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藏經講記(27)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2010/02/13 08:49:15瀏覽2228|回應0|推薦1

地藏經講記(27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聖一法師將「較量布施功德緣品」歸結為法寶,將此經最後歸結為三寶,看法非常正確!古人註解沒有提到過,而我非常贊同其說法。法寶,其實就是修行之法,大乘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教我們布施結緣,成就無上道。佛法修學提升自己的境界,最重要的是破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布施是破除妄想、分別、執著最有效的方法。布施是捨,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不僅是理上如此,事上也要如是實行。若不在事相上真正去做,空洞地談理,就無法提升自己的境界,也無法斷煩惱。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爾時」,是地藏菩薩說完念佛功德利益之時。「承佛威神」,是菩薩教我們後學要謙虛誠敬。菩薩雖然入了不思議境界,也不敢說自己有能力,但能為大眾講經說法是承佛威神的加持才能做到。菩薩謙敬的態度,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六道凡夫煩惱習氣深重,貪、瞋、痴、慢、疑、惡見是六大煩惱。慢是傲慢,傲慢的習氣一切眾生皆具足,所謂「四大煩惱常相隨」。一個人縱然貧賤到極處,做了乞丐,也有傲慢,更何況其他人!傲慢不斷,對我們修學就有大障礙。地藏菩薩是自願退居等覺菩薩之位,其實早已成佛了。我們在序品中看到,他的學生多少人都已成佛,老師還在菩薩位。作菩薩就做菩薩本分之事,對佛依然是如此謙虛,說自己是承佛的威神加持,此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自己再有成就、再有智慧、再有能力,都不可以驕慢,內心真正謙虛恭敬,才能斷煩惱。若認為自己有別人所沒有的長處,值得驕傲就會墮落。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較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此事地藏菩薩焉有不知之理!菩薩與佛一問一答,目的是令我們覺悟。「業道眾生」就是指六道眾生,特別是指人、天兩道,人天兩道中又特別專指人道。「較量布施」,較量是比較、衡量;比較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是得利輕的;「十生受福」得利就比較重;「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得利就很重。什麼原因?請佛為我們說明。

  布施有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是財物,財物又分內財與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用智慧、用勞力、用技能為社會大眾服務,是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功德勝於外財。譬如在道場發心做義工,就是屬於內財布施。洗菜、揀菜、洗碗、洗碟子,做得認真負責,供養大眾,此是內財布施。其福報絕對不是一生受福。尤其是到這裡用餐的人,若將來真有幾位往生作佛,那供養佛的福報是無量無邊!

  佛說,以一缽飯供養一尊辟支佛,得九十一億劫不受貧窮之果報。念佛堂若有人真正往生不退作佛,義工們得到的福報超越供養辟支佛。念佛堂三十六小時不間斷念佛,義工也是不眠不休、精神抖擻地在照顧大眾,晚上供養點心飲料,照顧得很周到。內外財都供養,都布施。這是真正修福,福修得太大了!

  佛告訴我們,財布施的福報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大。在佛門,財法無畏三種布施是分不開的,財中有法,法中有無畏。供養大眾每天在此研經念佛,三種布施都具足。這種大無畏的布施,能使人了生死、出三界,斷煩惱、成佛道,利益是無比的殊勝。

  「受福」就是享福,這是一切眾生都希望得到的。做義工是把修福與享福合在一起,修福就是享福,享福就是修福,福報綿延不斷,那就不是一生了。一生受福的人大多是前生修福,這一生享福不肯再修福。世間大富大貴之人,絕大多數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的福報,今生享福不肯再修福,福報一生就享完了。福報大的,可享受一生,到死還有福報;福報差一點的,晚年福報就享盡了,無人照顧,苦不堪言!若人一生中沒有病苦、老苦,證明其福報修得不錯,一生受福。若死時瑞相很好,走得安詳自在,一點都不迷惑,來生還是得人天福報,其福報就不止一生,來生還享福。

  若「百生千生受福」,必定是對社會、對一切眾生修大布施,才有如此大的福報。如孔子,真的是百生大福。他布施教學,用真誠心教化眾生。其後代傳到現在七十多代,還受到舉世之人尊敬,此是百生受福。

  諸佛菩薩所修的法布施,是百生千生無量無邊的大福報。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後,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貢獻自己的精神體力,此乃內財布施。教導一切眾生,是法布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無畏布施。一生誠心誠意從事教學,所以佛所得的福報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

  布施是種福,種福要認識福田,福報就無量無邊,永遠享受不盡。就現代而言,無比殊勝的福田是建彌陀村、建念佛堂。此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乃無上之福田。

  以往我勸人修福,都是勸人發心流通佛法。流通佛法是印經,印經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具足。其次,我常勸大家照顧病苦,布施醫藥,救濟貧困。第三我勸人放生,放生是無畏布施。這是利益眾生,真正的福田,沒有弊端。我不勸人建道場,建道場未必是真正的福田,若道場不是弘揚正法,福就種錯了。正法的道場可遇不可求,遇到正法道場要極力修布施供養,而布施供養一定要如法。

  現在法布施除了印經之外,還有流通光碟,護持衛星電視、網際網路,都是屬於法布施。從事上述工作之義工,是以內財、外財修真實布施的功德。如是修福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只有真正明瞭佛理,了解事實真相之人,才知道如何修大福利。

  大福利不是人天福利,人天福利並不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才是大福利。六道眾生的福利,最大的是大梵天王,而大梵天王比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還相差得很遠很遠。肯幫助他人成佛,自己成佛就有把握。幫助別人成佛,一定要給念佛人做好的增上緣。念佛人有善根、有福德,缺少因緣,我們提供其修學的因緣。建立念佛堂、彌陀村,確實可以為社會、為世間、為一切眾生消除災難,帶來的是安定、和平、興旺。這種布施,其果報真正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爾時」,是地藏菩薩向佛請教校量布施功德之時。「吾」是世尊自稱,「一切眾會」包括十法界的大眾,此一會無比的殊勝希有,與華嚴海會無二無別。我們看到盡虛空遍法界六道眾生參與此法會,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在惡道,以鬼王的身分出現在大會中,是故一切會眾無比的希有。「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說閻浮提就是說我們地球,說我們修福得報的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囑咐地藏菩薩,即是囑咐我們大眾,「諦聽」是仔細的聽。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我疑是事,願樂欲聞」,我對此事很疑惑,非常歡喜世尊為我們說明此事實真相。科註云:「以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真正如理如法的布施修福,福報大的到天上享福。是故世尊在天宮說布施功德輕重,為何不在人間說,而在天上說?此是把蘊含之深意為我們點出來。「當諦聽者,夫布施之業,乃眾行之源,且財物無常,五家爭奪。凡愚吝惜,靡有捨心,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此是講世間人家庭不和的狀況,現前社會更是如此,不擇一切手段奪取財物,造作罪業。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這都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能布施的人。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此是講所布施的對象,佛法稱為福田。福田有三類,此類是「悲田」。世間最可憐的人,是過去生中沒有修福,因此雖得人身,生活非常困苦。有能力的人看到這些眾生,應以大慈悲心,盡心盡力幫助他們。科註引經云:「要觀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福報如影響,不可不知也。」種福得福乃如影隨形,要明白此理。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此是講布施時的心態。「等」是指宰輔大臣、長者、剎利、婆羅門等,是說在社會有地位、有財富、有能力者,應廣修布施。佛說,有福報應與一切眾生共享,福報就永遠享受不盡。若貪財慳吝只供個人享受,縱然福報很大,此生受用完後,來生就沒福了。沒有福報即使不墮惡道,在人間也是貧窮、諸根不具。富貴人能修福,貧賤人也能修福,將來得的果報是平等的,只要盡心盡力修福,果報都是圓滿的。

  「欲布施時」,行布施之時。布施是一切時、一切處,不可間斷,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心幫助別人。

  「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此種布施是最殊勝的,是真正的慈悲心、平等心、清淨心,沒有分別執著,對一切眾生同樣的愛心,方是大慈悲。「下心」是謙虛,對人尊重,無絲毫傲慢的習氣,更不可能有傲慢的態度。「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親手去做布施。若因緣不足,自己無法親自行布施,就派遣代表,教其布施的心態是「軟言慰喻」、和顏愛語,安慰接受布施的人。

  「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大家都知道布施供養佛的功德最大,都喜歡供養佛,而疏忽供養貧窮之人。若能以恭敬供養諸佛如來的虔誠心布施貧賤人,其福報相同,因為平等心得平等福。

  佛說,一切眾生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未來諸佛。無論貧賤富貴,以同樣真誠、清淨、平等之心布施供養就是孝養父母、奉事諸佛。若用此心對待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決定往生!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修布施,發大慈悲心是最重要的條件,而慈悲有四種。世間人只有「愛緣慈悲」,對家親眷屬朋友慈悲關懷愛護。世間有智慧、有大福德的人,有「眾生緣慈悲」,懂得愛自己、愛家人、愛國家、愛民族,乃至於愛護世界一切眾生,心量很大。心量大的人,布施供養服務眾生的層面就大。

  菩薩的慈悲心稱為「法緣慈悲」,將一切眾生視為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用如此之心修孝敬供養,屬於法緣慈悲。但法緣還是有條件的。如來果地上之大慈悲心是無條件、無分別、無執著,這才是大慈悲,福報無量無邊。發大慈悲心,就是發與佛相同的心。我們學佛修大福報,雖無財富無能力,但能盡心盡力修布施供養,功德亦是圓滿的。佛法是平等法,決不是有勢力、有財富的人方能修布施,而貧窮人就不能修布施。若是如此,貧窮豈不是生生世世貧窮、富貴者生生世世富貴?絕無此理!其實貧賤之人往往能修大福報。

  佛曾經舉例說,有一個討飯的女人,貧賤至極,有人布施她一文錢,此時她正好遇到佛在托缽,她想自己身世非常悽慘,是過去生中沒修福報,就將這一文錢恭恭敬敬地供養給佛。七天後這個貧女就死了,因供佛之福力,生在大富長者之家,長大後做了皇后。一文錢布施供養佛,得這樣大的福報,一般人很難相信。為何得如此大的福報?因為她發的是大慈心、真誠恭敬心。布施果報福利的大小皆在用心,不在乎布施財物之多寡。「是故福利,有如此報」。

 由此可知,沒有機會供養一百恆河沙諸佛如來,但有「等同」的布施機會。能以大慈悲心、真誠恭敬心,布施供養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布施供養貧窮下賤的人,就能得等同於布施百恆河沙諸佛如來之報。供養布施一百恆河沙數諸佛如來,所得的福報利益,無法言喻。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故而看不到我們周邊到處都是福田,不知照顧下賤貧苦之人,不知種大福,反而造罪業,真正是「可憐憫者」。

  「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此福報生生世世永享不盡,就看我們的念頭能否轉過來。人有福報,心思敏捷,所謂是「福至心靈」。了解事實真相,慧就開了。從今而後,起心動念,念念為眾生、為社會、為人民,不再有絲毫的私心。在日常生活中,無一不是奉獻,無一不是布施供養,其福報之大不可限量。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布施塔寺、聖像,是「敬田」。我們造塔、建寺、塑造佛的形像,若能以真誠恭敬的心修布施,將來得的果報,與經上所講的當然是一樣。但布施的緣要具足才行,若緣不具足,經上所講的福報就得不到。大的福報,要以佛的慈悲心來修,才容易得到。供養佛的塔寺、道場,首先要觀察此地道場是否真的有道,見到有真正修道之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其成就,才是真實的福報。

  現前階段,佛門修福最重要的是培養弘法人才。過去布施塔寺、供養佛像有大福報,是因為社會大眾對佛法都有恭敬心。古時佛法能普遍推廣,原因是信徒對佛菩薩的尊敬超過父母、尊長。古代帝王提倡學佛,佛菩薩乃帝王師,人民對帝王尊敬,對帝王的老師當然更尊敬。我們將尊敬佛菩薩的心轉變為尊敬社會大眾,尊敬一切眾生,就是向佛菩薩學習,所修的福報就大了。

  現代佛陀教育已淪落為宗教,社會大眾對佛法毫無恭敬心,建塔寺、造佛像,不能使社會大眾得到直接的利益。必須讓社會大眾明白什麼是佛法,能體會到佛法的好處,然後布施塔寺、塑造佛像就有功德。能否得福,皆看社會大眾的反應和認知,若是真正修福,必須喚醒社會大眾對佛法的正確認知。

  建塔。塔是藏佛舍利之處,紀念不忘佛祖的恩德,教人知恩報恩。塑造佛菩薩形像有兩個意思:一是返本報始,一是見賢思齊。見到觀音菩薩,立刻就想到我對一切眾生要大慈大悲,要效法觀音菩薩。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立刻就想到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想到《地藏經》中的教訓,用此形像提醒我們。若不懂得此表法之意,見到地藏菩薩像,就燒香布施供養,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則是迷信,何能得福!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三劫」是三小劫,「三劫為帝釋身」是到忉利天做天王,福報太大了!有許多人讀了這段經文後,到處建塔寺、造佛像,求來生到忉利天做天王,能否得到?未必。現今提倡佛陀教育才是真正修福。我們要真正認識,佛和四眾弟子的身分是社會義務教育工作者,是真正犧牲奉獻,一無所求。一生中過最清苦的生活,為社會大眾做榜樣,幫助人覺悟,這是值得大眾尊敬的。

  修福要有慧眼。若遇到貪圖供養,假藉佛法招搖撞騙,欺騙眾生的出家人,我們也不必責備,不供養不幫助其造業就好,希望他能回頭是岸。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若能回頭修福,以自己的智慧身體,真正從事義務的社會教學工作,整個身心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奉獻給眾生,就是大布施。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布施的心態不同,福報就不一樣,布施的福隨著自己心量而變化。願意把自己布施的福報,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享受,福報反而更大!前面是三小劫,此處是十大劫「常為大梵天王」,愈捨愈多,愈施福愈大。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等」,是說能布施之人,包括我們大眾。此是教我們修補舊的寺廟、塔像,功德超過新建的。其理甚深甚廣。舊道場有它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第一「表人勝」,過去有很多人在此修行證果,走進道場自然就生起見賢思齊之心。如到廬山東林寺,就想到慧遠大師當年在這裡念佛成就,尊敬、效法之心立刻就會油然而生。第二「令他信」,舊道場源遠流長,自古至今歷代祖師大德不絕。參訪新道場,總不如對舊道場的信心堅固。第三「為報恩」,報祖師大德之恩。祖師大德的道場要維護,譬如見到蘇州靈巖山道場,就會緬懷印光大師的德行。有機緣出財出力,把祖師的道場恢復,報祖庭之恩。這都說明修繕舊道場比建新的功德大。

  「遇先佛塔廟」,即祖師的道場。「或至經像」。舊的經書價值很高,傳了很多代,傳到我們手上,我們讀後還要傳給後人,故舊本超過新印。古舊的佛像有多少人供養過,所以「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比造新的功德要大得多!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此是說遇到舊的寺廟道場、佛菩薩形像、經典,要發心修復修繕。一個人有能力自己做就好,功德圓滿!自己沒有力量,勸親朋好友乃至於勸百人、千人,集合群眾的力量一起做也很好。但是舊的道場修復,一定要禮請法師來住持,若已有法師,也要請法師弘法利生。這些法師將來成就,在世界各地講經說法普度眾生,都是大家的功德,因為大家幫助他成就的。

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帶領大眾修布施的福報最大,而跟隨一起修布施的,同樣結這個緣分,將來果報還在一起。「小國王身」是古代諸侯,大國王好比現代的總統。由此可知,一個國家、一個政體,從政之人自上至下過去生中都有緣分,不是偶然的。

 科註云:「國王等行施,自合上升,何復報為人王耶。」如《五道罪福經》云:「人而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故知若不於佛法中修行布施,終不能獲斯勝報。」行布施的意思是廣義的,為群眾服務就是布施,真正是以慈悲心、清淨心、恭敬心為社會大眾、為人民服務,福報就很大!我們只要能如理如法地修學,一定能得到殊勝的果報。

  此是說布施道場,修補舊的經書、佛菩薩形像所得的功德。佛告訴我們,人間富貴最大的就是轉輪聖王。科註引《法華經玄義》云:「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此是轉輪聖王所造的業因。自己持戒不專心,但心地善良,自己修福還帶動許多人修福。福報現前時,自己作帝王,跟他一起修福的人就是其大臣部屬,其中福報大者就做小王。

  《玄義釋籤》云:「夫輪王者,先行七法,一給施貧乏,二敬民孝養,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四時修忍辱,五六七除三毒。」此是講一生行善有七法。第一、給施貧乏,熱心照顧貧困的眾生,果報感得許多人擁護。第二、敬民孝養,對人尊敬孝養,尤其是對孝養父母、尊長的人,格外地尊敬。第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人生在世與天地鬼神息息相關,人與人的關係要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也要處好。古人懂得此道理,《周禮》、《儀禮》、《禮記》都把祭祀列在第一位,祭祀就是跟天地鬼神辦好外交關係,所以祭祖先、祭天地鬼神要重視。第四、時修忍辱,福報能保得住在百千生中享受,原因就是能忍辱。佛法講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不能忍,福報很快就報盡。後面三條,是斷貪、瞋、痴三毒煩惱。前生修此七種殊勝的善因,又發心為大眾服務,就得到殊勝的感應和來生作輪王的果報。

  本品是《地藏經》最重要的一品。《地藏經》最後結歸到三寶,「名號品」是佛寶,「布施品」是法寶,「利益存亡品」是僧寶。佛不住世,三寶裡以法寶最重要。布施就是服務,布施一切眾生就是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為十法界眾生服務,此是菩薩道、是佛道。一般人以為在佛門裡捐獻一點財物就是布施,那就把布施看得太狹義了。菩薩行裡的六度,「布施」包括財、法、無畏三類。「持戒」和「忍辱」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屬於法布施。所以,菩薩行總歸納就是一個布施而已。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迴向心,是說我們事相上雖然還沒有達到,但是心願達到了。我們服務的心願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樂意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在盡虛空遍法界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就是迴向心。心量一拓開,果報就不止百千生中得轉輪王身。

  為何一迴向就成佛?因為迴向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佛心,當然會成佛道。無論是發心帶領勸導大眾,或跟著一起做,只要有迴向心,就能「盡成佛道」,成佛果報究竟圓滿自在,所以發願迴向很重要。

  至誠心是菩提心之本體,一切法都是從菩提心流露而建立的。心真誠到極處,不但沒有私心,連一個妄想都沒有,此是菩提心之體。有體當然有用,「用」分為自受用和他受用。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對他人是他受用。佛說對自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自己修善積德。對別人是「發願迴向心」,發願為一切眾生服務,無論何時何地,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不求絲毫報酬。若還有義務的觀念,即是「法緣慈」。「大慈大悲」做義務的工作,連義務的念頭都沒有,才是真正的佛菩薩。「以此果報」就「無量無邊」。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

  「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這是講能發心布施之人,身分、地位、福報都不相等。

  「生產婦女」。現代醫藥發達,照顧生產婦女已經不需要我們操心。古時婦女生產非常痛苦,無人照顧。生產是性命攸關之事,是最需要人幫助的時候。

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布施的關鍵在「大慈心」。大慈心是法身大士之心,是佛心,是無條件的。現代社會的老人、病人、可憐人很多,無人照顧。看到老人晚年悽慘的現象,才引起我們要辦彌陀村的構想,幫助解決老人的苦難。我們希望能幫助老年人,度過他感到最幸福的一段時光,我們朝此目標去做,為老人、為病人服務。

  「布施醫藥,飲食,臥具。」看到這些苦難,佛勸勉我們立刻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此等眾生,要布施醫藥、飲食、臥具,照顧他們迫切的需要。「使令安樂」,使他們身心平安。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此段經文是說布施所得的果報。布施是福德之因,所以身口意三業都要修。念念有服務眾生之心願,是心布施。時常以言詞來勸導別人,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是口布施。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則是身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一生中衣食不缺乏,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的人,才是圓滿福報。

  修布施就是修福,能如是修學布施,果報是「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淨居天是四禪天,一百劫這麼長的時間,在色界天做大梵天王。這些果報之根源都在發心,「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隨心念所轉。前面講修因,最重要的是大慈心,才能得此果報。若是愛緣慈、眾生緣慈,果報就沒有如此大。佛菩薩大慈大悲,其果報不可思議。

  「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大梵天王,淨居天主的福報享盡了就往下墮落,但還有餘福,雖到不了色界天,但還可在欲界天繼續享福。「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畢竟成佛是說在阿賴耶識裡種下的金剛種子不會壞,若遇到殊勝的因緣,遇到大乘佛法的淨土法門,以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決定往生不退成佛。生到西方世界,當然「耳不聞苦聲」。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Vol. 250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77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