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HBO《美國天使》來臺 ~ 我們正重覆著的80年代
2005/12/03 02:59:57瀏覽3231|回應2|推薦26

操縱時代道德觀的政客律師、深刻而銳利的同性戀社會觀點、以渺小自我為世界中心的無能男子,壹壹浮出檯面......


原著Tony Kushner 

1

今年諾貝爾獎得主Harold Pinter也是劇作家看來,具有社會洞察力的劇作,已然再度進入藝文界的主流思想。

毫無疑問,HBO六集系列影集《美國天使》Angels of AmericA ,最大的功臣,是讓原本在百老匯舞台上演的劇作獲1993普立茲戲劇獎、兩座Tony Awards,以及至少其他五種獎的七類獎項的劇作家Tony Kushner。他其他劇作還包括"Slavs","Homebody/Kabul", "Caroline, or Change"等,2003他與編劇同志愛人Mark Harris結婚,成為第一對上The New York Times "Vows"專欄的同志。

Angels of America 原著有一副標題一部關於國家大事的同志幻想曲A Gay Fantasia on National ThemesKushner對於政治與社會的關切,足以反駁許多人對於同性戀者的成見,以為他們只忙著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或是始終只會注意與外觀、藝文有關的議題。劇中人物的辯才無礙,如身染愛滋的Prior Walter--天使眼中的先知,以及死硬極右的律師Roy Marcus Cohn(Al Pacino)為自身行為的詭辯,都讓Kushner筆尖多少帶著彷彿被王爾德附身一般的光華。 

1

這也是有關「寬恕」的電影,壹項曾經是新約中心思想的生活藝術 這群被時代逼到牆角的殘存者,最後以共同的、對Bethesda天使祝福的信仰,互相支持存活。噴泉(Bethesda Fountain)位於中央公園核心的湖泊與林蔭間,建於1873年,為了紀念內戰期間死亡的士兵,Bethesda 取自聖經,耶路撒冷的一個水池因天使Bethesda 降臨足尖輕點而賦予力量,具有治身心疾病功效。

關於本劇的背中文版景譯者孫憶南先生有精彩的介紹,請見後。 

導演Mike Nichols

觀賞此劇的另一大喜悅,在於導演Mike Nichols,他1966導過李察波頓與依麗莎白泰勒主演的《誰怕吳爾芙》,以及1967赫赫有名的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畢業生》。Mike Nichols是猶太人,近來我最欣賞的作品則是《機智妙語》Wit(伯柏林影展Special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Emma Thompson主演與共同編劇的一部電視影片,一位卵巢癌末期文學教授的莎翁式半獨白劇。事實上,他導的《機智妙語》《美國天使》各得到兩座艾美獎。 

Mike Nichols擅長的喜劇(戲劇)風格正是此兩片都具備的” dead-pan dialogue”,一種死板、面無表情式的對話。這種機智的對談與《美國天使》想要表達的冷酷不謀而合。

1

許多場中央公園的辯論在Bethesda天使噴泉附近展開,這是紀念逝者的雕像,卻欲表演永恆;它使用最沉重的物質(鐵石)所製,卻生著一對想飛升的翅膀。這是人對天使存在的疑慮、對於宗教的質詢、控訴。相對於卡爾維諾《不存在的騎士》以滑稽的荒誕討論肉體「存在形式」的必須性,《美國天使》的荒謬無疑多了數分沉重。那個Prior攀上燃燒天梯見到的廢墟般的天堂,那番指責上帝背棄人類,降下如許瘟疫,應該被抓到法庭當人類被告的痛切陳詞,你會因為他指涉的雙重苦痛~猶太人+愛滋,也開始信心動搖。

 

我們 mankind 

 

然而就此動搖下去嗎? ,最後主動離開回巢的倦鳥同志老公Louis的太太,在追尋落日的美東飛美西航線上,對我們說道她如何看見「那些因瘟疫、戰爭等不幸凋亡的靈魂,旋轉升入臭氣層,為我們補起臭氣破洞----」,因而你知道,那個小小的、奇妙的字眼,始終存在這連串對生命的質疑與失望背後~~「希望」。 

「希望」 Prior寧可選擇離開天堂~於人間繼續享受人生之苦,期待看見下一個秋季,陽光閃爍於發黃的樹頂,襯得紐約中央公園Bethesda天使噴泉愈益美麗的那一刻。  

「希望」 也讓病痛的、憂鬱的、煩擾的我們,期待在翻開某本舊書扉頁時,會有一片意外的花葉飄然而落~~那是為了留住某個夏季,年輕而濫情的痕跡,人可以為自己未來準備的一份驚喜。

 


譯序 孫憶南 

《美國天使》的時間背景定在80年代的美國,但是它的歷史淵源卻必須回溯到二次大戰後的50年代初期。當時的美國國會瀰漫著一片反共的聲浪,參議員麥卡錫更儼然成為保守勢力的代表人物,他和他的左右手(包括羅伊.康)造成了一股白色恐怖的浪潮,不論在政壇、商界、演藝圈、文教界、甚至販夫走卒,凡是被疑具有左傾思想、曾與共產黨掛鉤、或發表親共作品者,均直接或間接遭到排擠或迫害,甚至以叛國罪名起訴(艾莎.羅森堡一案的當事人即以叛國罪送上電椅)。雖然此一「麥卡錫時期」為時甚短,但歷史不斷重演,度過了「愛」與「和平」為口號的嬉皮年代、進入80年代以後,當政的雷根總統作風保守,一味粉飾太平、打壓弱勢團體,加上墮胎、家庭價值、男女平權、種族問題、同性戀人權等尖銳議題的(再度)浮現,使得保守主義似乎有再度興起的趨勢,當然,這股風潮也和50年代一樣,免不了被某些人當成前途的踏腳石,犧牲他人的權益來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本劇中羅伊的角色代表了前一個保守世代的餘孽,但是宗教(劇中的摩門教和猶太教)在此卻同時代表了「保守」和「傳統」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說,保守的心態可以經由社會教育來改變,但傳統的信仰卻是難以割捨的。 

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同性戀和愛滋病。同性戀者在各地一向受人鄙視,生活在社會的黑暗角落,也很少想到要站出來為自己的權利說話,直到1969年紐約警方突襲同性戀者聚集的石牆(Stonewall)酒吧,激起憤怒的同性戀者和警方對峙,演變成有名的「石牆事件」,同性戀者才驚覺「同志」們人數的眾多與團結的必要。之後,每年在 6 月底舉行的石牆紀念活動,在數十年後的今天,更發展成數十萬人參與的「尊嚴遊行」(Pride march),並且擴大到北美和歐洲的各大城市,成為一年一度的重要慶典之一。

然而,80年代初期愛滋病的出現,卻為剛起步的同性戀人權運動帶來了致命的一擊。.......種族問題在美國早已屢見不鮮,許多文學、戲劇和電影對於種族問題都有所著墨。紐約是猶太人的大本營,另外(非裔)黑人也不少。本劇作者庫許納本身是猶太人,對於猶太人歧視黑人、又怕被人歧視的心態特別作了一番描寫。此外,同性戀雖不是一個種族,但這個族群的喜好、用語、生活習慣和調調,隱然已自成一格,形成一股強大的次文化,在劇中普來爾和貝里茲等幾個角色身上都能感覺得到。 

20 世紀末的社會就是這般的光景:不同的種族、文化、宗教和意識形態同時並存,互相傾軋,就像是這個世界的縮影,混亂、自私、虛無,人人都在等待救贖。....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proust&aid=116353
 引用者清單(1)  
2007/07/16 02:03 【■♀醫ㄉ♬♪♬♪】 洋葱哲學

 回應文章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上帝應該是一種信念
2005/12/04 18:47

上帝應該是一種信念, 存在於具有信念的人之中

如同新約中耶穌可以讓外邦人忽然得以互相說同樣的話一樣

如果集體的信念微弱, 恐怕覺得沒有理由推給背後的那隻手(上帝)

上帝的真正力量, 一向必須來自強烈的人類信仰

無論你的上帝是那一位

Find your own angel...我也記得美國天使最後Louis的媽媽如此說^^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等你的
2005/12/04 00:47

此文是為感動而作, 等你的大作 ^^

有同好的確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