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69)
2020/06/16 20:45:38瀏覽86|回應0|推薦3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69

.歌利王事,見《講義》卷三第一一O頁。此王即憍

陳如尊者之前身也。

  這段故事,在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卷三,

第一一O頁。他的本事,最詳細的在《大涅槃經》。

這位暴君,即憍陳如尊者的前世。釋迦牟尼佛在當時

是菩薩,尚未成佛,修忍辱遇到此事。菩薩在山洞修

行,國王帶著隨從上山打獵。打獵時走散了,有幾位

宮女見到菩薩打坐入定,菩薩見了也很歡喜,就為宮

女說法。國王遍尋不著,結果發現有位出家修行人,

在為宮女們說法。國王心中不悅,問菩薩修什麼?菩

薩說,我修忍辱。國王就用刀,將他的肉一片一片割

下來,割截身體,試他是否能忍。菩薩確實沒有一句

怨言,任憑他割。最後發願,不但不恨,我將來成

佛,第一個度你。所以,在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成

佛,第一個得度的是憍陳如尊者,就是歌利王的後

身,佛的願兌現了。此係無辜加害,手段殘酷,菩薩

並未動些許瞋恨心。而我們甚至小事也無法忍耐,讀

到此段經文,至少要生慚愧心,認真學習,真正能

忍,一切法得成於忍。

由此可知,佛教僧團中,師徒大眾過去生中都有緣

分,也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六群比丘、提

婆達多,就是惡緣。雖是惡緣,佛有能力將惡緣變成

善緣。因此冷靜深入觀察,初見此事彷彿不善,往深

處、遠處觀察,原來是好事。提婆達多等亦為菩薩化

身,沒有一個不善。由此可知,是非善惡沒有標準,

唯觀察角度不同。

.因無我、人等相,方能不著忍辱相,境緣現前,安

心不動,任其割截,忍此奇辱。當知忍此奇辱,他

人見之云然耳。菩薩爾時若無事然。無所謂辱不

辱,無所謂忍不忍。此乃是忍辱非忍辱。正是般若

正智。故內無能忍,無我相。外不見所辱,無人

相。並割截之事亦不見,是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因無我、人等相」,因為無我相、無人相、無

眾生相、無壽者相,菩薩才能忍辱。故歌利王割截身

體,菩薩不但不起瞋恚,而且非常感激,因為沒有他

加害,如何證明自己忍辱的功夫?功夫一定要經過考

試,歌利王就是老師,來考驗菩薩,結果得滿分。由

此可知,無緣無故加害我們的人,是善知識,不是惡

人。如果心裡仍有一絲難過,就是忍辱波羅蜜的功夫

十分、二十分,還不及格。若能將一切無故的侮辱、

加害自己的人,都視為善知識、老師,自己才得真實

利益,與他化解過去世的冤結,忍辱波羅蜜才能圓

滿。

  忍辱這一關通不過,就沒有精進,禪定無指望,更

何況般若。你所修的僅是布施、持戒。布施、持戒修

得再好,只不過是來生得六道輪迴有漏的福報而已。

六度是後後深於前前,有前面的可能沒有後面,而有

後面一定有前面。如果明白此理,就很容易觀察。譬

如某人自以為有禪定,定功很深,別人也讚歎他。可

是聽到幾句不好聽的話,就發脾氣,他的禪定及慧都

不是真的。因為有禪定的人,一定有忍辱;而能忍辱

的人,卻未必有禪定。

  四相離了,「方能不著忍辱相」。修忍辱而不著

忍辱相,忍辱波羅蜜方圓滿。歌利王割截身體,是菩

薩修忍辱波羅蜜圓滿之相。由此可知,若無歌利王割

截身體,就不能證明菩薩的忍辱波羅蜜修圓滿。

  「境緣現前,安心不動,任其割截」。境緣是指

歌利王下令割截身體時,境界現前,菩薩安心不動,

四相皆空,所以無論如何割截,他沒有痛苦。我們何

以被人傷害,就感覺痛苦,因為有我相。他傷害我,有

我相,當然就有痛苦;菩薩因為沒有我,故任人如何割

截,也沒有苦受。著相,才有苦受;離相,苦樂憂喜捨

都沒有。所以,這五種受不是真的,也是因緣生法,當

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法說正受才是真的。苦、樂、

憂、喜、捨皆離,即是正受。

  「忍此奇辱。當知忍此奇辱,他人見之云然耳。」

別人見他真能忍辱。「菩薩爾時若無事然。」若菩薩那

時仍說我能忍,則忍辱波羅蜜不到家。菩薩甚至沒有我

的念頭,何來的忍?忍與不忍都沒有。其境界為,割截

身體如割外面的樹枝般,彷彿與他完全不相干,所以菩

薩爾時若無事然。

  「無所謂辱不辱,無所謂忍不忍。此乃是忍辱非

忍辱。」此經經文,「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

蜜」,是名忍辱。此心多清淨,無絲毫分別、執著。「

正是般若正智」,正顯示他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即自

性的德用。「故內無能忍」,有個能忍,已著我相;有

個能辱,歌利王侮辱我,著人相。我相、人相皆離,故

內無能忍,「無我相。外不見所辱,無人相。並割截之

事亦不見,是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壽者是時間的相

續,四相都離了。

.般若正智現前,則通達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哪

有人、我、生、佛、生、死等一切對待之相。四相

皆無,萬念俱寂。何所謂辱,何所謂忍。知此,則

知一切行門,非仗般若不能成就矣。

  「般若正智現前,則通達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

哪有人、我、生、佛、生、死等一切對待之相。」一真

法界決定沒有一切對待之相,十法界才有。所以,釋迦

牟尼佛講經說法,一乘了義的大經,如《華嚴經》、《

法華經》、淨土三經都是一真法界。佛為我們說法,皆

是方便說,事實真相則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開口

即錯。契入境界後,方知原來比佛說的更為殊勝,然後

方能意會其境界之美、之善,不是人能說明,甚至佛也

說不出。但細心之人,能由上述大經之中得一點消息。

  如《無量壽經》明白的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

人,身體與阿彌陀佛相同,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相貌亦

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不僅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全都相同。都沒有名字

就平等,否則不平等,平等法界不可思議!西方世界沒

有街道名稱、門牌號碼,全都相同。沒有人、我、生、

佛的對待之相,非常奇妙!找人或登門拜訪都不會錯,

想見某人,此人就在面前。比心電感應的速度更快,稱

之為不可思議境界。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品題是「入不思議解

脫境界」。西方極樂世界即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就

憑一句佛號能入。念《華嚴經》,須修普賢行願才能

去,而一句「阿彌陀佛」,即是普賢行願的總綱領,

全都包括。許多人不知此祕密,不念阿彌陀佛,而逐

條的修,不容易去,真是可憐憫者。

  「四相皆無,萬念俱寂。何所謂辱,何所謂忍。

知此,則知一切行門,非仗般若不能成就矣。」六

度的每一度都要有般若,否則不能成就。普賢菩薩十

大願王亦是如此,每一願都要具足般若波羅蜜,否則

不能成就。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也有圓滿的般若波

羅蜜。念佛的三要素: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

懷疑、不夾雜就是般若波羅蜜,因為般若波羅蜜是離

相,而懷疑是有相,夾雜是著相。離一切相就不懷

疑、不夾雜,所以是老實念,老實人就是具足般若波

羅蜜之人。老實並不容易,我們念佛都不老實,所以

念佛功夫不得力。有妄想、雜念、分別、執著,就是

不老實,沒有智慧,沒有般若在其中。由此可知,念

佛法門具足般若波羅蜜,故古德云,「一念相應一念

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有許多說法,此處的相

應就是具足般若波羅蜜,即淨念相繼。不但佛法,世

法亦如此,無論做任何事,如果其中有般若智慧,一

定做得很圓滿。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http://www.amtb.tw/magazin/edu544.pdf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386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