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72)
2020/08/02 20:58:54瀏覽179|回應0|推薦4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72

13.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此而不

知,尚何覺悟之有。故瞋心一起,菩提種子,便完

全消滅。

  「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學佛

人首先須將得失的念頭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

此為世間人所求。而學佛之人,無論在家、出家,懂

得業因果報,不求也會得到。過去生中,修善因必定

得善果,造惡因一定有惡報。總不外業緣,遇緣自然

現前。善的果報現前,若無其事,不會歡喜;逆緣現

前,也若無其事,沒有煩惱。因此,在善惡境界中,

都能保持清淨心,如如不動。

  「此而不知,尚何覺悟之有。」若不知此淺顯之道

理,而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此人是迷而不覺,得

不到受用。「故瞋心一起,菩提種子,便完全消滅。

」以佛法名相而言,功德就是定慧,一發脾氣,定慧

立即消失。由此可知,學佛多年,功德有多少,只要

冷靜想想,從何時開始沒發脾氣,功德就有多少。如

果今天早晨發了脾氣,則功德只不過數小時而已,過

去數十年所修的功德都燒完了。如果學佛一輩子,臨

命終時一發脾氣,什麼功德也沒有了。這很可怕,但

都是事實。

  佛勸我們積功累德,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功德

才能累積。只要心中有些許不悅,功德即無。功德非

常難修。但做好事是福德,不為瞋恚所障礙。佛經上

說,阿修羅的福報很大。阿修羅如何修成?每天在佛

門修福,雖福報修得很大,但瞋恚及傲慢心很重,未

來得的果報是阿修羅,可享人天大福報,但沒有功

德。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

  六祖惠能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教人不離般若波羅蜜,功德即能保全。譬如持戒,

出家眾自己持戒精嚴,若見人破戒,生起輕慢之心,

動此一念心,因為心不清淨,不能得定,所以持戒僅

有福德,而無功德。自己所持的清淨戒,來生得人天

福報,身相端正。若真正想戒律成就,不評論他人是

否持戒,更將他人都視為佛菩薩,即《普賢行願品》

說的「禮敬諸佛」。他人之所以不持戒,是因其身心

清淨,已達圓滿,是佛菩薩示現,如濟公活佛;而我

是凡夫,心不清淨,須學戒律。我不能與之相比,自

己的功德方能成就。我們不能落實,一遇到境界,心

中又生起煩惱,此即業障現前,沒有智慧,已離般若。

一念瞋心起,菩提種子,便完全消滅。菩提是覺悟,即

覺悟的種子消失,又迷了。

14.佛言,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魔所攝持。普賢菩

薩說,菩薩之過失,莫甚於瞋心者,以前所積功

德,雖多如森林,瞋火若生,一齊燒盡。可不懼

哉。

  此段全是《華嚴經》的教義,「忘失菩提心而修

諸善,魔所攝持」。菩提是覺悟,覺悟是離相。此經佛

教導我們,「應無所住」。他生心布施是作善,但有所

住。有所住心而行布施,即此處說的忘失菩提心而修諸

善。在古代的經典中,「魔」字原是「磨」,本義是折

磨,煩惱折磨。雖得善果、得福報,享福仍要受許多折

磨,即魔所攝持。

  現在享大福報之人,心中有憂慮、牽掛等許多煩

惱,即是享福之中有折磨,為魔所攝。福報愈大,憂

慮、牽掛愈多,受的折磨也愈多,魔所攝故。如果有菩

提心,有般若智慧,享福不會受折磨,因為能隨緣,即

使有再大的福報,也不掛在心上。若無其事,心地清

淨,一塵不染,不會患得患失,此即菩提、般若。

  「普賢菩薩說,菩薩之過失,莫甚於瞋心者」,瞋

恨是修行人最大的忌諱。火燒功德林,即為此句經文之

義。「以前所積功德,雖多如森林,瞋火若生,一齊燒

盡,可不懼哉。」瞋恚心生起,全燒完了,這是最為畏

懼之事。我們了解事實真相,須在一切時、一切處、一

切境緣之中修忍辱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要真正得力,一

定要修般若波羅蜜,否則很難得力。

15.生瞋恨,由有四相。般若正智,藥其著相之痴,

貪瞋無由,可除也。

  忍辱之難,原因是眾生著相。無量無邊的境界相,

佛將它歸納為四大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出這四大類,無量無邊的諸相,全

都包括了。經上常說人我執、法我執,這兩種執著是能

執,四種相是所執,義理相通。眾生著相的病過於深

重,無量劫來即因著相,才有六道生死輪迴;離相,不

但六道生死輪迴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

  因為有執著,才有六道輪迴;因為有分別,才有

四聖法界。四聖、六凡,由分別、執著而來。所以離執

著,六道就沒有;離分別,十法界即無,顯露的即為一

真法界。諸佛菩薩活動的空間、居住的處所,就是一真

法界。一是真的,十與六都是假的。經云,「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

  「般若正智,藥其著相之痴。」藥是醫治的,般

若智慧是醫療著四相的病。著相是愚痴,般若對治此

病。「貪瞋無由」,貪瞋皆由著相而來,著相由愚痴

而來,若將著相之痴治好,貪瞋即無依靠,所以能斷

除。若無般若波羅蜜,貪、瞋、痴無法斷根,一定要

有般若正智。

  一般人若誤解《金剛經》說空,錯會義理為一切

都空,恐墮於惡取空,以為因果、造惡都是空。江味

農居士說,金剛般若可以治我們貪、瞋、痴的病根,

不說此經,即無法治病。此藥確實有副作用,因此必

須說明白,但要說明白,確實不容易。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4675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