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Black and Blues in The Creole Duke ~ Duke Ellington
2011/08/11 19:58:31瀏覽512|回應0|推薦0
當2002年十月二十五日Wynton Marsalis 在中正音樂廳搖擺著他源自New Orlean Dixeland 傳統的音樂時,Marcel 與我正吃驚著,臺北什麼時候跑出這麼多爵士迷來了,而且我們可能還在聽眾平均年齡以上?更何況,這樣的新式Big Band ( 他自許 Neo-claasic) 並不是每個在Cabon聽小型爵士的人都能接受的。 

爵士快死了嗎?它是否和我家以前樓上鄰居那隻體重虛胖又四肢肥短的北京狗爺爺一般,拼命跑樓梯健身,卻未見狗身影,老遠就可以聽到牠呼呼呵呵、去日苦多的喘息聲?  

從Wynton Marsalis的表演方式來看,技巧的確沒有話說地好,曲目大多也不錯,還包括經典如John Coletrane的”Resolution”,Bruebeck的”Take Five”,Mingus 的”Jump Monk”,以及他自己的兩首A Majesty of Blue(?)等( 嘿…節目表上可沒曲目,憤然退貨,當然,還是拜託那位體積大些的仁兄幫忙),除了一首的確有刻意討好觀眾之嫌的、很無聊的Kenny G.式Sax Solo( 這種叫Smooth Jazz) ,還真是涵蓋近百年的傳統形式,教人振奮。五零年代,爵士初戰拜給Elvis 抖動的褲腳( 可憐,這位老兄剛開始唱的歌還是它的三等近親“節奏藍調” -- Rhythm & Blues ) ,六零年代,又輸給進口的四個西瓜披頭。錯就錯在他們搶走簡單好記的強烈節奏,又趁Bebop猛玩技巧時把好記的歌唱旋律也偷走,更糟的是,他們配的舞不用練什麼舞技,青少年就可以名正言順摟成一團啦! 

也許,以茱麗亞學院的古典背景,Marsalis會是Jazz的「大頭狗」新秀,走回當時差點被放棄的Jazz復興第三流派The Third Stream,一躍接下那近乎真空三十年的、被我又愛又恨的Miles Davis搞丟的「傳統」Jazz棒?

 
Edward Kennedy Ellington ( 1899-1974 )  

鋼琴手Don Shirley說:「雖然他不是上帝,但已非常接近了!」  

Duke 的成功

爵士史上公認的四大「作曲家」,依序包括Jelly Role Moton 、Duke Ellington、Thelonious Monk、與Charles Mingus。他們的「大」,地位是建立在作曲的質、量均等,且各具其劃時代意義而言。當然,其他還有甚多極佳的創見創作者、演奏者,只是本次討論,我們必需將目光焦點集中在Duke Ellington--爵士音樂劇Sophisticated Ladies的讚揚對象身上,而一生超過一千五百首以上的創作讓他穩坐「美國近代最偉大爵士作曲家」的寶座。

1943 年,他領團在卡內基廳演出,這是第一次,壹個全黑人組成的樂團進入古典音樂演奏廳、重要藝術殿堂,讓白人「欣賞爵士樂」,而爵士也不再僅是俱樂部中為白人「伴舞」的次等音樂。事實上,這還得歸功外號 Fox、緋聞不斷的Duke,他利用二次大戰為「戰爭基金」義演的名義,完成此壹爵士歷史大事,此後每年還舉行年度演奏。在這重要的演出中,他發表了”Black, Brown, and Beige”( 逐漸褪色--黑色、棕色、灰棕色),分三個樂章,先強調非洲音樂節奏、樂器、舞蹈,而後逐漸改變樂風,以至完全歐化的音樂。Duke 想表達黑人種族文化埋沒於白人文化下逐漸褪色的悲哀,樂曲不但長達一小時,也未使用白人較偏愛的爵士舞曲,這曲子當然未受白人歡迎。然而此曲除了重要的象徵意義之外,它也使Jazz 轉而描繪史詩般的民族情感,一種崇高而廣闊的情懷。 
  

在 Sophisticated Ladies 中,我們一樣可以看見類似的寓意,雖然它是為紀念Duke 而編,我們可以在豐富的Swing、悠揚的藍調音符裡,優美的現代芭蕾、活潑的踢踏、交際舞閃光的衣裙背後,找出至少兩層意義。 

其一是顯而易見的--”Music is a woman to Duke.”,(去世之前的自傳“Music is My Mistress);然而,反之亦然--”Women are the music to Duke. ” ,他對貳者同樣有者糾葛不清的情感,雖說早期” 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 (1929)”,但他後來的作品仍然隨著時代推移,雖然Swing是爵士樂傳統中的重要“節奏”因素,其實影響音樂的三大要素另有“旋律、和聲”,因此如中期Take The "A" Train (1941) 仍在BeBop潮中獨有風味,此曲是他樂團的代表作,作者其實是他的合夥人Billy Strayhorn (他仰賴此人亦父亦友,自1939至Billy1967過世),更不用提許多傑出的藍調曲子,千萬別忘了,Duke 和 Louis Armstrong 一樣,隨著Jazz的形成而出生而成長,從Rag time 以降,他們也隨著時代前進,自Blue以降至Swing、 Bebop,都算是他們的領域。當然,以他對音樂的奉獻程度,”Music was his No.1 mistress.“。 

此劇的另壹層面正反映出戰後美國黑人音樂家試圖重新自 Blues、Dixeland 尋根,加入屬於黑色的 Hard Bop 以對抗代表白人的West side Jazz 的意圖,我們可以看到劇中的Duke 如何在白人社會謀生,而後逐漸「褪色」,價值觀與行為的腐化、失真,最終,男女之間的痛苦虛偽浮現,而音樂才是真正意義所歸。其實,以他的中產階級背景,父親是華盛頓名人的僕役長,Duke 的「奮鬥」毋寧是比像出自草根的Armstrong 輕鬆得多,且對未來的選擇出自其強烈的自覺性,亦即,以他的Creole身份(早期作品他挺愛強調此點--Creole’s love, Creole Rhapsody),作為音樂家是糊口的最佳捷徑。 

1927 他能夠進入「棉花俱樂部」表演,是Creole身份之故,純黑的Armstrong就一輩子都進不去。他在那裡演出長達四年,「棉花俱樂部」時期的Jungle Music,贏得「叢林樂團」的稱號,但咸認只是針對白人胃口設計的作品,即便如此,Duke,或說好的Jazz 樂團,通常此時「不是為了旁邊跳舞的人演奏,而是對著團員彼此演奏」(見『非凡小人物』),雖然樂曲大都經過編排,但Duke給樂手或多或少的空間去發揮即興,不論樂團陣容以後如何變動,他的這種特色依然不變。 
上述Duke以及Louis Armstrong,正是使得Jazz由流行的通俗音樂真正提升至藝術的層次的兩大功臣。後者以他奇妙無懈可極的Solo與Vocal 把 Big Band 帶入新境界,而前者則是用近似「編劇兼導演」的角色經營出他五十年的作曲王國。高中都沒念完的他,據說( 見『非凡小人物』Uncommon People, by Eric J. Hobsbawn)志在「混」音樂,連散頁樂譜Music Sheet (請參考Jazz You篇) 都看不懂,遑論更精細的音樂總譜Scores,然而,正如他的那句名言:「我只是一個樂手,而樂團就是我的樂器。」,他把譜「分別」寫給各個樂手,並要他們各自「自我發掘」,想法演奏好他自己的部分,最後Duke再加以結構組織。通常,大樂隊在自由即興的表現上比較受限制,必須兼顧到樂隊的協調與樂曲的進行。Duke利用樂手間的競爭使他們全力以赴,而他天賦的敏捷與敏銳,將不同聲音與音色混合,不但使樂團的聲音成為Duke自己的( 他還是會標上出力樂手的名字),更打破舊規,逐漸熱衷於將和聲推至不和諧的邊緣,帶來接近印象樂派風格的情緒(“Duke Ellington”, by James Lincoln Collier ),遊走於暴烈與柔和、粗獷與精細之間,這也許就是為什麼Duke Ellington樂團的銅管,比起一樣都屬 Big Band 的Count Basie、Benny Goodman,偏就更為火辣夠味( 有人形容,好像芝加哥交響樂團以"銅管"著稱一般),使他的Big Band在爵樂歷史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許多在他的樂隊中被他「訓練」過的獨奏家,後來都會漸漸成名。基本上,他成為作曲家實在是個「美麗的狡滑」。   

Duke's fame derived from four major elements: 1) his remarkable ability as a musician and composer; 2) his ability to politically sooth the egos of uppity but immensely-talented musicians who would not have thrived or stayed under anyone but Duke; 3) his sheer drive to succeed and not "give up;" and 4) (the factor to which he most attributed his success) his amazing good fortune to be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in front of the right people," with the right people at his side to give him the opportunities to succeed.  

Duke 的時代

早期爵士樂團多以五或七人組成,大樂團Big Band大約是起於20年代中後期,以艾靈頓公爵( Duke Ellington) 、貝西伯爵(Count Basie)、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等人為主的爵士風格,除了興盛於30年代中期的「搖擺樂時期」(Swing Era),40年代中期的咆哮樂(Bebop)、50年代的酷派爵士樂(Cool Jazz)及改良咆哮樂(Hard Bop & Post Bop)、60年代的自由爵士(Free Jazz)、70年代的爵士/ 搖滾融合樂(Fusion Jazz),都找得到它的蹤跡。大樂團的編制亦由原先的五至七人擴至二,三十人之多。編制一般在 10人以上,包括3支以上的小喇叭、2支以上的伸縮喇叭、4支以上的薩克斯風及貝斯、吉他、鼓和鋼琴等伴奏樂器。搖盪年代(Swing Era)樂曲的格式沿自New Orlean ,但編曲上則重用木管及銅樂器間的呼應效果,樂手們即興空間較短。後來又出現所「大樂隊時期」(Big Band Era)一詞,但後期有些大樂隊也玩奏一些Bebop,因此應該採用比較嚴謹的分法,以Swing 來解說樂風(編曲),Big Band 一詞用以說明樂團編制。 

1934年,娛樂禁令解除,美國人開始追逐歡樂,爵士與狂熱的聽眾開始找到彼此,為搖擺樂(Swing Jazz)提供了舞台,1935-1946年間達到巔峰。在Swing Jazz的年代,年輕樂手在大樂團找到機會。Swing Jazz 則錄音出現於30年代和40年代,與早期( 20-30年代)小型樂隊的不同是,他們較少從事集體的即興表演,編曲上音樂的焦點放在個人獨奏上,但又重視全體音樂的行進。 Swing Jazz因適合於跳舞,每小節有四拍,因此又被稱為「四拍子爵士樂」,而Swing 這種節奏則成了當今爵士樂的招牌。其中早期最能代表這個樂風的是「搖擺樂之王」King of  Swing 班尼固德曼的六重奏(Benny Goodman Sextet--十八歲的Billy Holiday就是他挖掘出來的),他的Swing 大多平順宜人,但Benny 對 Swing 的執著最終使他自外於Bebop時代。 

20年代中後期,爵士大樂隊在美國各主要都市夜總會、舞廳大受歡迎,年輕人與中產階級樂迷都蜂湧而至,因此對「適合跳舞的音樂」變得需要更高。Benny Goodman的樂團演奏Fletcher Henderson明亮活潑的編曲,他的成功開始了Swing的熱潮。搖擺樂後來隨著Duke Ellington大樂團,演變成為歌舞表演的伴奏樂隊和演奏會音樂,艾靈頓公爵每年在卡內基音樂廳的演出也是如此。1931年在倫敦,Ray Noble樂團受了Duke Ellington樂團影響,打破三把sax的慣例,改用兩支alto、一支tenor、以及一支baritone sax。Ellington和他的樂團從1928年開始一直到他過世,都走在爵士樂的最前端。Baritone sax是他樂團編制的一大關鍵,而Harry Carney (1910-74)正是他長期的baritone sax合作伙伴。Ellington的樂隊沒有tenor sax,直到1940年Ben Webster加入才開始有。Swing的節奏比較平順,但樂團編制卻比較大,有5到7支銅管以及四把sax-兩支alto兩支tenor。到了1940年,五支sax的編制(加上一支barintone)又開啟了另一種和聲與音響的可能性。那是Swing時代的最高峰,大約有200個樂團在舞廳或俱樂部中演出。 

總之,搖擺樂是爵士樂發展史上的重要樂派,它代表了爵士樂光輝的全盛時期,也是爵士樂最商業化,最流行的時代。至於「搖擺」Swing這個節奏用語,要產生音樂的搖擺效果,就必須大量地使用節拍的切分音效果。所謂切分音就是在一般節拍之前或之後才去打拍子( off-beat accenting ),樂團成員在演奏時,藉著這種切分音的效果來製造搖擺的感覺( Swing Feeling)。當然,切分音也能產生種鬆散懶散但是卻又富有情感的印象。在搖擺樂全盛期,許多爵士聽眾或是舞廳常客相當瘋狂Swing這種切分音造成的輕鬆活潑。 

爵士風潮正值蓬勃,樂手間高度競爭、相互切磋,後浪汰新浪的速度極快,此時新一輩學院訓練的樂手投入,更為爵士注入新生命。音樂變得嚴謹,如同古典音樂一般,注意編(作)曲的結構、樂團的音響及風格,而由於Big Band編制的,樂團的編曲者更是樂團靈魂所在,各樂團相互較勁挖角,起起落落,通常不出五年就會銷聲匿跡,除了賣相佳的白人樂團Tommy Dorsey、Glenn Miller等之外,真正能夠歷久不衰的,就屬Duke Ellington及前面說到的Count Basie,兩個樂團風格截然不同,一個多變而嚴謹,另一隨興而自由,共同為未來爵士奠定良好的基礎。 
1945前後,從演奏搖擺樂的小型樂隊發展出來的咆勃樂Bebop興起,它的Bass比搖擺樂變化多,旋律性也較強。Count Basie 樂團的貝斯手 Walter Page 和 Duke Ellington 樂團的 Jimmy Blanton 仍然求新求變,以一種像「走路」(walk bass) 的方式演奏低音線,產生相對於旋律線的效果,不再只是生硬提供「和聲根基」。Blanton 更把Bass當管樂器來即興演奏,擺脫Bass苦抓緊著根音的傳統,他還首創以較圓滑(legato) 方式來彈奏Bass,此君展現的音色以及即興演奏都成為後來 Bebop貝斯手效法的典範。而我們的Duke Ellington、Count Basie等,亦不再滿足於制式的鋼琴跨步彈法,開始彈奏節奏不固定的和弦,並像鼓一樣強調某些拍點來為樂團「伴奏」(comp),爾後 Bebop鋼琴手沿用了此方式,至今我們常會在爵士鋼琴中發現其存在。

1961Ellington和Basie 兩樂團,公爵與伯爵於紐約同臺精彩「對決」, Count Basie 聲稱 "The Duke" was at the top of Jazz royalty hierarchy, with "The Count" being one of his subjects.",此舉明為盛事,私下,恐也是被日漸萎縮的Jazz市場所迫。爵士樂至Swing Era時代後,正式走向小眾市場、逐漸轉入歐洲發展生存,它的進化卻指向本土票房的退化,誠然可嘆,不過回頭看看古典音樂,這個純屬Black and Blues 的黑人古典音樂,能夠創造這樣輝煌的Swing風潮,可能已屬奇蹟。
Duke 創作分期 
1917-27:早期   / 1927-31:棉花俱樂部期;32-28 :成功期   / 1939-45:鋼琴手Billy Strayhorn成為合夥給予許多編曲與旋律建議。 / 1945-54:Swing Era 消逝,Duke影響力下滑。   / 1954-63:Big Band Revival ( 1956 Newport Jazz Festival 將他的地位提昇至國際級,也是叫座又叫好之best-selling。 /  1963-74:致力Jazz Suites 作曲,成為偉大作曲家。

Duke名垂樂史 

許多人喜歡形容Duke是一位音樂印象派畫家,而他的管弦樂團是有如畫盤,不過他很可能像Debussy一樣不喜歡「印象派」這種封號,說實在的,他畢生只與兩種顏色有明顯關係--「黑」皮膚與「藍」調,也就是我們今天的題目”Black and Blues”,不過聽說小時的確想當畫家。 音樂家未必希望被定位,這彷彿限制或貶抑了他其他部份的努力。雖然Creole 身份讓Duke少些吃力,然而並未讓他容易功成名就。人們--當時或現在的,慣於將他在棉花俱樂部那些Swing Jazz 當作理所當然,很少人注意到他改變了傳統Jazz音樂家寫曲時以「寫歌」為目標的想法,將Band 在Jazz 與Blues基礎上交響樂化的特色,而這也事實上不足以讓他比別的樂團區隔出來。他1933 年訪英時受到如古典作曲家般的英雄待遇,他在Swing Era 掘起前先在歐洲大受超過美國的重視,並使樂評家開始重視Jazz,但他否認自己創作根源於古典。 

真正讓 Duke 名垂樂史的,是他在Swing Jazz 1945 沒落後,繼續改變、創新理念,不被後來的Bebop、Cool Jazz打敗,反而新壹代樂手仍能從他那裡學到新觀念,而在1950-70,搖滾興起,他攪盡腦汁要讓 Jazz 樂團生存下去的努力,也使Jazz音樂上因而產生更多可能,他並未像Miles Davis 走上與搖滾、電子音樂結合的路 ( 與敵人共舞),或用Jazz演奏古典、以古典觀念創作Jazz( 難兄難弟),而是在四面楚歌之時,仍堅持在傳統根基上作改變。至少,當我們提到Duke時,永遠會將他與「傳統爵士」劃上等號,但是卻又清楚地感覺到,近五十來Duke 編曲上逐漸地發展、創新。他將自己當作藝術家,而他的作曲家身份反而顯得模糊,因為在他的「類集體創作」底層上,永遠沒有確定版本(Definitive version) 的 Jazz ,面目變得更加豐富。1966" The Far East Suite "將爵士結合遠東音樂,如印度樂 、中國 和日本音樂等,看來風馬牛不相及,卻完美地溶入爵士 ,不著痕跡又搖擺感十足。
所以Duke 不僅不希望被定位在印象派Jazz,也不願定位在Swing,他既否認自己根源古典,甚至還反對自己的音樂貼上Jazz的標籤。

1959 年Duke 在英國女王御前演出,他於Swing Era 消退後依舊受到尊重,而許多Jazz 音樂家此也漸漸外移至歐洲,至於為何歐洲人為何此後比美國更重視Jazz,則需要另外一篇”論文”才能說清。他在乎樂團的演出,而他畢生,把自己唱片的版稅用來彌補樂團收入的不足。他後來自己也說:「我的音樂來自我的族群,我們黑人長期以來受苦難折磨,許多深沉的情感無法以言語表達,只能靠音樂--我的音樂,就是我同胞的聲音。」對照於1943 他在卡內基的演出曲”Black, Brown, and Beige”,可以知道他付諸音樂之內的民族情感。所以,當我們欣賞Sophisticated Ladies 時,可以看出導演淡化其「純黑」色彩的意圖,所以主角陣容尚包括數位傑出的白人女演員,讓藝術回歸藝術,民族情感回歸民族情感。
目中無人、習慣傲視群雄的Miles Davis,說了這麼一段話,足堪為Duke 之墓誌銘:「應該找一天把所有Jazz 樂手集合起來排隊,每個人向Duke Ellington 說聲謝謝!」在變成斷垣殘壁的二十世紀後半爵士史裡,只有Duke是不朽的碑塔,『非凡小人物』作者 Eric J. Hobsbawn (霍布斯邦,另著The Jazz Sence等,曾任倫敦大學社會史教授) ,稱Duke 是「二十世紀美國音樂史最重要的人物」,這樣的封號,雖然具有"社會性"與"音樂性"的雙重意義,不但句尾沒有接上「之一」,而且把古典通吃,倒也仍然顯得實至名歸。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4proust&aid=5528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