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0/08/02 20:58:54瀏覽209|回應0|推薦4 |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72) 13.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此而不 知,尚何覺悟之有。故瞋心一起,菩提種子,便完 全消滅。 「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學佛 人首先須將得失的念頭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 此為世間人所求。而學佛之人,無論在家、出家,懂 得業因果報,不求也會得到。過去生中,修善因必定 得善果,造惡因一定有惡報。總不外業緣,遇緣自然 現前。善的果報現前,若無其事,不會歡喜;逆緣現 前,也若無其事,沒有煩惱。因此,在善惡境界中, 都能保持清淨心,如如不動。 「此而不知,尚何覺悟之有。」若不知此淺顯之道 理,而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此人是迷而不覺,得 不到受用。「故瞋心一起,菩提種子,便完全消滅。 」以佛法名相而言,功德就是定慧,一發脾氣,定慧 立即消失。由此可知,學佛多年,功德有多少,只要 冷靜想想,從何時開始沒發脾氣,功德就有多少。如 果今天早晨發了脾氣,則功德只不過數小時而已,過 去數十年所修的功德都燒完了。如果學佛一輩子,臨 命終時一發脾氣,什麼功德也沒有了。這很可怕,但 都是事實。 佛勸我們積功累德,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功德 才能累積。只要心中有些許不悅,功德即無。功德非 常難修。但做好事是福德,不為瞋恚所障礙。佛經上 說,阿修羅的福報很大。阿修羅如何修成?每天在佛 門修福,雖福報修得很大,但瞋恚及傲慢心很重,未 來得的果報是阿修羅,可享人天大福報,但沒有功 德。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 六祖惠能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教人不離般若波羅蜜,功德即能保全。譬如持戒, 出家眾自己持戒精嚴,若見人破戒,生起輕慢之心, 動此一念心,因為心不清淨,不能得定,所以持戒僅 有福德,而無功德。自己所持的清淨戒,來生得人天 福報,身相端正。若真正想戒律成就,不評論他人是 否持戒,更將他人都視為佛菩薩,即《普賢行願品》 說的「禮敬諸佛」。他人之所以不持戒,是因其身心 清淨,已達圓滿,是佛菩薩示現,如濟公活佛;而我 是凡夫,心不清淨,須學戒律。我不能與之相比,自 己的功德方能成就。我們不能落實,一遇到境界,心 中又生起煩惱,此即業障現前,沒有智慧,已離般若。 一念瞋心起,菩提種子,便完全消滅。菩提是覺悟,即 覺悟的種子消失,又迷了。 14.佛言,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魔所攝持。普賢菩 薩說,菩薩之過失,莫甚於瞋心者,以前所積功 德,雖多如森林,瞋火若生,一齊燒盡。可不懼 哉。 此段全是《華嚴經》的教義,「忘失菩提心而修 諸善,魔所攝持」。菩提是覺悟,覺悟是離相。此經佛 教導我們,「應無所住」。他生心布施是作善,但有所 住。有所住心而行布施,即此處說的忘失菩提心而修諸 善。在古代的經典中,「魔」字原是「磨」,本義是折 磨,煩惱折磨。雖得善果、得福報,享福仍要受許多折 磨,即魔所攝持。 現在享大福報之人,心中有憂慮、牽掛等許多煩 惱,即是享福之中有折磨,為魔所攝。福報愈大,憂 慮、牽掛愈多,受的折磨也愈多,魔所攝故。如果有菩 提心,有般若智慧,享福不會受折磨,因為能隨緣,即 使有再大的福報,也不掛在心上。若無其事,心地清 淨,一塵不染,不會患得患失,此即菩提、般若。 「普賢菩薩說,菩薩之過失,莫甚於瞋心者」,瞋 恨是修行人最大的忌諱。火燒功德林,即為此句經文之 義。「以前所積功德,雖多如森林,瞋火若生,一齊燒 盡,可不懼哉。」瞋恚心生起,全燒完了,這是最為畏 懼之事。我們了解事實真相,須在一切時、一切處、一 切境緣之中修忍辱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要真正得力,一 定要修般若波羅蜜,否則很難得力。 15.生瞋恨,由有四相。般若正智,藥其著相之痴, 貪瞋無由,可除也。 忍辱之難,原因是眾生著相。無量無邊的境界相, 佛將它歸納為四大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出這四大類,無量無邊的諸相,全 都包括了。經上常說人我執、法我執,這兩種執著是能 執,四種相是所執,義理相通。眾生著相的病過於深 重,無量劫來即因著相,才有六道生死輪迴;離相,不 但六道生死輪迴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 因為有執著,才有六道輪迴;因為有分別,才有 四聖法界。四聖、六凡,由分別、執著而來。所以離執 著,六道就沒有;離分別,十法界即無,顯露的即為一 真法界。諸佛菩薩活動的空間、居住的處所,就是一真 法界。一是真的,十與六都是假的。經云,「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 「般若正智,藥其著相之痴。」藥是醫治的,般 若智慧是醫療著四相的病。著相是愚痴,般若對治此 病。「貪瞋無由」,貪瞋皆由著相而來,著相由愚痴 而來,若將著相之痴治好,貪瞋即無依靠,所以能斷 除。若無般若波羅蜜,貪、瞋、痴無法斷根,一定要 有般若正智。 一般人若誤解《金剛經》說空,錯會義理為一切 都空,恐墮於惡取空,以為因果、造惡都是空。江味 農居士說,金剛般若可以治我們貪、瞋、痴的病根, 不說此經,即無法治病。此藥確實有副作用,因此必 須說明白,但要說明白,確實不容易。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