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01 23:32:31瀏覽845|回應3|推薦61 | |
一位教授的信--當往事隨風飄 七月去訪西安兩次,西安的朋友強烈推薦《長恨歌》大型戶外歌舞劇,第一次逢大雨而錯過,第二次雖溽暑正炙,仍然堅持前往觀賞。據介紹,《長恨歌》是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該劇以驪山為背景,華清池九龍湖當舞台,融合了現代可以看到的各種高科技舞台技術,襯托出中國舞蹈與西方芭蕾舞技巧,整個演出美輪美奐,目不暇給,場面著實壯觀。 《長恨歌》一劇是根據白居易同名之詩作劇情推演而成。原故事應屬千古一嘆的愛情悲劇,可惜導演並沒有將這個賺人眼淚的煽情故事發揮出來,只能算是一部堆砌視覺美感的羅可可(Rococo)風格的表演罷了。 《長恨歌》一劇讓我想起1923年諾貝爾獎得主,愛爾蘭大詩人葉慈(W. B. Yeats,1865-1939)精妙的情詩小品〈當你年老〉。 當你老了,白髮蒼蒼,睡意朦朧, 在爐前打盹,請取下這本詩篇,慢慢吟誦, 夢見你當年的雙眼,那柔美地光芒與深深的暈影…… 葉慈用詩來訴說對愛人的深情,他愛其聖潔的靈魂,甚至憂傷的情懷。要愛人把握當下,勿到年老才懊惱年輕時未能珍惜。詩歌強烈地意寓時光流逝,即便兩人無法結合,但也會化身愛神在遙遠的某處默默守護她。詩末「愛……逡巡於頭頂的高山上/且將他的臉隱匿於群星之間(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正是一個失去愛人的心裡寫照,很像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結局。 為了騰出空間,最近用心整理堆積多年的的「雜物」,目睹蒙塵灰白的舊物,一波波回憶湧上心頭,一個紀念牌、一本書、一個小紀念品,甚至一張小小的note都能勾起當年擁有的動機與過程,尤其是在經濟困難的那些年代,為了獲得渴望已久的一本書或紀念品不知節省了多久的零用錢才買的尤其令人懷念,那一項是到某個地區旅遊買的,那一本書是那位朋友送的生日紀念品,一幕一幕浮上腦際。但是為了騰出空間,仍然必須取捨,丟棄一些「比較」次要的。可真要命,拋棄其中任何一項都好像割棄生命的某一部分,謂之為「拋棄回憶」,但是回憶如何能拋棄?……… 不過在整理「拋棄」(咬牙切齒)的過程中也有令人溫馨的片段,便是整理到兒女們成長過程的回憶。我保存了三位兒女的大小「記憶」,包括每段時期的照片、成績單、入學通知單、比賽獎品獎狀,甚至蒙瞳時代的塗鴉代表作。孩子們成長的回憶不能拋棄,我決定將這些全部當成「貴重」紀念品轉交給他們各人保管。 記得在《親朋好友》的某一期介紹過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南部的女生,當他北上大學時,臨出門前母親給她一疊印好家裡住址的明信片,要她每天寄回一張報平安(那是電話不發達的時代)。剛開始時因為對環境陌生所產生的挫折感讓她每天寫得滿滿的思念之情,等到慢慢融入繽紛的大學生活,對於每天要寫一張明信片回家成為很大的負擔,於是很多時候都只賴皮的寫上「平安」兩個字就寄出。時間飛逝,轉眼四年過去,當父母北上參加她的畢業典禮時,隨行帶來了兩個大皮箱。離校的前一天晚上在旅館裡,母親打開大皮箱,裡面放著一捆一捆四年來她寄回家的明信片,母親指著其中一箱說:這是你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點滴紀錄,就自己保管吧;另一箱寫著你一切平安的信,則讓我們收著,這是最讓父母安心的事……… 如這些明信片看似無用的「雜物」,卻是每個人生命的歷史,值得珍藏,如何能割捨? 好友陳宣旭於 望著書籤上栩栩如生的照片,我的嘴弧上不禁爬上了微笑,我說:宣旭兄,一路好走。人生在世需得一搏,您的搏鬥是如此的閒逸從容,令人佩服與羨慕,如今已是塵世的過客,宣旭兄,一路好走。 圖片為--義大世界的早晨與黃昏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