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詹慶齡專訪短評【馬友友】先生。
2005/05/06 20:30:52瀏覽777|回應0|推薦0

馬友友一個華裔大提琴家,爽朗的笑容,開懷的態度,精湛的琴藝;東方與西方的相會,在此有新的奇蹟。

詹慶齡女士專訪馬友友先生,從他的日常生活,音樂風格,各國遊歷,以及未來展望。談談他這個人,雖然人力無法完成神的拼圖。

從在地化與世界觀而言,不受限於國界與觀念。從五官以及心靈感受是人類的本能。而與本地人或是外地人無關。開放的胸襟、除輸贏之外,開放更寬廣的道路。不論是音樂,學術,政治,真正有世界觀的人是不會囿於窠臼的。將各地的民情感受與欣賞,將他化為無文字隔閡的韻律,是音樂家的使命。

而日常生活方面、馬友友先生奔波於世界各地。正如英文【搖搖球】一般、在經緯的兩端擺盪。與家人的相處備感溫馨,而旅程中每對友善的雙手,接納的笑容;不也是他的家人,他泉湧的靈感嗎?四海一家,在他身上是最好寫照。

樂觀態度與悲觀的演奏?這是詹慶齡女士對馬先生的疑問。而馬先生舉例蘇聯的作曲家,以音樂寫出了【史達林時代】消失千千萬萬群眾的無奈。【為無法發聲的人民發聲】渲染的情感,從鐵幕的隙縫中逃出,飛進了自由的空氣。音符對獨裁者控訴,沒有休止符。

對音樂會的感覺,馬先生以為並非工作。是種與觀眾特殊的【時間】,或者可說是種親密的【緣分】。在互相交流的琴聲笑語中,這是永遠的片段,繞樑不只三月。

【新天堂樂園】的作曲家,電影配樂大師 Ennio Morricone 的話作為註解:【他的人與琴合而唯一,音樂從琴中、弦裡、拉動的手、找到它的源頭是靈魂。】馬友友先生曾掉落大提琴於計程車上,現在與琴同在的執著,是有形的。而真正無形的琴,在世界的耳中、眼裡,飄在悠揚的樂章;與馬友友一起生生不息。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go666&aid=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