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25 08:59:31瀏覽378|回應0|推薦1 | |
地藏經講記(9)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地獄名號品第五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白地藏菩薩言。仁者。願為天龍四眾。及未來現在一切眾生。說娑婆世界。及閻浮提。罪苦眾生。所受報處。地獄名號。及惡報等事。使未來世末法眾生。知是果報。 前一品講「業緣、業感」,我們對於世間一切眾生造作惡業,所感的苦報都已經明瞭一些。此品經是普賢菩薩大慈大悲代我們請法,請問地藏菩薩地獄業報差別之相。六道的一切眾生,包括諸天八部鬼神在內,生命不僅是今生,而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歲月之長無法計算。一切眾生無量劫來累積的罪業無量無邊,豈有不墮落的道理!在十法界,畢竟是惡緣多,善緣少。如果我們一日之中,惡念多於善念,將來往何道去不必問人,自己就該明白。 普賢菩薩說得非常好,「及未來現在一切眾生」。現在是指當時參加法會的,未來是佛入滅後,凡是聽聞到此經者都包括在其中。「娑婆世界」是大千世界;「閻浮提」即是我們地球,是我們最關心的處所。「罪苦眾生」,我們是否生活在罪苦中?我們造作的是罪,所受的是苦。世間人無論貧富貴賤哪個不苦?只是各有各的苦處罷了。造作罪業,現在所受的是花報,花報之後還有果報,果報在來生後生,此處講的就是在地獄所受的果報。 「所受報處,地獄名號」,是我們很想知道的。普賢菩薩大慈大悲,代我們啟請地藏菩薩說法,目的就是希望一切眾生聽後能夠了達,地獄真實的狀況皆是自心變現的。諸佛如來所處依正莊嚴的一真法界,同樣是一念所生。一念就是《華嚴經》所說的剎那際,生相無明就是一念、就是剎那際。現相在一念發生,發生後它念念相續,相續時間之長短依業力而定。明白此理後,我們方懂得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懺悔的一念即是把念頭改過來,即使造作極重的罪業,改過來後,罪業就消除了。 諸位要懂得,我們所有的念頭都是妄念,把妄念改成正念,就是懺悔。何謂正念?與性德相應的是正念,與性德不相應的則是妄念、邪念。念是非人我、念貪瞋痴慢,是邪念。念諸佛菩薩是正念。徹悟大師曰:「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常念布施、持戒、忍辱,就成菩薩。作佛、作菩薩、作眾生都在一念之間!一念貪得無厭,就墮落到餓鬼道。 嫉妒、瞋恚墮地獄道。餓鬼道中還有享福的,地獄裡卻只有受苦,沒有享褔。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不要動瞋恚心,不要起嫉妒心。如果起這種心念,對自己決定沒有好處。外面的境界常常令我們生煩惱,要想得開。「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命中的業障,自己應當承受。過去造的不善因,現在才有不善的果報,都是自作自受。如此,心就平靜,不怨天、不尤人。我們把地獄之緣斷了,縱有地獄之因,沒有地獄之緣,就不受地獄的果報。 畜生道的業因是愚痴。真妄不辨,邪正不分,是非不明,就是愚痴。多讀經、多聽法即能避免愚痴。《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從明師學道」,所以要親近善知識才有智慧。 誰是善知識?佛。佛不在,依靠誰?經典。佛一生中所說的經論很多,法門無量。佛說法猶如醫生替病人治病,要因病施藥,因此法要契機。雖然法門無量,我們只能學一門。佛講經說法都有當機者,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一切經,是為當時許許多多不同根性之人而說的。佛說一切法,對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我們是何根性?在一切經典中,應當選擇哪一部? 《大集經》云:「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佛為我們指出一個大方向。我們只要遵守佛陀的教誨,專修淨土法門,就不會錯。淨宗是很特別的一個法門。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從沒有重複講過,唯獨《無量壽經》多次重複。根據現在保留下來的資料可以證明,佛至少講過三次,可能更多。佛多次的宣講,可見此法門特別重要。《無量壽經》有十二種譯本,非常可惜的是已有七種失傳,現在《大藏經》裡保留的只有五種。 《無量壽經》是西方淨土的說明書。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歷史,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的理論基礎與事實真相,阿彌陀佛建立淨土目的之所在,以及阿彌陀佛的成就。世尊對此做了全面的介紹和說明,從而使聽到的人生起嚮往之心,發願求生。 《觀無量壽佛經》是對《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此經最重要的是有三點補充。第一是理論上的補充。《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此是理論上的補充。第二是對品位的詳細說明。《無量壽經》只講三輩,說得籠統,《觀經》講九品。第三是對方法的補充。《無量壽經》講的方法,只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另外教我們修褔,其方法單一。《觀經》講十六觀,是十六種方法,分「觀想念佛、觀相念佛、持名念佛」三類,說得很詳細。持名是第十六觀,放在最後。最後就是最重要的,此是佛說法之善巧。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最契一切眾生之機,最易普度一切眾生,真正達到「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小本《佛說阿彌陀經》,完全是勸我們發願求生。世尊在經裡四次勸勉,真是苦口婆心。所以,我們要認識此三部經的宗旨,三經是一致的。 現在有些同修懷疑夏蓮 第一個做會集的是 淨土的修行方法,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對會集本才能生起信心。如果真的有懷疑,可以不念會集本,甚至於不念《無量壽經》,專依《阿彌陀經》修學,亦決定往生。要不要否定會集本、排斥會集本?我們沒有這種膽量。如果夏蓮 師承很重要。我們一生跟定一個老師,對老師有信心,老師對學生負責任。我們只聽老師的,信心就不會動搖。現在師承沒有了,困難就來了。以前,學生沒有開悟,是決定不能聽別人講經的。為什麼?怕信心動搖!開悟後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才可以去參學,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如果我們沒有智慧,沒有辨別的能力,老師一定管得很嚴,不許多聽、多看,以保護學生的清淨心,成就其戒、定、慧。怎樣才是好學生? 我們讀大乘經深深體會到,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特別是對苦難眾生的關懷、愛護,真正是達到了極處。眾生誰能體會?非但不能體會,有時還毀謗佛菩薩。而佛菩薩的慈悲心不減,依然是同樣的愛護,以種種善巧方便來救拔眾生。正如本經所說,一切眾生剛強難化,邪見邪行,不知道回頭改過。諸佛菩薩應化其中,委曲婉轉地引導,無論在道理、方法,還是在境界上,都是極其善巧方便。佛菩薩恩德無與倫比,我們要能體會到。 本經顯示出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真正的大善知識。特別是在本品,為我們說地獄罪苦之事,乃至果報的狀況,目的是教我們相信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報。只有明白因果的道理與事實,方能相信並接受佛的教誨,依教奉行。佛教的終極目的,在於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超凡入聖。 地藏答言。仁者。我今承佛威神。及大士之力。略說地獄名號。及罪報惡報之事。 此段非常值得今人學習。今人多半狂妄自大,不懂謙虛禮讓。我們看地藏菩薩,多麼謙虛! 我們要學會謙虛。現代人好高騖遠,一切都講創造、創新。世出世間聖人都沒有創新。孔子說,他一生講學是「述而無作」。他自己沒有創作,所說的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釋迦牟尼佛也說,他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是自己說的,都是敘述古佛所說的。是故佛說自己一句話也沒說。我們要學習世尊和孔子的謙虛態度,說話實實在在,與心性相應,與性德相應。他們處事待人接物都非常謙卑,即使對於貧窮下賤之人也非常尊敬,不敢輕慢,表現的是「自卑而尊人」。「貪、瞋、痴、慢、疑、邪見」,是學佛最大的障礙。斷除此六種障礙,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仁者。閻浮提。東方有山。號曰鐵圍。其山黑邃。無日月光。 《地藏經》中所說的這些事,不可以用現代科學的方式去考證。為什麼?今天的科學還相當幼稚。宇宙的真相,誰能知道?不要以為我親眼所見就是真的,其實不然。確實是親眼所見,可是我們眼睛所見的功能究竟有多大?我親眼所見,我們講堂裡有二十幾個人,但是其中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有天龍鬼神,我們皆未見到。我們眼睛的功能太有限了。 我們知道,眼見靠光,黑暗的時候什麼都見不到。而光的波不一樣,我們所見的光是非常狹窄的一段光波。比可見光波長的不知道有多少,我們見不到;比可見光波短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我們也見不到。如果有一天我們眼睛的功能障礙突破了,所有的光波全都見到了,那所看到的世界就迥然不同。 「閻浮提,東方有山」,有鐵圍山,我們肉眼見不到,科學儀器也偵測不到。有人問我:「現在核潛艇已經到海底去了,並沒有發現龍宮,太空人登陸月球也沒看到月光菩薩。究竟有沒有?」有!人看不見。唐朝時法照法師朝五臺山,見到大聖竹林寺,見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講經說法,聽眾一萬多人。他還聽了一座經。法照法師離開五臺山後,一路做記號,想著下次來時容易找到。做了幾個記號後再回頭一看,一片荒山。文殊菩薩清淨莊嚴的道場確實在那裡,一般人看不見,有緣的才能見到。 佛說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見解。阿羅漢斷盡了見思煩惱,證得漏盡通,具有五眼六通,所有障礙都沒有了,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見到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明瞭此理,學習《地藏經》才會得到利益。 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人鬼雜居。鬼的生活狀況跟我們很相似,也有都市,跟我們重疊在一起,然我們看不到,原因是鬼道的空間維次與我們人道不同。是故,我們說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如何能靠得住?鬼神有沒有?有!我們對待鬼神一定要如法,也要恭敬。孔子教導我們:「敬鬼神而遠之。」一定要尊重、要尊敬。儒家的祭祀,我們要重視。鬼神的安穩,對我們世間的安定有密切的關係。如果鬼神不安穩,一作亂就會影響我們的社會,許多災變就無緣無故地發生。 我們的業報身要維持生命,就必須飲食。動物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我們吃動物、吃植物都錯了。但是兩者比較,動物的情識比植物要明顯,也就是說,動物報復的意念比植物強很多倍。我們捨棄靈性大的,而取靈性較弱的植物,乃不得已而為之。戒經云:「清淨比丘不踏生草」,顯示出真正慈悲。如果有路可走,就要繞道而行,不可以踐踏青草。我們要有一顆對人、對事、對物真誠清淨的愛心。 佛教我們「食存五觀」,常存報恩之心。人與人之間有恩德,人與一切萬物都有恩德。我們每天修行,念佛誦經,斷惡修善,把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則是報恩。心地誠摯,仁義厚道,方與心性相應。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