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三集)2/4
2009/12/24 10:16:26瀏覽392|回應0|推薦0

大乘無量壽經 

澳洲淨宗學院  

淨空法師開示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三集)2/4  2006/2/26 

這個境界大乘教裡面常常講「不思議境界」,你看《華嚴經》最後一品,《四十華嚴》名體具足,《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給你講真的、講實在的,這個境界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就是菩薩萬德莊嚴,菩薩究竟圓滿的莊嚴。這個地方講備修萬行,在普賢行願裡面是圓滿萬行。備是具備,這是對迷惑眾生講的;圓滿萬行是對覺悟的菩薩講的,一覺就圓了。所以眾生跟佛的差別就是在迷悟,悟了以後自受用就是報身。報身在我們的經題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在這個上面加了一個「真誠」,真誠是什麼?真誠是性,是法性、法身;下面加了一個「慈悲」,慈悲是應化身,三身具足!真誠心是法性,清淨平等覺是報身,慈悲是應化身。

黃老居士在此地說,「從報身流現化身,隨機化現,妙用無窮,故曰益物圓通」,這就是化身菩提。悟了之後,自自然然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普門品》裡面說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他就現菩薩身,應以宰官身得度者他就現宰官身,應以居士身得度者他就現居士身,乃至於童男童女。三十二是指三十二類!把這個世間種種不同的身分全都包括了,甚至於包括動物、植物、山河大地。悟道的人,有人在言下開悟,聽說法開悟的;有的時候在形相上,看到這個人一舉一動,觸動他的靈感開悟了;還有在自然景觀裡面聽鳥叫覺悟的,聽風吹樹聲開悟的,聽流水開悟的。諸位要知道,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開悟了,那是佛菩薩加持的,就在那一瞬間,為什麼?他平常天天聽,他為什麼不開悟,單單在這個瞬間,不定是什麼緣促成了,豁然大悟?要知道這就是諸佛如來隨機應化,妙用無窮,這是化身菩提。由此可知,報身菩提是自受用,化身菩提是他受用,幫助別人的。

釋迦牟尼佛在世,天天講經說法,天天幫助別人覺悟。我們也天天讀經,天天聽經,也常常感覺到不開悟,什麼原因?業障習氣太重了,這個要知道。一遍沒悟,十遍也沒悟,聽一百遍還是沒開悟,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了一千遍,有了悟處,什麼原因?有人一遍就開悟,禪宗六祖惠能一遍就開悟。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經沒有講完,講到三分之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了,這一悟後頭就不要講了,他全都明白了。不但《金剛經》不要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他一點障礙都沒有,一悟一切悟,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通達了,什麼原因?心清淨了。我們聽百遍千遍都不悟,什麼原因?心不清淨。

為什麼聽的遍數多了會覺悟?那是用聽經、用讀經這個方法修清淨心。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講過很多遍,講過很多年,我常講讀誦、聽講,會聽的人修根本智,什麼叫會聽?要遵守《起信論》裡面的教誨,「離言說相」,聽經的時候不要執著言語,讀經的時候不要執著文字;「離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要執著,它是工具,它不是目標;「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你不要去想它,想這句話什麼意思,那一段是什麼意思,不要去想它,為什麼?你去想它,你用的是分別心,你用的是執著心。佛菩薩的言語文字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心性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是用妄想分別執著去接受,你能接受得到嗎?當然不懂!你接受到的,那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你所了解的不是佛的意思,所以你不悟,道理在此地。

念佛也好,念經也好,聽講也好,要懂得我們是用這種方式修什麼?修定!定能開慧,你修,修一段長的時間,心真的清淨了,真的定下來了,所以豁然開悟,就這麼個道理。你的心不清淨,你怎麼開悟?佛菩薩幫不上忙,求佛菩薩加持加不上,幫不上忙;佛菩薩教給你的方法就是幫你忙,你自己要肯幹,自己不肯幹,想佛菩薩賜給我們這些法身、功德、智慧,那都叫妄想,那是完全錯誤。

這種妄想不但現在的人很多,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難尊者就打妄想,自己以為佛是他的大哥,他們是堂兄弟;堂兄弟一共八個人,釋迦牟尼最大,老大,阿難最小,佛也很喜歡這個小弟。小弟心裡常常想,你們要修行,要苦修,我不需要,到時候我的大哥就會把禪定般若交給我了。遇到摩登伽女之難,這才知道修行要靠自己,最愛他的大哥也幫不上忙。這些示現都是給我們後學的人很好的啟示,佛真正幫助我們是教學,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這就是幫我們的忙,所以我們要聽懂。

開經偈上說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佛的意思你明白,你要真正落實,要把它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不折不扣的做到,你就成佛了。解義是解悟,落實是證悟,證悟才有真實功德。解悟而不能行,說實在的話,解得不夠透徹,解得夠透徹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世法佛法,我在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曾經向章嘉大師請教,世法佛法知難行易。章嘉大師肯定這個看法。所以知難,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知難;行易,凡夫覺悟就成佛了,一念覺悟凡夫成佛,你看多容易。

凡夫什麼時候一念覺?一念覺很多人有,但是怎麼樣?他保不住,他這一念覺,第二念又迷了,一念覺成佛了,第二念從佛又墮回凡夫去了,保不住!佛經上講的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一念覺悟一念佛,念念覺悟念念佛」。你要怎樣這一念保持念念覺而不迷,這就成就了。可是一念覺一念成佛,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古德常給我們講發心要具足三樁事情,菩提心才真正的發起來。菩提心果然真正發起,果德很殊勝。在《華嚴》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由此可知,十信位的菩薩沒發菩提心,雖然有智慧,很聰明,可以說他是在大菩提心啟蒙的階段,沒發出來;一發出來就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我在講《華嚴》的時候,體會到一樁事情,古德講七信位的菩薩斷證煩惱的頭數等同阿羅漢。再往上面提升是八信,八信菩薩不但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習氣也沒有了,等同辟支佛;九信位的菩薩等同菩薩,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見思煩惱沒有了,他在斷塵沙煩惱;最高的第十位,十信裡面信心圓滿了,塵沙煩惱斷盡了,這個時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見到的。

由此可知,十信位菩薩對於發菩提心的修學,一定具備這三個條件,第一個「要須識達有無,從本以來自性清淨」,這是看破。識是認識,達是通達。你有這個認識,通達明瞭自性清淨,你要肯定自性平等、自性本覺。現在為什麼不淨?為什麼不平?為什麼不覺?這叫迷,在佛法叫什麼?無明,蓋覆住真心,所以性德透不出來;但是你要肯定性德本有,只是這些東西障礙了而已。

修行的功夫這一下你就找到了,方法、門道、目標你統統搞清楚了,你就曉得在哪裡用功,無非是在除煩惱習氣而已。在這方面,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導同學,必須從自己內心深處,把一向喜歡控制一切人事物這種念頭,這個念頭要不得,要去掉,這是煩惱習氣。不可以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更不能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也不能有與一切人事物對立的念頭。有人問我什麼叫根本無明?我就用這幾句話答覆他。這是我們內心深處無量劫來的習氣,總想控制,總想佔有,總想跟人對立。只要有這種念頭,這個念頭在潛意識裡頭,這不但是妄心,給諸位說,這就是六道輪迴心。這個念頭不能拔除,你怎麼能出六道?你怎麼能開悟?你怎麼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雖然是講的千經萬論,苦口婆心,你就是不覺悟,為什麼原因?就是前面講的這三句,這就是真正的原因。這三句捨掉了,給諸位說,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真正解脫,三德祕藏裡面所講的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個東西不能看輕,嚴重的障礙。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大乘無量壽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58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