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74)
2020/09/04 20:17:37瀏覽73|回應0|推薦3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74

19.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實狀況,莫不空有同時。則上

自十方諸佛,下至一切眾生,以及山河大地,情與

無情。莫不皆以淨心為體。淨心之實相,本是空有

同時,謂之一真法界,諸法一如。

  「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實狀況,莫不空有同時。」這

是總原則、總綱領,空有同時就是萬法一如、萬法不

二。空有同時,性相同時,理事同時,生佛同時,無

有一法不同時及不同一自性。正因為它同時、一如、

不二,所以《華嚴經》才顯示事事無礙。

  「則上自十方諸佛,下至一切眾生,以及山河大

地,情與無情。莫不皆以淨心為體。」淨心是清淨

心,即是實相、自性。淨宗法門修淨念,因為淨念就

得清淨心。般若法門說觀照,是用智念。淨念比智念

更為直捷,道理在此。

  「淨心之實相,本是空有同時,謂之一真法界,諸

法一如。」我們在現前生活中,要在事事物物上體會不

二、一如、同時,用此功夫。一句佛號決定不能間斷,

心中只有佛號,沒有其他。我們看一切法,果然能用此

角度觀察,能協助我們看破放下,念佛往生就毫無障

礙,好處在此。講《金剛經》的用意,是見大家念佛不

得力,協助大家看破、放下,排除念佛往生的障礙,令

淨宗法門一帆風順。

  一真法界、諸法一如,是大乘經之精華,最重要之

教義。我們修學即為此事,所謂菩薩證果,亦是證此。

下文用比喻說明,令我們對此事能更深入明瞭。

  同體,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法皆同體。佛門常說

「依正莊嚴」,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身外之物都是

生活環境,我們居住及活動的環境。科學家發現,太陽

系只是銀河系中的一個小星系,而銀河系的範圍非常廣

大。銀河系的兩端,以光的速度測量,約二十萬光年,

即佛經說的一佛剎,就是一尊佛教化活動的範圍。

  一尊佛的國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個六道輪

迴。單位世界的天頂是初禪,小千是二禪,中千是三

禪,大千世界的天頂是四禪。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只有

一個四禪天,有一千個三禪天,十億個初禪天。以黃

念祖老居士的說法,銀河系的中心就是佛經說的須彌

山,科學家稱為黑洞,所以須彌山不在地球上。銀河

系的中心,引力非常強,任何物質都被吸收,甚至光

都被吸收。如此的大千世界,在太虛空中無量無邊,

一切諸佛如來都說不出它的數字。如此大範圍中,一

切依正莊嚴皆同體。依報是物質環境,正報是身體。

有情、無情眾生皆同體,須知我們與佛同體,與一切

眾生同體。

  古德常以金與器做比喻。以金比喻為體,以器比

喻為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就如器。「金,能現

之體,唯一」,體是一個,如黃金。「器,所現之

相,無量」,而它所現的相無量無邊,可隨人之喜好

以黃金製造,無論製造數千、數萬種,體仍是金,體

並沒有變,而器是無量。《華嚴經》云,「一即是

多,多即是一」。《楞嚴經》云,「一為無量,無量

為一」。從體上說是一,從相上說是無量。體與相,

是一不是二;正如金與器,是一不是二。離了體,離

了金,沒有器;離了器,亦沒有金。

  體相是一不是二,體用是一不是二,所以同體。

不但同體,而且同時,一為無量,無量即一。如果真正

明瞭同體,就不難明瞭同時,這才真正契入不二法門。

不二就是一,體相不二,體用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

二,事事不二。《華嚴經》上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

,就是同體、同時所現之不思議解脫現相。這個現相在

《般若經》上稱作「實相」、「諸法一如」,《華嚴

經》說「一真法界」。這是決定正確的觀念,我們知道

宇宙、人生、一切萬法是同體、同時,即是入佛知見,

看法、想法與諸佛如來相同。

20.須知一切法皆由心現。一切實者,一切法儼然在

望。此語是破執無。一切非實者,一切法當體即

空。此語乃破執有。若知空有同時,可見空有俱不

可說。何所用其分別哉。

  「須知一切法皆由心現。」心是真心,一切法都

由心現。「一切實者,一切法儼然在望。」不說空,而

說實相。我們六根能覺察一切現象的存在。儼然存在,

清楚明白即是儼然。「此語是破執無。」佛的說法是事

實,是破那些執著空無,即執著體而不承認有相的存

在。四空天的天人、四禪天的無想定人皆執著空,沒出

三界。三界之外的小乘、阿羅漢與辟支佛執著空,所以

他們證得的涅槃是「偏真涅槃」。證得是真的,但偏在

一邊,空邊,所以雖證得涅槃,但不起作用,有體無

用。因此,世尊時常在大乘經上責備他們是「墮無為

坑」,不能明心見性。此語是破執無,這個說法是破執

無的。

  「一切非實者,一切法當體即空。」一切法,雖然

有相,沒有體;體是空寂,清淨寂滅。現在我們知道

這一切現相是剎那九百生滅之相續相,所以能看破、放

下,不再執著我有的、我要的。此念頭雖然仍未斷,但

已十分淡薄。任何事,無論有或沒有都好,心確實清淨

許多。妄想少了,明瞭這個世間一切法沒有得,當然也

沒有失,有得失的執著很辛苦,沒有得失就自在,能真

正體會隨緣度日之自在。祖師大德常說隨緣度日,若自

己沒有真做,沒有入境界,體會不到其中真正的法味。

不願意做的原因是沒看破,以為一切法是實有的。

  一切法當體即空,甚至自己的身相也是當體即空,

了不可得。此觀念的好處甚多,最起碼是不生病。當體

即空,病在何處?沒有病。若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就會

生病。另一個好處是年輕,不老,縱然功夫不夠,也

不易衰老。憂、悲、老、病、死,皆因有「我」這個錯

誤觀念所致。若真能將此事看破、放下,憂、悲、老、

病、死皆無,真有好處。不僅生活在此處,甚至生活在

盡虛空遍法界皆得自在,原因是同體、同時,這是事實

真相。「此語乃破執有」,這個說法是破執著有的。

  「若知空有同時,可見空有俱不可說。何所用其分

別哉。」空有、性相皆是同時的,分別、妄想、執著自

然就沒有。因此,佛教導我們二邊皆不執著,與事實真

相完全相應,即得自在!

21.若約究竟義徹底說之。言遣則一切遣。言不遣則

一切不遣。須知凡言遣者,因執故遣。若無所執,

則無所遣。故空有同時亦不可執,執亦應遣。

  「若約究竟義徹底說之。」就是更深一層觀察、體

會。「言遣則一切遣。」遣是離開、放下、捨棄。不可

只捨一邊,一捨一切捨。世間法捨離了,佛法也要捨,

因為佛法仍是因緣生法,佛法與世間法是同體、同時,

決定不能執著。執著是大病,執著佛法也無法超越六道

輪迴。

  「言不遣則一切不遣。」不遣是從幻相上而說。

幻相,世法、佛法一切萬相,體一定現相,相不能滅,

相會轉變。當沒有妄念時,所現的相稱作一真法界。如

果有妄想、分別、執著摻雜其中,所現的相就是十法

界,六道輪迴。因此,諸佛菩薩教我們斷惡修善,能

斷惡者,惡的相不會現前;能修善者,善的相即能現

前。十法界依正莊嚴,乃是業因果報變現之相續相而

已。無論善、逆境界,皆是剎那生滅,了不可得。因

此,諸佛菩薩在三惡道度眾生,沒有苦受;在西方極

樂世界度眾生,也沒有樂受。空有二邊都捨,苦樂二

邊也捨,才能得自在,智慧才真正能現前。只要有絲

毫放不下,就是無明、煩惱,即生死的根源,所以一

定要徹底放下。

  「須知凡言遣者,因執故遣。若無所執,則無所

遣。」遣是對執著而說,就是放下。中國五代後梁

時,浙江奉化出現一位布袋和尚,大家稱他彌勒菩

薩。無論化到任何東西,一律往布袋一放,背著就

走。曾有人請教布袋和尚如何修行?他站在原地,將

布袋放下,意思是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將布袋

再背起來就走了,放下與提起同時。《金剛經》上,

「應無所住」是放下;「而生其心」是背著就走,布

袋和尚以此法表示。一部《金剛經》所說的,布袋和

尚一個動作全都表演了,他真的是行道。放下之後要

提起,提起時要懂得放下,放下與提起是一不是二。

它是同體、同時,方顯示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故空有同時亦不可執,執亦應遣。」空,不能

執著;有,也不能執著;空有同時,仍不能執著;甚至

不能執著也不能執著,若有個不能執著仍是執著,心仍

不清淨。話只能說至此,再往下,不可說了,「言語道

斷,心行處滅」。要從此處體會,才是真正清淨。

22.情見若空,說空有同時也可。即說四句又何嘗不

可。若其未空,說四句固不可,即說空有同時,亦

未見其可也。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亦一法不捨

也。

  「情見若空」,情是情執,見是有見解。若有自

己的看法、想法,就沒空。若問佛菩薩,對某事有何想

法、看法?佛菩薩比我們高明,沒有想法、看法。我們

現前最大的問題,不易突破的是:「我想怎樣,我看怎

樣」,此種起心動念、言語態度,四相具足,我執、法

執具足。如此讀佛經,不能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

是什麼都沒有。如果一切都不執著,什麼都沒有,一閱

讀經典,義理都能明白,就開悟了。若有一點點意思

在,即使佛、菩薩或羅漢來為你說,都無用,不會開

悟。原因是自己有障礙,此即是深重的業障。

  此會我們時常以惠能法師做比喻,他何以一聽經就

開悟?因為沒有分別、執著。在五祖忍和尚處說的偈子

中,「本來無一物」,可見他心裡什麼都沒有,所以才

開悟。而神秀跟隨五祖多年,卻無法開悟的原因,就是

他有一物,仍須「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有我

執、法執。雖明瞭經教,也會講經說法,並得到一切信

徒的擁護,然而他所說的都是聽來、看來,是他人的,

不是自己的,這種學問是記問之學。

  記得、讀得、聽得很多,甚至孔老夫子都說,「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更何況是佛。中國古代世

出世法都要求開悟,自己覺悟了,才是真實的東西。悟

了之後講《金剛經》,是講他自性的《金剛經》。此經

本是釋迦牟尼佛從自性流露的,講經開悟的人拿到此經

本時,引發他自性的《金剛經》,有不同的法味。這些

原理原則,佛不吝法,說得清楚明白,就是要教我們放

下,再放下。有,放下了,什麼都沒有;沒有,也要放

下;最後放下也要放下,就心開意解,漸漸恢復本性,

本性盡虛空遍法界。

  將自己的想放下,心中雜亂的相、妄想、執著全放

下,最後剩下真心。情與見,絕對不好。「情見若空」

就是空有二邊不著,此時「說空有同時也可」。因為不

執著,只有言說並無實義,如何說都可以。說空、說

有,說執、說不執皆可,如何說都對。

  「即說四句又何嘗不可。」四句是指空、有、非

空非有,亦空亦有。說四句都對,入了境界就沒錯。

沒入境界,「若其未空,說四句固不可」,不是自己

的境界。「即說空有同時,亦未見其可也」,若只是

學著別人說話,不是自己的見地,則別人說得沒錯,

自己說就錯了。所以,學別人的東西,有些可以學,

有些不能學。事相可以學,體性決定學不到。

  「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亦一法不捨也。」何以

一法不立?因為一切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何以一

法不捨?因為有體,決定現相,相只會轉,不會滅。

因此我們在六道中輪迴是轉變,不會滅。這一段的義

理很深,說明何謂實相。我們從註解多少能體會一

些,縱然不能悟入,也能體會得一點,對我們修學有

很大的幫助。自今而後,我們於生活、工作、處事待

人接物,自然會看淡一些,不會過於認真計較。能看

淡一分,就有一分的智慧;能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

受用,即經上常說的福德。看破是智慧,放下是福

德。能開一分智慧,立刻就得一分福德的受用,真實

不虛。下一段經文,科題是「約當來勸」。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http://www.amtb.tw/magazin/magazin.asp?web_choice=21

 

22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5000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