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藏經講記(27)--2
2010/02/13 09:07:55瀏覽939|回應0|推薦1

地藏經講記(27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此是總結迴向成佛一科。經文有兩個段落,前一段是總結布施福,後一段是總結迴向福。總結布施經文特別提到「未來世中」,就是指我們現在。「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是講能布施之人,「等」是我們大眾都包括在內。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應認真努力為社會、為大眾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為社會大眾服務,最重要的是用真誠心、清淨心,盡義務不求報酬,不貪圖享受。不希求福報,福報就愈積愈厚,變成不可思議的大福報!大福報自己也不享受,供養一切眾生,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還是不享受,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方是人生第一大圓滿、大快樂。

  「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此是總結迴向之福。何以會畢竟成佛?因為以大慈心服務社會大眾,無論修的功德多少都會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釋是欲界天主,梵是色界天主,是六道裡的大福報。作佛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都能得到,何況六道裡百生、千生的小福報!是故布施不能不修,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世出世間一切法只有此法是真的,其它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佛又說「國土危脆,人命無常」,得人身最可貴的是要懂得修福,為一切眾生服務,才是最有意義。其意義是永恆的福報,生生世世享受不盡。

  修布施果報的大小,較量福報,都在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小小布施之福,被心量擴大了,就畢竟成佛。用大心量,毫髮之善都是虛空法界的果報。佛在此會教我們拓開心量,為一切眾生服務,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決不為自己絲毫的貪欲,才是真佛弟子,方是真正實踐佛陀的教誨。

  科註引《五道罪福經》的兩首偈:「賢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將。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此是總結布施福。第二首偈:「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此是總結迴向福。

  我們要從往昔迷惑顛倒、慳貪吝惜中省悟過來,將錯誤的想法、做法捨棄,跟隨佛學,聽從佛的教誨,改變自己的思想作風。從今而後,起心動念要念念為社會大眾著想,於社會大眾不利的,決定不能做,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凡有益於社會大眾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

  若貪財,把社會大眾的財富據為己有,果報必定墮地獄,特別是救難之財。救急、救貧的功德最大。若在此時起惡心惡念,障礙破壞,罪過都在地獄。財布施如是,法布施更如是。特別是佛法,是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教學,障礙佛法的流通,就是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果報在阿鼻地獄、五無間地獄。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眾生得福有限,是因為所修不如理、不如法。若不深入經藏,不讀經、不研究教理,如何會懂得。是故諸佛菩薩、古來祖師大德常勸勉:「經書不可不讀」,道理就在於此。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此段經文常引起大眾的疑惑,許多人自以為在佛門種福修善很大,為何會得不到福?中國的梁武帝一生所修的布施,歷史上記載,他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所造的佛像、菩薩像更是不計其數。布施供養幾十萬出家人,所修的福報非常之大,但為何在晚年還遭遇不幸?福報確實是有,然而業力卻沒能轉得過來,因為心量不大,沒有智慧,即修福不修慧之故。

  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向達摩祖師誇耀自己所做的布施:「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有驕慢的態度,功德就沒有了,驕慢是火燒功德林。梁武帝與達摩話不投機,就不護持達摩,把真正種大福德的機緣錯過了。謙虛恭敬,心量廣大,是智慧的表現。從梁武帝的態度上來看,他沒有智慧,心量很小,所以即使做了許多善事,得福依然很小。

  此句經文的關鍵是「善」字。善的標準在淨業三福中講得很明白。世間善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是之人,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本經是大乘經,是一乘了義的大經,所以善的標準還要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是二乘善。再往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方是大乘善的標準。菩提心大,沒有自私自利,念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量大福大。

  量大之人在佛法裡「種少善根」,「毛髮沙塵」,微小之善,所得的福利不可為喻。而三寶是十法界裡的第一福田。在末法時期,形式的佛教道場很多,我們要想在佛門中種福,要有智慧,才不會認錯福田、種錯福田。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造像的福報很大。但實際上多數人天天修善布施,還是墮惡道。何以故?用地獄心修福,果報還在地獄。何謂地獄心?貪、瞋、痴之心。看到布施供養佛菩薩形像的利益太大了,故以不善之心非做不可,把「善」字忘掉了。

  科註引《大智度論》云:「財為惡心因緣,常應自捨,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慳為凶衰相。為之生憂畏,洗之以施水,則為生福利,故得福無量也。」財常引起人的貪心,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貪心而生,所以貪是惡心因緣。一個聰明有智慧的人,知道貪的禍害,故能把貪心放下。貪是禍害,施是大福。布施,遠離禍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當然會做。慳吝是有而捨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是凶衰之相,帶給人的是憂患恐怖。

  又引《大論》云:「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眾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佛教菩薩過六波羅蜜的生活,第一條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就得清涼自在、能開智慧。人若不肯布施,念念為自利,就不可能開智慧。

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科註引《大論》云:「佛說二種施中,法施為第一,以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報,亦出三界報,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為學佛道,弘大慈悲心,度眾生老病死苦,是名清淨法施,若不爾者,為市易法,復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故福利不可為喻也。」兩種施就是財布施與法布施,布施而無求,只為斷煩惱、斷憂慮,得清淨自在快樂,此是真實智慧、真實解脫。以清淨心,無所求心,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則是清淨法施。法布施裡有財布施,出錢出力是財布施,存心是法布施,沒有絲毫希求的欲望。念眾生苦,幫助一切眾生,是自己應盡的義務。菩薩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布施時起心動念與諸法實相相應,心清淨平等,雖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無論修哪一種布施,都能以清淨心、真誠心,服務一切眾生,只服務而不求利益。「故福利不可為喻」,此是真實的福報,利益無法可比。

  「迴向法界」,迴向就是服務,智慧德能成就之後,為大眾服務,將自己的智慧德能貢獻給社會一切眾生,即是迴向。迴向的範圍盡虛空遍法界,其心量廣大。故福德利益無量無邊,與諸佛如來果地無二無別。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遇到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之後能發真誠心,「殷重」就是真誠,歡喜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此地關鍵是「善男子善女人」,此是具足善根福德之人,是淨業三福全部做到之人。遇到大乘經縱然是一偈一句,真能聽懂,深解義趣。

  唐朝禪宗的惠能大師,當年他聽到有人在念《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悟入了。他為何能悟入?他是善男子,他做到了淨業三福。念經的人天天念都沒有悟入,不是善男子。惠能大師賣柴買米供養母親,雖然沒念過書,可後來到黃梅參訪,我們看到了,他真正是做到了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沒有學就能做到,是其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深厚。故偶爾聽人家念幾句經就悟入,能「發殷重心,讚歎恭敬」。由於此緣,使其成為一代祖師。

  「布施供養」是法供養,法供養裡最重要的是「如說修行供養」。布施是把從前一切的錯誤捨棄,依照佛法修學就是供養,此地布施沒有涉及到錢財,供養也沒有涉及到物品。捨妄學真,捨妄就是布施,學真就是供養,此人就「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科註云:「今既聞是章句,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法眼。」此是說一偈一句得無量福的理論依據。正如《金剛經》所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福報無人能比。「即使一偈一句,亦復增進菩提」,從六祖惠能大師的事跡,證明佛語真實不虛。

  如今修法布施比過去方便很多,但得福不如古人,原因就是用心比不上古人。古人真誠、恭敬,今人起心動念有私心,所以布施得福不如經上所說的殊勝。是故「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一切都要以真實心為基礎,沒有絲毫虛妄,無論修何法門,布施得福皆是不可思議。

  科註云:「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書之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闍黎等,荷擔肩上,或背負頂戴,常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尚不能具報師恩,若於和尚所,起不敬心,恆說於過,我說愚痴,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愛重三寶甚深之法,必獲無量無邊之大果矣。」此是說知恩報恩。別人傳授一偈一句,這個機緣使其聽後能深解義趣,開悟成佛。傳授一偈一句的老師,恩德有多大?佛在此地舉了一個比喻,把老師擔在肩上,或背在背上,或頂在頭上,再以一切音樂之具來供養,都報答不盡,方是真正知恩報恩之人。老師對我們有恩,若我們對老師沒有恭敬心,常說其過失,就不是知恩報恩。老師有沒有過失?其實有無過失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若以煩惱心看老師,老師的過失無量無邊;以清淨心看老師,老師確實沒有過失。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人事物沒有善惡好醜之分,善惡好醜在自己的心。心善,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法都是善法;心惡,看一切人都是惡人,看一切法都是惡法。如同《壇經》所說的風動旛動,惠能大師看出來了,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是仁者心動」!一語道破事實真相。《華嚴經》上諸佛菩薩示現,五十三參有善有惡,善財童子去參訪得無量功德。若是我們去接觸,必墮阿鼻地獄。為何人家接觸能成無上道?用心不同。是故我教大家,常存恭敬尊重之心,敬重三寶甚深之法,必獲無量無邊之大果。

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科註引《付法藏經》云:「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一切眾生度過一切苦難,一定要靠佛法,故佛法才是眾生的真善知識。自己修學得到利益,就應將利益介紹、推薦給一切眾生。即是迴向法界,不是自己獨享,而是利益一切眾生,不怕辛苦,認真努力去做。盡形壽將弘法利生的事業做好,就是圓滿功德。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未來世中」,就是現前時代。「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具足「善」的條件,非常希有難得。

  「塔」是供佛舍利,「寺」是宣傳、弘揚佛陀教育的處所。大乘經典是佛教教育裡最重要的法寶,是眾生的真正善知識。「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現代科學技術發達,製作新的經論容易,但一定要印刷得很精美,令人看後生歡喜、生恭敬讚歎之心,故經書不能隨便印。隨便印製,人家看到不歡喜,就是我們的過失,所以經本一定要盡量印得很精美。

  「若遇故者,或毀壞者」。舊書的價值高,因為它傳得很久遠,有歷史的價值。又經歷許多高僧大德讀過,所謂磁場不一樣,有紀念的意義和保存的價值,有很強的攝受力。舊的塔寺規模比較大,不是一般人能獨立修復的。故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如果有力量一個人發心很好,功德非常殊勝。若自己沒有力量,應勸導大家共同發心,皆是無量功德。至於經典修補後,一定要有妥善的地方保存。古舊的經典修補好後可將其翻印,複印本可廣為流通,原本加以妥善的收藏。或將原版輸入電腦,在電腦上看到原來的版面、字體,更有藝術價值。或另外重新排版放在網路上流通,都是很好的流通方法。

  佛法著重在流通,流通的功德無比殊勝。現今看到許多地方印經,後面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若是佛家四眾弟子,或者是道場,版權頁上印上這幾個字,一生修行再好,功德做得再多,還不免要墮落。因為障礙佛法的流通比什麼罪都重,做再多的好事也抵不過此罪,多少人的法身慧命都被這幾個字斷掉,故此利害得失,我們要清楚明白。凡能利益社會大眾的,就要布施流通。

  科註云:「若遇毀損破壞者,即當修治補完,經營料理。」此是講大乘經論。「昔賢云,或開閉箱篋,蟲蠹朽爛,或挽脫漏訛,紙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傳,未免得罪法寶,有違佛制。」書籍放久了會生蛀蟲,故藏書責任很大,要常去翻書,以免生蛀蟲。經藏是我們的真善知識,佛陀不在世,修行證果所依靠的就是經藏。

  「若不能修治,不可燒化」。有很多人不懂,佛經破了就燒掉,此是有罪過的。自己不能補,就要找人發心修補。如《五百問》云:「戒律不用,流落可燒不?」這是講戒經,沒有人看,無有用處,破舊了,可不可以燒掉?「答:不得。不知有罪,燒,捨墮。」此是不知有罪,燒了,是捨墮。「若知燒有罪,故燒,犯決斷。與方便破僧同。」破僧是破和合僧,罪過很重。「亦如燒父母」,造的罪業很重。如今四眾同修當中,造此罪的有多少人?隨意毀棄經藏,造極重的罪業。當然有許多人不知道會有如此重的罪。此處講得很清楚,不知而造,其罪輕;知道而造作,罪極重。燒父母、破和合僧,是五逆罪,墮阿鼻地獄。不知而犯的,雖沒有這麼重的罪,果報還是在三途。若犯此罪要真正懺悔,懺除罪業,發心修善,發心修補塔寺,修補流通大乘經教,才是真正的懺悔。

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發心修補古舊的塔寺、經書,得的果報是「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二、三十里相當於現在的鄉鎮,方圓百里大概就是一個都市。這些鄉鎮長、縣市長皆是佛經裡講的小國王,可見得能做鄉鎮長、縣市長,都是過去生中修福而得來的。從前小諸侯是世襲,那是真有福報。現代人修的福報比不上古人,任期兩、三年,多者連任一兩次。說明現代人的福比古人要薄,都是前生所修的因比古人少。

  「檀越」是領導。由此可知,若是獨立營辦,就作大國王,與大家一起營辦的就作小國王。此地講的修因得果要細細思惟,了解之後就懂得應當如何修福。佛法非常重視修福,佛教我們不要享福要修福,有福報供養一切眾生,不要自己享,因為自己煩惱習氣未斷,享福就會迷惑顛倒而墮落。佛常讚歎苦行,苦行人道心堅固,不會退轉。苦行僧修福,所修的福報讓大眾去享受,就是更大的布施。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未來世中」指我們現代,「善男子善女人」是修福之人,「布施供養」、「修補塔寺」、「裝理經典」,是所修的善業。現代人不認識,疏忽了這些善事。他們提倡的是社會慈善事業,社會提倡,政府重視,知識分子讚歎,故佛門弟子也如是作,把慈善當作正事來辦理,對佛法反而輕視了,以為學佛就是要做社會福利事業。此事對否?不能說不對,亦不能說完全對。社會福利事業是要做,然大家皆做慈善事業,佛法之殊勝利益卻無人知道,能否挽救社會?不能,社會依然是趨向動亂。佛法的利益是教人斷惡修善,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目標是社會長治久安,幫助眾生覺悟,開發自性的智慧德能。

  慈善事業救人於病苦,然而大乘佛法是令人不病不苦。佛法的教學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慈善事業是救苦,未能得樂,只是把苦的程度減緩而已。樂是要覺悟後才能得到,心開意解,法喜充滿,這要靠弘揚佛法才能達到。佛說,在三寶裡修布施供養,修補塔寺,印送經典,是世間第一等的福報。此是世出世間最究竟、最圓滿的慈善救濟,救人的法身慧命,救人永脫輪迴,幫助人在一生中超越十法界,作佛作菩薩,世間的慈濟事業焉能與之並比!

  對人財布施,能使其身得利益,法布施是使其心得利益。心得利益,身決定得利益,可是身得利益,心未必能得利益。離開煩惱憂慮、妄想分別執著,決不是財布施能辦得到的。法布施能破妄想、分別、執著,能幫助人永遠擺脫煩惱,即使身再貧賤也快樂。孔夫子的學生顏回就是一個例子。他非常貧窮,卻生活得非常快樂。如今有些同修聞到佛法心開意解,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們送財物給他,他不要,他對此沒興趣。他需要的是佛法,送他一本經書、送他一卷磁帶、一片光碟,他視為無價之珍寶,這種人覺悟了。此人在這一生中決定有成就,現前就離苦得樂。離苦得樂不在財富,將來決定能往生不退作佛。還有哪一種布施供養能與之相比!

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迴向法界」是什麼意思?所修的福自己不享受,願意將所修的福供養一切大眾,給大眾享受,其功德很大。《華嚴經》說「法界即是一心」,以一心來修福修善,其善福就等同虛空法界。「上妙樂」是如來果地上菩提涅槃的大樂,此樂我們不懂也說不出來,因為沒有體驗。此樂果是人間天上果報不能比擬的。是故覺悟的人,念念為眾生為佛法,方是菩提心。

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若所修的善,只為自己一家,果報就三生受樂,不是三十生作小國王。「捨一得萬報」是真的,來生得福報。科註引《五苦章句經》云:「父子、夫婦、兄弟、家室、知識、奴婢。有五因緣,一怨家,二債主,三償債,四本願,五真友。」自家眷屬,佛說有五種因緣,才會成為一家人。

  科註說:「父子互相殺害,父母財子散用。」這是指冤家債主;父母欠債,兒女來討債。或父母是債主,兒女來還債,對父母並無孝順恭敬之心,但在物質上供養得很周到。要看欠債的多少,欠得多,對父母的奉養就很厚;反之,對父母的供養就很薄。還有乘願再來報恩的,此類兒女對父母有孝順孝敬之心,是本願。最後一種是過去生中是同參道友,志同道合,今生又遇到,這是真正善知識。

  若一切修學的功德只希望自己一家人得利益,其心量小,果報也就有限,只能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是故修善修福,心量要大,用心要真實。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其意是所修的因與所得的果報,如經所說。科註云:「總指王臣男女等,所修之因,所得之果,故云其事如是,無奈世人,信者施不盡力,不信者全不能行。」「其事如是」是指前面所說的業因果報。社會信佛的人,修行布施,沒有盡心盡力去做,故得福不能得如經上所講的果報。有很多修福的人,業障轉不過來,就會令別人懷疑,反而引起社會大眾對佛法修學喪失信心。

  我們學佛要明理,理透徹明瞭了,信心才能建立,才真正肯幹。自求多福,求圓滿的福報,修學須如理如法。修財布施,財用不會缺乏,即使在大災大難當中也不會缺乏;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一是素食,不食眾生肉,絕不傷害一切有情眾生,培養慈悲心。心地慈悲,小動物看到都很歡喜親近。二是常存全心全力幫助苦難眾生之心。凡是幫助眾生得到身心安穩,皆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是自己健康長壽。

  科註云:「行道之人,不但持戒禪誦,亦當布施作福。」此是佛教導後世的弟子,修行不但要持戒參禪,讀誦大乘,而且要懂得常行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要做。《大愛道經》云:「今世滅罪,後世得申,有財不施,世世受貧。」申是伸張。吝財就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就得愚痴的果報,吝惜無畏布施就得病苦災難的果報。我們現在就要趕快修布施。若是說我沒有東西布施,那少吃一餐,省下一餐布施給別人也行,豈有不能布施之理!真正有布施供養之心,則布施供養「一塵一毛、一沙一渧」,果報亦不可思議。

  「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此話講得好,不能偏在一邊。經上有兩則故事,說兩個修行人,一個偏重在修智慧,一個偏重在修布施。兩人來生果報現前時,偏重修智慧的,證得阿羅漢果。雖證得阿羅漢果,沒有福報,到外面托缽無人供養,「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忍饑挨餓,生活很苦。然而修福的人落在畜生道,投胎成了大象。這大象有福報,是國王最心愛的乘騎,有多少人伺候牠,出門滿身瓔珞,珠寶披了一身,此是「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才能得「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二是智慧和福報,二者皆圓滿具足。

  佛常警惕我們,修福不要享福。若享福而不迷,那行。故只有明心見性之後才可以享福,這是大乘與小乘不同之處。大乘菩薩可以享福,小乘聖者不可以享福,享福就會迷失。故對於小乘人,佛讚歎苦行。在佛弟子中,大迦葉尊者修苦行,「頭陀行第一」。迦葉尊者出身是大富長者,出家之後修苦行,忍受別人所不能忍之苦,樂意為初學人做榜樣。

  《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代表大乘示現享福的。善財童子出生時,院子裡的樹木花草都變成金銀琉璃七寶,此是表大乘法。大乘人是可以享受的,因為他不迷。大小乘的境界不相同,而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雖然學的是大乘法,其實連小乘的根性都不如,完全是凡夫。凡夫要是不念佛求生淨土,就無路可走。千萬不要以為學了大乘法,就以菩薩自居,到處驕傲,那就必墮惡道。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Vol. 250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77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