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5/21 21:11:16瀏覽5109|回應9|推薦96 | ||
布雷克William Blake,是最近重新被注目的英國之寶。 早先認識Blake(1757-1827),純粹是從他為失樂園作的插畫,以為他是版畫家。 遇見M以後,不太看畫的他,心中的Blake是詩人,Jerusalem 歌詞的來源。 這首歌是英國勞工運動的代表歌,用來反戰、反帝國主義、強權,1916由Hubert Parry作曲,英國作曲家Elgar為之編寫管弦樂作為合唱曲 Listen 。其後有無數改編曲,其中對我倆最重要的,是出身古典音樂學院的Progressive Rock教父團體”ELP”(Emerson, Lake, and Palmer )也曾於1973改編為Brain Salad Surgery唱片中的主打單曲,變為許多老搖滾迷心中的「聖歌」之一。這首搖滾版當年被嚴重抨擊,BBC認為是對原曲的污辱。Listen 查閱後發現,身為女性,不知還真是可惜。原來Hubert Parry爵士當年是為了一場在Queen’s Hall婦女爭取投票權運動的會議”Fight for thr Right”所作! 本詩出自Blake1804的圖畫啟示詩Milton: a Poem 扉頁,書說Milton與Blake共同探究天上人間表像與實像的差異等,而詩作原名應是And did those feet in ancient time,其中所提到的mills,一般認為便是對工業革命的抗議( 也有學者認為是代表教會或劍橋、牛津大學),Blake稱之為Satanic mills。 昨日曹老師一聽我們興奮地談到Blake這首歌,不但當場唱起來,還馬上解釋了mill磨坊利用水力提供穩定動力對英國工業革命的重要性、代表性--真是可怖的倫呀! 後來,英國人自己淡忘了Blake一段時間,直到2000泰特美術館重新為他開展,新建的大英圖書館前院也以Blake的筆下的牛頓來塑像 ,工黨新歌聽來很像"Jerusalem",相關文章忽而又多了起來…,他堅定深刻的心靈世界,似乎再度為21世紀的迷失社會所嚮往。 總之,刻版工出身的Blake,只接受過基本的讀寫教育,便開始在父親織品店打工,14歲因繪圖天份,父親讓他去學刻版,一作又是8年。其後進入皇家美術學院,短短數月便受不了「死亡的氣味」(smelled of mortality)離開。 然而他後來成為詩人、畫家、鐫刻家,後世不得不承認他的天份,更因為他終生對於內在欲望與崇高掙扎的探討,不變的理想風格,受到更高評價。他的一生作品風格可看這篇非常棒的中文介紹 。 此次在劍橋的Fitzwilliam博物館,有幸目睹Blake許多畫稿與刻本展覽 (Blake’s Jerusalem. 7 February – 14 May 2006, Shiba Gallery),包括晚年最後、最長、最偉大的啟示圖畫詩集” Jerusalem, The Emanation of the Giant Albion “(c.1804-20)”,原書有一百張的圖畫詩作,展覽中一幅第一眼便非常震撼,連番跑回再看!(就是本文首圖) Albion是大英帝國最古老的名字,指得是目前英格蘭部份。具自由主義傾向的Blake,在書中表達對暴政的不滿,以古老土地作為巨人名字,預示了西方世界的傾頹!從第一本詩集”Songs of Innocence “批評英國教會腐敗起,他便對英國的未來有許多深具理想性的批評與期許,但也充滿擔憂、悲觀。 Jerusalem書是Blake的神秘故事,巨人Albion人格崩潰成四塊Zoas(Los (or Urthona) = Imagination ;Urizen = Reason ;Luvah = Emotion or Passion;Tharmas = Perception or Instinct),各自再產生出其女性分身(Emanation) Enitharmon; Ahania ; Vala; Enion。其中想像力與理性各自為了「Albion之重生」與「自性」(selfhood)而爭執,Blake於此視自性等同撒旦。 詩末,基督的死與重生使得分裂的Albion再度結合,變成Jerusalem,一個完整的個體。 不論因為國族、或是婦權,Blake在1804-20間寫下的啟示,不啻是工業革命之後,嚴重精神分裂的人類社會價值觀的一個美麗指向。不同時代、性別的人,都無法不瞻仰。 對於眼前的臺灣價值觀,我與Blake一樣悲觀,但仍然相信,不可無理想,沒有理想,一切只會更糟。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