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三集)3/4
2009/12/25 08:25:57瀏覽364|回應0|推薦0

大乘無量壽經 

澳洲淨宗學院  

淨空法師開示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三集)3/4  2006/2/26 

古德講須識達有無,這是智慧,真實智慧。什麼東西有?自性清淨是本有的,是有的;染污、迷惑、不平本來無的,所以一切煩惱習氣本來無。煩惱習氣裡面的根,根本的根本就是我,「我」有沒有?沒有,《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形相沒有,念頭也沒有,「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你首先要明瞭通達,你就不會被外境所轉。本覺本有,我們就肯定我們能夠恢復本覺;不覺本無,煩惱習氣本無,我們就有信心能斷煩惱、能斷習氣。

話雖然是這麼說,可是事實上真的是不簡單。那是什麼原因?習氣染著的時間太長太久了,無量劫來養成的習氣,在理論上講可以頓斷,一念覺悟就立刻斷了,理上是如此,為什麼事上那麼難?難在習氣難除,藕斷絲連,藕雖然斷了絲連著的,所以你只要一念不覺,煩惱習氣馬上就起現行,這個事情難!修行的功夫就在這個地方,要念念覺。淨宗的方法實在講是妙極了,不可思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稱之為妙音!《無量壽經》末後一品所說的。為什麼?這句佛號深深把我們的本覺喚醒,這叫念佛,所以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什麼叫相應?與本覺相應,本覺就叫做阿彌陀。阿彌陀是梵語,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無量覺。無量覺就是無所不覺,究竟圓滿的覺悟,這是我們自性本有,念佛沒有別的,就是把這個覺念出來。一念相應,什麼叫相應?這個佛號裡面有疑惑,不相應;有夾雜,不相應。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念佛的祕訣。都攝六根,攝是收攝,就是把六根都收回來,這是屬於戒律,因戒得定。眼見色,我們會被外面色相誘惑;耳聞聲,會被外面的音聲干擾。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境界很複雜,會干擾你,你的心就不清淨了,你的心就被染污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要都攝六根。

這個意思孟子也曉得,你看孟子曾經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都攝六根,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都是收攝六根的意思。這是先決條件,然後才能做到淨念相繼。什麼叫淨念?淨是清淨,沒有夾雜,沒有疑惑。不懷疑、不夾雜是淨,這就相應;有疑惑、有夾雜,不相應。所以要不能懷疑自己,自己有佛性,自己有法身,自己有跟諸佛如來一樣的圓滿智慧德相。你首先要承認自己,我現在在迷,我雖有不能現前,不起作用,現在功夫怎麼樣?把這個本來沒有的把它除掉,把它捨棄掉。本來無我,頭一個把我除掉,我尚且沒有,哪來的我所?我所你才能捨,才能放下,才不執著,才真正做到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攀緣就苦,苦樂在一念之間。

所以這句話非常重要,認識通達有無。不但我跟我所是無,六道十法界也沒有。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是說的什麼我們要知道,這是說真的看破,看破才放下,一放下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覺心現前;清淨平等覺不是外來的,自性本來是這樣的,前面講的性德方顯。這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緣修萬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要不要修?隨緣修,不是攀緣修。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接觸到一切人事物,接觸就是有緣,這是自他兩利,現在一般社會人稱之為什麼?無私的奉獻。這個話講得也有道理,無私就是自利,不為自己,奉獻是利他。我們看釋迦牟尼佛,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四相?有沒有四見?統統沒有了。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緣修萬行?有,日常生活當中,從思想到言行沒有一絲毫過失,這是什麼?持戒波羅蜜,沒有過失。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得那麼樣圓圓滿滿,要明瞭、要學習。

對善人,他老人家尊敬,布施供養;對惡人也那麼樣尊敬,也布施供養,你能看得出來嗎?善人的布施供養,禮敬、稱讚、供養;對惡人?惡人也是禮敬、懺悔、供養,他做到了。真正做到「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念念要幫助惡人回頭,幫助惡人懺悔,幫助惡人覺悟,為什麼?他心目當中沒有惡人,他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中國古聖先賢所謂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所有一切不善是他變壞了,那不是他的本性,本性本有,那是習性,習性本無,本來無,前面講須達有無。所有一切不善本來無,所有一切的善行本來有,你不重視他的本有,去重視他本來無的,那是自己錯了,他沒有錯,我錯了,修就是修這個。

所以修完全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修自己就能夠感動別人。所以自利而後能利他,這個利他是自然的,不是有意的;自度而後能度人也是自然的,別人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自自然然受感動,道理在此地。佛給我們做了榜樣,菩薩給我們做了榜樣,祖師大德也現身為我們做榜樣。近代老師多次的教導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住世只做一樁事情,弘法利生,就做這樁事情。用什麼方法弘法?隨緣,在那個時代弘法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文字,他老人家答覆許許多多學佛的人疑難問題用書信往來,以後有些善心的居士他們知道老法師講的話就是經,把它刊登在報紙上、雜誌上,普遍的宣傳,所以會集成《文鈔》。《文鈔》幾乎全是書信,以後有很多人請他作序,一些文章現在編成《全集》正編、續編、三編。

他老人家除做這樁事情之外,心裡頭對這個世界痕跡都不著,萬緣放下。咱們念佛堂的堂主常常講「放下身心世界」,印光大師做到了,他什麼都沒有,放得乾乾淨淨。十方的供養多,老法師備受世間人的尊敬,所以供養非常多,他拿這個供養辦了一個弘化社。弘是弘法,化是教化眾生,辦個弘化社,就是佛經流通處。用這些錢做這個事情,就做一樁事情,其他事情他都不做,給我們做樣子。社會上有很多災難,慈善救濟他沒有做,遇到重大的災難,他老人家在印經的款項裡面撥一些出來救災。我是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那個講演裡面看到的。這個事情是純淨純善,其他的不夾雜,然後你才能體會到,就是能想像得到,祖師的心是多麼清淨、多麼善良。

前天有同學節錄了一點關於出家人的教誨,我們也跟同學們在一起分享。今天的世界跟他老人家在世起了很大的變化,他老人家在世,沒有電視,沒有網際網路,沒有現在這樣的科技。我們今天生在這個時代,我們如何緣修萬行?這些工具好,工具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我們要運用這些工具;從前老和尚運用印刷印書,現在我們要運用這些高科技。高科技裡頭諸位要知道,電視、衛星只能做宣傳,擴大影響的一個工具,真正修學最好還是書籍。現在雖然有這些影碟,你可以從電腦裡面去學習,可是人面對著螢光幕時間久了決定影響視力,不但影響視力,腦肯定受影響。這裡頭有利有弊,這個利與弊我們得要分得清清楚楚。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大乘無量壽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58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