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藏經講記(25)稱佛名號品第九
2010/02/11 10:38:47瀏覽1462|回應0|推薦4

地藏經講記(25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稱佛名號品第九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

  「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地藏菩薩為我們說了生脫死的大利益。末法時期的眾生縱然物質生活過得很富裕,然身心卻不安。原因何在?以前人心厚道,現代人貪得無厭,貪瞋痴慢無有止盡。世出世間聖賢人教導一切眾生「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以前眾生縱有貪瞋痴慢,起伏波動不會太大。現在眾生把聖賢教育完全捨棄掉,憑著凡夫的妄想,隨順自己的分別、執著行事,於是造成世界動亂,人心惶惶不安。

  出家人的身分是老師。「師」是社會大眾的榜樣。以何為榜樣?無私。若我們自己還有私心,人家尊稱我們為「師」,名實不副!出家人一生中的大事業,就是地藏菩薩教導我們的「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演是表演,做出榜樣給人看;說是說明,既要做、又要說。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情,把事情做好,我們一生過得就有價值、有意義。

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

  地藏菩薩向佛陳白,佛不僅贊同,還催促其快說,因為這對一切眾生太重要了!「汝今欲興慈悲」,興就是發起。發慈悲心,為了要「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演」大利益事。眾生無論是今世或者是過去生造作無量無邊極重的罪業,只要其還有一口氣沒斷,頭腦清醒,一念回頭就能得救。《阿闍世王經》說,阿闍世王造作五逆十惡的重罪,晚年覺悟,知道一生所作所為是錯誤的,回頭依靠三寶的教誨,臨命終時懺悔念佛往生。佛告訴我們,他往生的品位是上品中生。此事例說明,即使造極重的罪業都能得救,只要肯回頭,真正懺悔改過自新,依然能有很殊勝的成就。

  我們要學地藏菩薩,發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講經說法勸導一切眾生回頭是岸。無論是臨時或是永久的道場,大眾在其中聽經聞法,只要有一個覺悟回頭,真的念佛往生,道場都有無量功德。是故佛在本經勸建道場、塑佛像、修供養,此是真正「救拔一切罪苦眾生」。

  造作罪業的眾生必墮惡道。「苦」是惡道,「罪」是現前的造作。罪是因,苦是果。救度罪業的眾生,必定要在他生時才有辦法。若死了墮惡道,我們就無能為力了。落在三惡道,只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惡道裡示現同類身去救度,我們凡夫沒有此能力。

  「今正是時」,現在正是時候。「唯當速說」,趕快講。我們讀到此處,猶如釋迦牟尼佛催促我們一樣,此事要趕快做,現在正是時候。用在我們當前,再貼切不過。

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此句經文我們讀了感觸很深。我們學佛從何處學起,就是學佛的存心。釋迦牟尼佛心中只有現在、未來一切眾生,沒有自己。佛念念為眾生服務,救拔一切罪苦眾生。本經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所說,所以是最後遺教。

  「吾即涅槃」。涅槃通常譯作「滅度」,四諦「苦、集、滅、道」中的滅,就是涅槃。在中國多譯作「圓寂」。圓是圓滿,功德圓滿;寂是寂滅,清淨寂滅。科註云:「涅槃,奘三藏翻圓寂,德無不備稱圓。」功德圓滿,無絲毫欠缺稱圓。「障無不盡稱寂」,障就是三障、二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三障是惑、業、苦。三障斷盡,稱為寂。由此可知,涅槃、圓寂是活著時證得的,而非死之代名詞。

  「吾即涅槃」,是佛教化眾生的緣盡了,功德圓滿,示現離開這個世間。該得度的眾生都已經得度,未得度者已經種了佛法的種子,但種子現在還不能成熟,當然要示現離開。

  「使汝早畢是願」。佛不住世,彌勒菩薩未示現成佛之前,有很長一段空隙時間,此時是由地藏菩薩代佛教化。地藏菩薩以孝親尊師的教學綱領,教化一切眾生。因為一切諸佛如來的教學,都是以孝親尊師為基礎。

  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孝親尊師,是《地藏經》所顯示的綱領。若就淨宗的教義而言,修學的基礎是「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條與《地藏經》異曲同工。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後面兩條與《地藏經》末後五品完全相應。由此觀之,可知《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淨業三福的詳細說明。此經不僅是淨宗修學的基礎,佛法中的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亦無不以此經為基礎的。

  今天佛不在世,我們能把佛法的基礎弘護好,就能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是故,末法時期奠定好這個堅固的基礎,勸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至關重要!我們自己沒有見性,若弘揚其他的經論,很難得真實的效果。唯有堅持這個基礎,老實念佛,決定成功。今天,即使諸佛如來示現,教化眾生也必定如是。

  科註云:「此法之妙,縱吾即入涅槃,縱便汝早畢是願,吾亦不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矣。何也,有此稱名之法,人人可不墮苦,並趣人天修行,終至成佛無疑。能體佛心而達佛意,善繼志而述事者,莫過我地藏慈尊矣,故許令速說而讚慰之也。」「此法」就是地藏菩薩在本品中所說的「稱名之法」,即是念佛法門!地藏菩薩深體佛意,稱佛名號,續佛慧命。佛不住世了,菩薩接著來做,用稱名的法門度眾生。是故,世尊對菩薩讚歎,催其趕快說。地藏菩薩在此說了十尊佛的名號,而十尊佛的次第從時間上來講是由近而遠,靠近我們現前的先說。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我們讀此段經文是否能信得過?若有眾生依教奉行,是否真的滅罪得福?未必。是否地藏菩薩說錯了?沒有。是我們自己看錯、聽錯了。地藏菩薩說:「聞是佛名,暫生恭敬」。「聞」是菩薩三慧之聞,所謂「聞、思、修」,說一個聞字必定包括另外兩個。若無思、修,如何能「暫生恭敬」?恭敬就是思、修。「思」是心中真有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相應,行當然相應;心行相應,口當然相應;身、口、意三業都相應,功德自然就不可思議!此就是一念覺,當然「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無邊身如來」。何謂「無邊身」?科註說「三身皆有此意」。三身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就是自性,法身沒有形相,法身是理不是事相,理遍一切處,是「無邊身」。毘盧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處」,是理體。《華嚴經》中稱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身;淨土宗稱之為常寂光土。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常寂光土沒有相,實報土就是報身,方便土、同居土是應化身。應化身是隨類化身,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現身相應,所現之相無量無邊。

  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入般涅槃?沒有。不僅理上沒有,事上也沒有。何以說事上也沒有?釋迦牟尼佛是不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示現度眾生,因為眾生福薄,所以佛就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量無邊身相度眾生。特別是在今天眾生有大災難、受大苦、造大罪業時,諸佛菩薩無不如是。

  誰是諸佛菩薩?我們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就會感受到諸佛菩薩在我們周邊,沒離開罪苦眾生。此時,我們真正的恭敬心才能生得起來。恭敬不是形式,恭敬是真信正解,依教奉行。形式是表演給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和善根薄弱的眾生看的,他們有疑惑來問,則為其說法,就是「機會教育」,功德在此。

  道場是機會教育,目的是救度一切罪苦眾生。讓其認識佛法,認識人生宇宙的真相,方是救度。眾生對道場的供養,才是真實的功德。「暫生恭敬」,暫生就是一念相應。真的一念相應了,就能「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已經入境界的人才肯如此做。現代人修福比過去便利,可是難在供養讚歎。何謂供養?依教修行。《普賢行願品》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菩薩說了七種法供養,第一是「如教修行供養」。佛所教導的,我們一定要照做,方是供養。淺而言之,佛教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都能照做,即是供養。讚歎就是為人演說,把佛法介紹、推薦給大眾。讚歎是弘法利生,供養是自己依教奉行。人若能如此,「其人獲福,無量無邊」。一般人讀經粗心大意,徒有供養形式沒有實際內容,心與境不相應,如何能得福?不得福就毀謗佛講的是假的。謗佛、謗法,罪過極重。其實佛講得很清楚,是我們自己把意思會錯了,曲解了經義,過失在自己不在佛經。是故,「深解義趣」非常重要,我們要正確的理解,方能得真實受用。

又於過去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歸依。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寶性如來」,距離我們是「恆河沙劫」。科註云:「寶性者,蓮華面經云,諸佛如來,是眾生寶,寶有七種。」性是比喻法身,即「常、樂、我、淨四淨德」,是自性本具的。我們迷失自性,四淨德都沒有;若覺悟見性了,四淨德就現前。「常」是不生不滅,無量壽即是常之意。「淨」是清淨無染,染淨兩邊都不立。「我」是自在、是主宰,宇宙的主宰,法界的主宰,真實的主宰。「樂」是真樂,苦樂兩邊都離開,方是真樂。寶性如來是誰?是我們自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無邊身如來是自己的三身,與佛相應就是與自性三身相應。念寶性如來的名號,一念相應就與自性的性德相應。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此是講時間之短,顯示功德不可思議。「發心歸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依什麼?依寶性如來,就是依自性之性德。皈依自性三寶,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方是真正皈依。

  「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無上道是成佛之道。凡夫學佛為何要經歷「無央數劫」,原因就是退轉。我們在六道流轉,得人身的機會少,聞佛法的機緣更少,不得人身、不聞佛法就退轉。念念與貪瞋痴十惡業相應,就落到三惡道。地獄道的時間都是無數劫,無數劫的苦報受完再得人身,得人身未必能聞到佛法。是故佛經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正因為如此,我們學佛成就才需要無央數劫。無央數劫才能脫離六道、十法界,證得初住菩薩的果位。從初住菩薩到究竟圓滿的佛果,要經歷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還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所以真難!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波頭摩勝如來」。「波頭摩」是梵語,意思是紅色蓮花。佛經上通常講四色蓮花,實際上蓮花的色彩不只四色。四色是四原色,如果互相配合起來,就能變化無量無邊的色彩。經中說一切色彩當中,紅色最殊勝,當然是依眾生之習性而說。佛法是平等法,可能眾生偏愛紅色,中國人也喜歡,大概古印度亦是如此。然而,外國人不一定喜歡紅色,究竟哪種色彩最殊勝很難講,完全看眾生的喜愛。

  「若有男子女人」,聽到名號,「歷於耳根」就能得此殊勝的果報。我們能相信嗎?關鍵還是在「聞」。聞有兩種解釋,其一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只在阿賴耶識裡種下成佛的種子。《法華經》說的「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即是此意。這個功德也非常殊勝,但不可能得到一千次往返六欲天中的福報。

  其二是三慧中的「聞」,能聞名解義,紅蓮出污泥而不染。由此省悟過來,把五欲六塵都放下,雖生活在紅塵之中,而能不染五欲六塵,不再分別、執著。聽到佛之名號,心裡有所領悟,「千返」的果報就會現前。

  科註云:「表聞名者,雖生欲天,實不著麤弊五塵,以解離聞性本空,生天亦寂。以空處即假,權示天身,以度實生著欲之者。」雖生在欲界天,對粗俗的五欲六塵已不執著。一聽就開悟,有能力超越,然慈悲心很重,還留在欲界天,度欲界貪著五欲享受的眾生。又云:「閱名尚爾,況志心稱念者乎。」志心稱念迴向淨土必得往生。志心是一心稱念,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縱然斷不盡,一定也很淡薄。末後說「佛蓮千瓣,表千法明門,故云千返。」千返也不是指一千次,是表法的。聞法著重在悟入,悟入才得真實利益。稱念佛名,對於佛名的意義不可不知,特別是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要真正明瞭才能契入境界。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Vol. 248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7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