還要教化眾生,因為這是大乘法。大乘菩薩之善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自己做到還不夠,還要勸化別人。

  「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形像,不是雕塑彩畫的形像,而是地藏菩薩示現在人間的形相。菩薩用什麼心、以什麼樣的態度處事待人接物,是菩薩的形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述地藏菩薩的功德,講了《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即是專門讚歎地藏菩薩形像的。讚歎,不僅是要為人演說,還要為人做好榜樣。地藏菩薩在末法時期,代表世尊弘法利生,接引大眾。我們修地藏法門,行願都與地藏菩薩相應,所願所求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們所願所求是自性功德的現前,還是佛菩薩的加持?兩者皆有。自性功德是因,佛菩薩加持是緣。若自己沒有真修,佛菩薩的緣就加持不上。必須自己有真因,佛菩薩做助緣,果報才能順利成就。只要認真努力地修學,現前修現前就得感應,真的是如願以償,有求必應。

復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是人於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科註云:「歸供合法,求懇如心,故感大士,夢中授記。」皈依供養如法,菩薩就為我們做增上緣;皈依供養不如法,什麼樣的希求,皆得不到感應。如理如法的希求,一定能成就,既是為自己,也是為眾生。如四弘誓願所說,願斷煩惱,願學法門,願成佛道,皆是為度眾生。若只為成就自己,而不是全心全力救度眾生,則願很難成就。為眾生亦為自己,依舊有障礙。為眾生,

不為自己,其願方容易成就。為眾生,不為自己的願,也有不能成就的,不是菩薩不幫助,是眾生業障太重。由此可知,佛菩薩現不現身、說不說法、教不教化眾生,都是一片慈悲。佛菩薩不現身、不說法、不教化眾生,乃緣不成熟。緣是在眾生這邊,不在佛菩薩那邊。是故我們一定要存善心、行善事、發善願,才能感得佛菩薩現身說法。若心行不善,佛菩薩決定不會來。

 

  只要善心不變,菩薩始終會保護。永遠不退心,依教奉行,愈做信心愈堅定,信心愈清淨,法喜充滿,一定得諸佛菩薩護念,天龍善神擁護,還會夢到菩薩摩頂授記。科註云:「若非信力堅固,安有如是瑞相」,希有的瑞相皆靠信力清淨堅固而得。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Vol. 252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78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