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三集)1/4
2009/12/23 08:31:08瀏覽287|回應0|推薦0

大乘無量壽經 

澳洲淨宗學院  

淨空法師開示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三集)1/4  2006/2/26 

諸位同學,昨天講到三身菩提,「法身菩提,報身菩提,應化身菩提」。法身本具的,是屬於性德,報身則是修德,佛法裡面常講「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句話含義就很深。六道眾生無始劫以來迷失了自性,所以性德不顯,實在講性德不是不顯,變質了,變成什麼?變成煩惱,變成善不善業,變質了。性德一變質,是一變一切變,連整個法界都變了。實在講法界沒有變,正如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眼中有翳,所以把事實真相全都看扭曲了。要怎樣恢復?要靠修理,壞了就得修,把它修理恢復原狀就好了,修什麼?把錯誤的修正過來。凡是與性德相應的是正確的,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錯誤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性裡面,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本來無一物」,這是什麼?清淨心,覺性。覺性裡頭沒有一物,清淨心裡頭沒有一物,平等心裡面沒有高下,沒有是非人我,有人我就不平等了。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不但沒有四相,四見都沒有,(那個見是念頭),那是性德。我們現在有念,有念就是有無明,有分別、有執著就是有造作。我們現在要怎樣把執著、把分別、把無明放下,這個放下就是修。修德有功,這個功是功夫,功夫是什麼?真放下了,但是這個放下有部分放下,不是完全放下。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小乘有四果四向,大乘有五十五個階位。這五十五個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楞嚴》上講的菩薩的位次。為什麼會有這個位次?放下多少不一樣。放下愈多,位次就愈高,放下少分,位次就低。

我們講最低的位次,初信位的菩薩要放下多少?見思煩惱裡面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放下了,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初果也是放下這麼多,所以初信跟小乘初果在斷惑,就是斷煩惱、放下煩惱是相等的,可是智慧德相不相等,小乘怎樣比也比不上大乘。這是什麼原因?一個心量小,一個心量大,原因在此地。小乘人心量小,大乘人心量大,所謂大心凡夫。大心凡夫放下見惑,見惑雖然是八十八品,佛菩薩把它歸成為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歸納這五大類。這五大類統統放下了,心量大,他就是大乘圓初信位的菩薩;心量小,那就變成小乘須陀洹,這就不是凡人了。為什麼?這樣的人雖然還沒有出六道,他決定不墮三途。你要問為什麼?三途的業因有,三途的緣斷掉了。這個諸位要知道,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因要跟緣結合,果報才現前,所以他們這些人三途的緣斷了。修德有功,這個功是小功,它管用了。

小乘人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證阿羅漢果,那就是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斷盡了,貪瞋痴慢疑沒有了,在大乘十信位裡面是第七信的菩薩,斷惑跟小乘阿羅漢相等,智慧德相不是阿羅漢能相比的。這些理事都要明瞭、都要清楚。可是在修學難易來講,大乘比小乘容易。小乘證得初果之後,所謂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果。我們知道人間壽命不長,天上壽命長,七次往來,時間上來講我們會覺得太長了。大乘那要看根性、看因緣,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他遇的緣殊勝,很短的時間就把自己的位次大幅度的往上提升;遇不到殊勝的緣分、機緣,他進步就慢一點。總而言之,他比小乘快得多,這是大乘殊勝之處。

今天我們遇到的緣是希有殊勝的因緣,八萬四千法門,古德常常歎為「門餘大道」,帶業往生的淨土法門。這個法門是一生,就是我們這一生,一生成佛的法門。有不少同學問我:法師,你看看我能往生嗎?帶著很重的疑惑來問我。也算是遇緣殊勝,我肯定的答覆他,你能不能往生與外面境界沒有關係,關係在哪裡?經上講得清楚,蕅益大師解釋得明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這就是菩提心,這就是無上菩提心。

深信切願,真正有深信切願你會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不會了,順境逆境都不會影響你。今天環境會影響你,順境,你在裡面生歡喜心;逆境,你在裡面生瞋恚心,這個不行,這不能往生。說一句客氣的話來講,這個心態往生沒有把握;一定要順境裡面沒有貪戀,逆境裡面不生瞋恚,你往生就有把握了。活在這個世間,佛家一般講得自在,大自在沒有得到,有點小自在。這點小自在很管用,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這個條件夠了;得大自在,那生極樂世界不是同居土,而是實報土,一到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什麼境界?七地以上,真正是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圓證三不退。

那我們要問,我們這一生能不能生到實報土?你要是問這句話,那我們還是用善導大師的話來解答,「總在遇緣不同」。緣裡頭最重要的是善友,就是老師,這個緣太重要了;第二是學習的環境。最重要的是老師、同學、修學環境。明師指點你,幫助你定方向、定目標,用佛家的術語來講定宗旨,這個宗旨就是修學的方向跟目標。你確定了方向目標,一生不改變,一心一意向著這個方向目標去做,精進不懈,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最怕的是什麼?懈怠懶散,這樣不但你沒有進步,你會大幅度的退轉,一定又墮落在煩惱習氣之中。也就是說自私自利的念頭、名聞利養的希求、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起來了。

我們要知道自己修行的功夫,就是此地講的修德有功,要知道自己修德有功夫了,那是什麼現象?煩惱輕、智慧長,這是修德有功。智慧長就是性德,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你不迷惑,聰明了,有智慧了,知道怎樣相處,肯定與性德相應。性德跟諸位說,就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性德,是自然的,佛家講「法爾如是」,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制定的,不是,自自然然的規律。我們凡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了倫理,違背了道德。道德在中國古人講的十二個字,八德。八德有兩種講法,一種講法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另外一種講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種講法把它合起來,除掉重複的,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性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與這十二個字相應、與倫常相應,性德就顯現了。修德就是我們把這個不相應,跟倫理道德不相應的這種妄想習氣放下,捨棄掉了,性德就現前了。

所以諸佛菩薩,包括祖師大德,他們在世間所示現的就是下面這八個字,「備修萬行,功德莊嚴」,這就叫報身。我們知道了,報身是什麼?除去了妄想分別執著,所顯現的與性德自然相應的,這就是圓滿報身佛。那個圓滿是道德的圓滿,道德是性德,這個地方講功德莊嚴。我們平常看讚佛偈裡面所說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在我們世俗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功德莊嚴。外面的環境肯定是隨著正報轉的,所謂是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什麼?自受用身,功德莊嚴。

佛菩薩自受用,我們凡夫因為業障重見不到,為什麼?凡夫他的境界是自己業力變現的。譬如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示現成道,大徹大悟,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普通的人,坐在畢缽羅樹下,鋪一點草,坐在那上面;淨居天人,淨居天是第四禪的,大家都曉得四禪有五不還天,五不還天的天人叫淨居天人,他們看到了,在淨居天看到閻浮提,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地球,看到閻浮提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示現成佛,坐在菩提樹下,那個菩提是七寶,寶樹,世尊在那裡打坐,下頭不是生草,金剛台。他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坐在金剛台上,我們看到他坐在草堆上,這是什麼?外面境界恆隨心轉,眾生心變這種境界,釋迦牟尼佛有沒有什麼境界?沒有。每個人境界不一樣。

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諸佛如來看我們這些眾生,看我們這六道輪迴像看什麼?像看水晶琉璃球一樣,這裡頭許多眾生迷惑顛倒。這些眾生仔細觀察全都是諸佛如來,都是諸佛如來顛倒錯亂,在這裡面虛妄造作,出不了輪迴那個圈子。他看到這種境界,自自然然,不是有意也不是無意,有意無意都說不上。看到或者聽到、接觸到,這都叫有感,自然就有應,應化在裡面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出離,幫助他恢復性德,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緣起,沒有。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大乘無量壽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58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