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藏經講記(13)
2010/01/29 09:17:13瀏覽510|回應0|推薦2

地藏經講記(13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吾滅度後。汝等諸菩薩大士。及天龍鬼神等。廣作方便。衛護是經。令一切眾生。證涅槃樂。

  此段經文,世尊說出對菩薩摩訶薩的願望。特別是在佛示現「滅度」後,此世間沒有佛住世,眾生迷惑顛倒,無人教導,故造作一切罪業。是故佛囑咐菩薩們,「汝等諸菩薩大士」,大士是對地上菩薩的稱呼,而對等覺菩薩稱呼為最多。天龍鬼神都是菩薩應化,如果不是菩薩應化,凡夫是很難理解佛陀的教誨。佛教他們要「廣作方便,衛護是經」。如果沒有方便,縱有智慧,也不能將甚深的義理發揮出來。說法講究辯才,而辯才要求佛菩薩加持。我們心真誠,念念皆為眾生,方能得到佛菩薩的感應加持。一般人求佛沒有感應,是因為為眾生中還夾雜著為自己,是故不得感應。現在人弘法利生,百分之九十為自己,百分之十為眾生,如此比例,焉有感應!末法時期,我們業障都很重,如果得不到三寶加持,決定沒有能力講經。經上說,就是地藏菩薩為我們說法,都要承佛威神加持,何況我們凡夫!因此,沒有善巧方便,我們就沒有能力將甚深的經義表達給聽眾,使其容易聽懂。

  佛說,決定不可有愛見之心。愛是我喜歡;見是我的主意、見解、想法。如果用此心態莊嚴淨土,成就眾生,就有障礙,障礙自己真實的智慧功德。佛又說,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不是二。我們有愛見之心,就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會障礙心性的無量智慧、德相。若離開愛見,心才能清淨。我把《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延伸成「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常存此心,就是莊嚴佛土,成就眾生。落實在事相生活中,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成就究竟圓滿的功德。如果不念佛,我們最高只能達到菩薩的境界,念佛才能達到佛的大圓滿境界。果然用此心,我們的修學、工作決定不會有疲厭。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如果我們的精神、體力集中在弘法利生一點,就能不疲不厭,就能接受世尊的囑咐,「廣作方便,衛護是經」。

  佛在此地勸菩薩,其實也是勸我們,此經對於末法眾生非常重要!我也時常勸勉大眾,大乘佛法的修學,《地藏經》是基礎,地是心地,是心理建設,是根本。本經的內容就是講孝親尊師,以孝道為基礎。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孝道而生,從孝生慈悲,從慈悲生智慧,慈悲是福,福至心靈,從智慧才能真正發起大心普度一切眾生。

  「令一切眾生,證涅槃樂」,涅槃是不生不滅,究竟圓滿。佛在此地勸導大家,必須廣作方便,衛護流通,而且要注重效果。要幫助大眾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求生淨土,永離苦海。如果不求生淨土,在菩薩位次上還會退轉,凡夫這一生就不可能「證涅槃樂」。

說是語已。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廣。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見世尊。讚歎地藏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唯願世尊。為未來世。末法眾生。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諸天龍八部。及未來世眾生。頂受佛語。

  此段是講當機啟請。當機的人是普廣菩薩,普廣菩薩代表與會的菩薩們,接受世尊的囑咐,發願流通此經,弘揚此法門。菩薩名號的含義,與佛放光現瑞,以大音聲說法的意思相應。「普」是普遍;「廣」是廣大而無邊際。釋迦牟尼佛勸導與會的菩薩,是「感」;菩薩們聽後願意接受,是「應」。由此可知,感應是相互的,互為感應。科註云:「從心發智,智彌法界曰普。」自性般若智慧,普遍法界稱為普。智慧導行,智落實在事相上就是行持。智遍法界,行也滿虛空遍法界,稱之為廣。真心是體,普廣是用;普是智慧,廣是事相。顯三身一體,三德一體,此處是講心是法身,普是般若,廣是解脫。解脫就是方便自在,自在隨緣即是解脫。

  佛法教導我們,決定不可以執著身是我。一般人把身外之物看作我所有的,「我」尚且沒有,哪來的「我所」?若能把我、我所放下,方是真正覺悟。我們理事因果清楚了,自然就很喜歡放下。放下後的生活、受用,對自己是自在,對別人是隨緣。自在是「自受用」,隨緣是「他受用」。隨緣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是攀緣。隨緣的心清淨、平等、覺悟;攀緣的心不清淨、不平等、迷惑。隨緣與攀緣差別在此。

  世尊讚歎地藏菩薩,讚歎與會諸大菩薩,用意很深。諸大菩薩知道一切法畢竟空,又能示現各種身相去教化眾生,是故如來讚歎。佛讚歎的用意,是讓我們學習菩薩空有兩邊都不著,不學凡夫著有搞六道輪迴,不學二乘著空墮偏真涅槃。

  普廣菩薩代我們啟請:「今見世尊,讚歎地藏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前面說過,地藏菩薩累劫發願,成就無量無邊眾生作佛,功德廣大。而且還繼續不斷普度一切苦難的眾生。「唯願世尊,為未來世,末法眾生」,末法眾生是指我們,我們正生活在世尊的末法時期。佛經說,佛的法運有三個時期,「正法時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一千年,「末法時期」一萬年。佛法在末法時代也有興衰,原因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真正有大心凡夫能覺悟,依教修行,盡心盡力地弘揚佛法,佛法就能興盛起來。如果無人弘揚,無人真正依教修行,佛法就會衰落。興衰在人不在法。

  佛說,末法一萬年當中確實有起有伏。明白此理,我們要發心盡心盡力地弘揚佛法,將佛法帶入興盛是可能的。關鍵在於自己是否肯幹?是否完全放下?真正發心捨己為人,把佛法振興起來。

  釋迦牟尼佛示現十九歲學道,三十歲弘法利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廿四歲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接受衣缽。我們要能效法學習古大德的示現,佛法才能久住世間,利益一切眾生。

  地藏菩薩的精神,特別值得我們效法,他的願心從不退轉,行持永遠精進在做「利益人天因果等事」。普廣菩薩啟請,菩薩們承佛的教誨,擔負起弘經的使命,但如何做好此事?「未來世眾生,頂受佛語」,還須請佛加持。

爾時世尊。告普廣菩薩。及四眾等。諦聽諦聽。吾當為汝。略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福德之事。

  「普廣」代表當機者。「等」表示不僅是與會的菩薩,還包括十方諸佛剎土一切菩薩摩訶薩。「及四眾等」,包括天龍大眾。

  「諦聽」,諦是諦實,實實在在,用心仔細地聽。

  「利益人天福德之事」。世間覺悟的人少,不肯捨棄人天的褔德,因此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佛菩薩教化眾生要隨順其根性,逐步引導。眾生著重在求褔德,什麼是褔德?即《論語》所說的五德:「溫、良、恭、儉、讓」,此是做人的根本,人道的基礎。五德感得的褔報是「五褔臨門」,五褔即「褔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我們修學佛法也把五德做為根本,「養五德,修六和」。

  而修學淨土法門,必須做到《觀無量壽佛經》的三褔,打好基礎。三褔:第一褔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褔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褔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三褔的詳細說明。佛說:「此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發心到修行證果,皆依此為基礎。三福是行門的根本法,不只是淨宗修行的基礎,一切法門皆以此為基礎。因此,若不從本經奠定學佛的基礎,修學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

  科註中特別說明,六齋日、五戒十善就是「利益人天褔德之事」。在三福的基礎上,強調最根本的基礎,一定要修五戒十善。即使做不到每天修清淨行,也要做到一個月修六天。我們提倡每星期舉行一天廿四小時念佛,進入念佛堂參加廿四小時念佛,五戒十善就圓滿了。一心念佛,淨業三褔都修了,戒定慧三學也圓修了。《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念佛法門圓滿含攝一切法門,是故我們極力提倡。

普廣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普廣菩薩。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此段經文,一般人很難相信接受。聽到地藏菩薩名號,或合掌、讚歎、作禮、戀慕,就能超越三十劫罪報?其實,關鍵在「善」字,善男子、善女人聞名合掌方能得此大功德。此「善」是以淨業三福為標準,若能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人天善,能做到「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二乘善,更進一步做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三福完全做到才是真善。而後聽聞地藏菩薩名號,合掌、讚歎就能超越三十劫罪。許多人讀經、聽經,都沒有注重此「善」字而生疑惑,「善」是此段最重要的一個字。

  此標準即是《華嚴經》中所謂的大心凡夫。何以說是大心凡夫?我們雖然煩惱一品未斷,然而,所修的法門與法身大士等齊,是故稱大心凡夫。《觀經》三福真正做到了,此人就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我們要達到菩薩的標準不容易,即使想在此生進入二乘,乃至小乘初果須陀洹的境界,都不容易。所以,真正做到了三福,我們以凡夫的身分,修小乘法門、菩薩法門,乃至於一乘大法,都是可以的。《華嚴經》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發心就可以修等覺菩薩的法門。此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圓融是超越次第,顯示出無障礙的境界。

  修學佛法跟世間學校不同。世間學校讀書,一年級的學生決定不能修博士班的課程。可是佛法,初發心的學人就可以修如來果地上的法門,如來果地上是平等法。等覺菩薩、如來果地也都不捨棄初發心人所修的法門,即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由此可知,佛法沒有淺深次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很淺,是初入佛門的人所學的,等覺菩薩、如來果地都修。淺就是深,淺深不二。佛法稱不二法門,道理在此。從事相中體會本經所說的甚深的義趣,就是放光般若所顯示的甚深之理。故我們聽到地藏菩薩名號,名是實之名,實者是名之實,有名就有實,就要能想到本經所說的理論、修學方法、功德利益,從心而生起。

  「合掌」是恭敬,「讚歎」是弘揚,「作禮、戀慕」是修行。效法學習地藏菩薩,才能得地藏菩薩不思議威神的加持,才能「超越三十劫罪」。我們明白此意就不會懷疑,會相信佛講的是事實。因此,如何把自己提升到大乘經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這很重要。我們雖然做得不圓滿、不究竟,也一定要努力去做。

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畫形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鐵。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

  此段經文所說的,也是著重在善字。

  有些人不明事理,以為我們塑造菩薩形像是崇拜偶像,而且拜很多偶像,好比是泛神教。此是不明道理所致。

  佛菩薩名號、形像都是表法的,是提醒我們迷惑顛倒的凡夫如何修學。佛法是將佛菩薩名號、形像做成高度的藝術品,時刻提醒我們修學,讓我們生歡喜心永看不厭。如此善巧方便的教學方式,我們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義趣。凡是佛的名號、形像都是代表性德的。我們的性德迷失了,如何恢復?一定要修行,修德。修德要跟性德相應,所謂性修不二,自性才能恢復。性德跟修德都是深廣無盡,用一個名、一個形像不能表顯,是故諸佛如來名號、形像就很多,顯示本性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無有窮盡。

  《華嚴經》中參加法會的大眾,總共歸納有一百七十多個團體,顯示無盡無邊的性德。佛說世出世法、一真法界,乃至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有人讀到會生起懷疑,我心想變,為何變不出來?其實他根本不懂心,誤將妄想當作心,將執著當作識,那如何會變?妄想、分別、執著是心識的作用,不是心識的理體。禪宗說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若能見到心性,那就不是凡夫,是佛菩薩了。

  我們研教聽經要有耐心,有疑問可以存疑,古德說「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此是疑情,不是懷疑。懷疑是不相信,不接受。疑是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怎麼辦?有疑,依然虔誠相信。此理很深,不是我們的境界,不是我們淺顯智慧能理解的。我們相信佛說的話不錯,認真努力修學,等到智慧開了,問題就解決了。

  小的疑情,等智慧開幾分,問題就解決了。大的疑情,則智慧要開到一定程度,才能明瞭。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如果懷疑經語、不相信、不肯接受,則永遠沒有悟處。經中所說的甚深義趣,是不思議的境界,有疑情是正常的。一定要按照佛的理論、方法認真修學。佛法自始至終是教人開智慧,破迷開悟。智慧是從禪定中開的。淨宗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此八字是禪定,念佛人所修學的目的就在於此。

  佛說,我們心性裡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與如來果地上的依正莊嚴,無二無別。《華嚴經》說的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淨土經說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都是自性本具,是故才說「唯心淨土」。我們迷失了自性,住在五濁惡世。五濁惡世從何而來?也是唯心五濁,沒有離開心性。覺悟了心性就變成淨土,迷失了心性就變成穢土。相雖然不同,能變的體性是一個,是故說淨穢不二。覺悟的人淨穢不二;迷惑的人,淨穢差別就太大了。

  覺悟的人不著相,住在淨土不著淨土相,住在穢土亦不著穢土相,其感受是一樣的。迷的人著相,在淨土執著淨的相,生歡喜心;在穢土著穢土的相,生煩惱。如果我們真正能不著相,將妄想、分別、執著全部捨棄,則淨穢不二、感受不二、受用不二。不是說淨土與穢土變成一樣,淨土還是淨土的相,穢土依然是穢土的相,然其感受不二,是平等受。

  佛說凡夫有五受:「苦、樂、憂、喜、捨」。聖人沒有五受。聖人的受是「正受」,亦稱「三昧」。正受就是苦、樂、憂、喜、捨五種受都放下。正受所依的是真實智慧。凡夫的受所依的是妄想、分別、執著,是故境界裡有苦樂、有憂喜。何以同樣的心性會變現不同的色相?真心本性,純一清淨,所現的相稱作一真法界。可是純一清淨裡,當它起作用時似乎又有雜染。法相唯識學家對此現象有很深入的研究,分析得很精細,說明心性起作用和現象的演變。虛空法界無量無數眾生,都是情識所變現的。

  我們以比喻來說明,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為何現那麼多人物、那麼多眾生?能作夢的是意識心。意識心何以變得如此複雜?夢中有好人、壞人,有喜歡的、有討厭的。為何不做皆是自己歡喜的夢?這與上面所說的道理很接近。

  這就是唯識所變。識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含藏業習種子有善、有惡。睡夢中,當我們的意志力不能控制時,種子就起現行。起現行就變出幻相,夢中的現象即是幻相。我們現前的境界亦如「夢幻泡影」,也不是真的。現象剎那剎那在轉變,我們被剎那的相續相所迷,不知道此相是假,所以起心動念造作一切善惡業。「一切法從心想生」,善惡業不知不覺地在改變現相。

  相隨心轉。我們一念善,容貌就善;一念惡,容貌就惡。不僅相隨心轉,身體體質也隨心轉。再擴大到山河大地,也是「依報隨著正報轉」。而塑造佛菩薩形像,是給我們善心、善念做增上緣,使我們見到佛像、菩薩像,善心善念便生起來,功德利益在此。

  念佛法門有四種念佛,「瞻」是觀像念佛。看佛菩薩形像,心裡就會生起佛菩薩的像,就會想到佛菩薩的行誼。看到地藏菩薩就想到,我們要效法菩薩累劫所發的大願。想到菩薩在過去生中做婆羅門女、做光目女,如何發心去救拔造作罪業墮落地獄的母親。再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家親眷屬不懂佛法,也造作許多罪業,也墮三途,我們有沒有發心去救拔他們?瞻禮佛像時,是提醒自己發願。

  我們有過去生,過去無量劫中生身的父母、家親眷屬不知道有多少。如果他們在六道三途裡,則是苦不堪言!凡夫只認得此生的父母,前生的父母不認識。「一切眾生皆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如果明白此事實真相,看到一切眾生受苦受難,慈悲心才能真正生起,救拔的心願自然就會發出。迷人看到別人受苦受難,覺得與己無關,此是不明事實真相。

  我們有關懷、愛護、救護的心願,可是在事實上達不到,因為有障緣、障礙。縱觀全球各種天然災害,人為的戰爭、屠殺,被殺和殺人都很可憐。殺人造極重的罪業,將來要墮三途,還要還命債,生生世世相互殘殺永無休止,此是可憐悲慘的循環。此事實真相、道理,只有佛菩薩才明白。

  我們學佛接受佛的教誨逐漸醒悟,明瞭事實真相,也能像諸佛菩薩那樣捨己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服務,真正做到大公無私,盡心盡力。這種大慈大悲的心願、行持,是得力於佛的教誨。可是我們煩惱、習氣很重,內有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外有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的誘惑,故常常會忘記善心善願。隨順惡緣誘惑又起貪瞋痴,造作罪業。誰來提醒我們?唯有靠佛菩薩形像,時刻提醒自己。這是祖師大德勸勉學佛人,供養佛像的目的之所在。若是將佛菩薩當神明來膜拜,祈求保佑升官發財,那才是真正迷信。我們看到地藏菩薩形像,立刻想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如此供養地藏菩薩形像,功德無量!

  佛菩薩的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無論有心無心、有意無意,聽到佛菩薩名號,金剛種子就種在阿賴耶識裡。耳聞有此利益,眼見也有同樣的利益。眼睛看到佛菩薩形像,看到書寫的佛菩薩名號,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此利益當生雖沒有得到,來生、後世再遇到緣,種子就會起現行。對於不信佛法的人,也有殊勝的利益。

  看到全世界人人都學佛,我很歡喜。我看到基督教、天主教學佛了,伊斯蘭教、猶太教也學佛了,他們都知道佛。尤其是現在天主教帶頭,基督教的牧師都看《大藏經》,其善根種子無比深厚。看到外教的信徒、牧師、阿訇,我都合掌稱菩薩。他們一見到我們出家人的形象,就生起了佛的念頭。是故,出家人功德很大,頭一剃穿上僧服,走到哪裡都能令一切眾生心裡生起佛菩薩的念頭。外面走一趟給多少人種了善根!出家人稱為三寶之一,寶就在此地,讓一切眾生生起佛菩薩的意念,功德不可思議。

  「善男子善女人」塑造菩薩形像心願之廣無量無邊,菩薩形像可以廣度一切眾生。修如此殊勝的功德,「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不墮惡道,利益不算太大,跟修功相比應當得到。理明白之後,再看事就不會懷疑了。前面超越三十劫罪,此地一百次生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忉利天,享天福,不墮三惡道,此是塑造菩薩形像所得之福。

  「假如天福盡故」,天上的一百次福享盡了,還有餘福。此餘福是「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到人間來還享人間的福報,人間福報最大的在古代是帝王。中國古聖先王建立政權,能綿延幾百年,成功的因素在教育。漢朝政權是漢高祖建立的,到第二代漢武帝確立了國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確立後,中國兩千年改朝換代政權更迭,教育的宗旨始終不變!漢武帝定下來後,一直到滿清都未改變,很不可思議。

  教育政策的核心是倫理道德的教育,以孔孟的儒家思想做為中國教育的主流,再配合諸子百家。教育教什麼?首先教倫常。教大眾懂得人與人的關係,即夫妻、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的關係。然後再教人與一切萬物的關係,知道尊重自然生態,保護自然生態,使生活環境更美好。最後教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是中國兩千年來教育的方針,是故人與人之間有深厚的感情,有道義。

  此段經文,青蓮法師在註解裡,提出幾條很重要的參考資料。其中最重要的,塑造佛像要用恭敬心,用淨財、淨物表虔誠恭敬,才能起感應道交。彩畫,古人畫佛像前,一定淨身、淨手,穿上乾淨衣服,表恭敬。所用的紙、筆決定不會拿去寫其他東西,專用以表恭敬。所需要的財物是淨財,是自己本分應該得的,決定不用不淨財。(用威脅等不正當手段把錢財騙過來,就是不淨財。)要用清淨心、清淨物來造像。

  「又不許造半身像,善相不起,墮落生死。」現在有很多地方供佛的半身像、菩薩的半身像,有些地方供佛菩薩一個頭像,這是造罪業,果報一定在地獄。供佛的半身像,罪業就已經不輕了,墮落生死,沒有功德。所以,畫菩薩的形像也要畫完整,要畫全身像,不可以畫半身像,無論是坐著的像、站著的像都要全身,要特別注意!

  《造像功德經》云:「若人臨終,發願造像,乃至如麥麰。」麥麰是大麥,就是說造像很小,像大麥那樣小,也「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有十一種功德」。造這麼小的像都有如此大的功德,何況造大的佛像、菩薩像!現在有些人大概看到經上有此話,都比賽造大佛像,比賽造大菩薩像,他們能否有如此大的功德?如果是不淨財,就沒有功德。所以,造像一定要衡量自己的力量,勉強聚集許多的不淨財,如此造像就不如法。

  大眾都能造像,然所得的功德不一樣。造像的發心和動機,確實是為了給一切眾生種善根,啟發大眾孝思的,功德就很大。如果動機是為了莊嚴自己的道場,顯示自己比別人的道場更殊勝,就是好勝心。好勝心縱然有很大的功德,將來會落到修羅道。《楞嚴經》說,福報最大的是天阿修羅,其次是人間阿修羅,再其次是畜生阿修羅、餓鬼阿修羅,此四道都有阿修羅,只有地獄沒有阿修羅。阿修羅在哪一道,就隨著該道去稱呼,是故佛經常講五趣,說六道是單指天阿修羅。佛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造像真正是為光大佛法、利益眾生,功德就大。

  造像有十一種功德,每一種功德都有它的因緣,因緣相應,才有果報。

  第一「世世眼目清潔」,常看佛菩薩形像,就得此果報。我們明白道理後,居士們住家的客廳,不要掛那些名人字畫。掛什麼?掛佛菩薩形像。客廳四面都可以掛,無論坐在哪個方位,都能看到佛像,一心念佛。如果是專修淨土,佛像選一尊,四面都掛同樣的佛像。無論轉到哪個方位,都是面對阿彌陀佛。如此修行,得世世眼目清潔的果報。

  第二「生處無惡」。今生所受的果報,是我們前世修的因。今生若是修因殊勝,來生、後生決定生到更好的環境,此是福報。

  第三「常生貴家」,生到有德行尊貴的人家。這類家庭的父母、祖先都好善積德,生在這種家庭是感應道交,自己心行善,善與善感應。固然父母與子女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父母、兒女之間的緣很多,到底選擇誰來做父母,與善惡習性有關。如果常常看佛像、稱佛名,選擇的一定是善緣。

  第四「身如紫磨金色」,此是形容身相之好,六根完備而沒有缺陷。

  第五「豐饒珍玩」,此是說富貴,生活富足。珍玩的範圍非常廣泛。好善好德的人家,絕不收藏世間一般人的珍玩。有德行、有學問的人家,是收藏古聖先賢的教誨典籍。

  第六「生賢善家」。前面講常生貴家,著重在「常」字,果報不只一世,功德利益會綿延很多世,像前面講的一百次生忉利天。而生賢善家與之不同,福報是一世比一世差。但若生生世世肯修,福報會永遠綿延不斷,故生賢善之家要靠修德。

  第七「生得為王」,此是享受人間最大的富貴。

  第八「作金輪王」。

  第九「生梵天」,層次愈來愈高了,這完全看修福的大小。修福的大小取決於心量大小和染淨。心量大,造的像小,功德也大;心量小,造的像大,功德也小。

  第十「不墮惡道」。

  第十一「後生還能敬重三寶」,此條很重要!前面十句都是講果報,此條是因。佛法說果,不會把因遺漏了,說因一定要說到果報,說法才圓滿。後生還能敬重三寶,可見得福德綿延長遠,不是一生當中就享盡。

  我們觀察世間現前有福報的人,一世壽命還未完,福報就享盡了。我們在國外看到許多公司倒閉、破產,而老闆的年歲並不大,原因就是只享福不知修福。世間人福報能享一生的已經不多了,延續到兩代、三代就更少了。享福時不知修福,不知利益社會眾生,是故享福的時間很短暫。因此,享福時一定要懂得修福,要知道此福之因。

  世間人求財富,貪著財富,不知財富是從財布施得來。真正明白此理,有財富全心全力、無條件地布施,根本不必考慮布施的效果。我布施做的是好事去救人,當然我們不是自己直接去救度,一定是委託別人去辦。若別人將錢財拿去做其他的用途,或者自己拿去享受,那是他的因果,與我不相干。我發的心是純正的,我得的福是圓滿的。譬如賑災,如果怕錢財被人家吞掉而不敢布施,那修福的緣就斷了。修福一定得福,疑慮太多往往把自己修福的機緣斷掉,變成沒福之人。常常懷著疑慮,將來感得的是愚痴果報,沒有智慧。

  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修福,也要觀察選擇委託修福之人,否則,自己雖然沒有罪,但有過失。委託的人靠得住很妥當,福報就圓滿;委託的人不妥當,雖有福報,但福報不圓滿。這其中的因果很複雜,不容易講清楚,只要多讀經典、多思惟,就會明瞭如何修福,使自己生生世世真正能得到幸福美滿、聰明智慧、健康長壽。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Vol. 236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73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