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2【阿爾貝蒂娜的音樂盒子】
2011/08/11 19:38:43瀏覽299|回應0|推薦0

演講

2002, 3/30 羅基敏教授《由歌劇到樂劇 —談華格納的「總體藝術」理念》 ---華格納的作品結合個人的音樂、文學、劇場思考,將其「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付諸實驗,展現他的「樂劇」理念:歌劇亦是戲劇,然而,音樂係其中推動一切的主要媒體。豐富了當代歌劇的戲劇性,更對後世的表演藝術種類有長足的影響。(羅基敏為海德堡大學音樂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及音樂研究所教授,亦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2002, 1/19,2pm,《絕代相思長生殿--文學與歷史的對話》上海崑劇團長蔡正仁示範"小宴"以及"哭像"兩個折子,中研院院士許倬雲與白先勇談清初傳奇劇本崑劇《長生殿》: "這裡有三對愛情故事,一個是歷史上的"明皇與貴妃",有褒有貶,一個是"三郎與玉環",起初玉環對三郎有多少愛很難說,等到〈長恨歌〉的馬嵬坡,玉環懊悔之中情更深,她死後唐明皇追悔懷念兩兩交織,方成其「此恨綿綿無絕期」。最後一對是"明皇和太真",在〈長恨歌〉裡,太真是明皇上天下地也找不回來的人,象徵了拚命追尋失去的愛情和盛世。洪昇出生於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明朝遺老故事,對朝代的興衰特別敏感。他寫《長生殿》,事實上也聯繫到自己的處境感受,才能寫出真摯動人的戲。"

2002,12/19-22 新歌劇《八月雪》 -- 首部高行健舞台劇改編成歌劇作品。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認為,本製作代表一個充滿實驗性、結合集體創作的全新劇種誕生。高行健本人身兼編劇和導演,在自己房內設一棋盤,將劇中各式人物於其上移來移去。本劇以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與唐代禪林公案故事作為素材,籌備長達兩年,是高行健對追求現代中國戲劇使命與熱情的呈現,以三幕、九場,寫出禪宗「一華開五葉」兩百五十年的興衰史。第一幕分為「雨夜聽經」、「冬山法傳」、「法難逃亡」。第二幕分為「風幡之爭」、「受戒」、「開壇」。第三幕分為「拒皇恩」、「圓寂」、「大鬧參堂」。高行健製作上並不死守傳統京劇唱腔表演,而是運用西洋歌劇架構、京劇口白、意象,企圖將各表演藝術領域結合,呈現他所謂的「全能戲劇」。在海內外藝術界相助之下,加上國光劇團與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五十名京劇、雜技演員密集現代舞和西洋聲樂的訓練,這次演出值得國人期待。

國家戲劇院演出

2002,5/10-12 小歌劇Tango Opera《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麗亞》-- 阿根廷國寶級古典及爵士音樂家皮亞佐拉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齣音樂劇。如此不凡的作品,被差強人意的歌聲、跳得水準差得太多的 Tango 模糊掉焦點。樂隊尚稱職,然而麥克風實在破壞戲劇廳該有的音質,教人扼腕 。 佳曲不怕出身低 (楊忠衡評皮亞佐拉) 

2002,4/23-24立陶宛國家歌劇院演出韋伯歌劇《魔彈射手》

2002, 4/9-11立陶宛國家歌劇院演出威爾第歌劇《茶花女》 

2002,2/23至2/24波蘭國家歌劇院威爾第歌劇《阿依達》 

2002,2/19至2/21波蘭國家歌劇院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 
此次卡司可說整齊(以東歐水準而言),聽了2/20 那場,表現最突出的當數Elzbieta K. Janczak 飾演的Azucena,唱作俱佳,不愧是波蘭一流的女中音。Hurets Oleksander飾Manrico,可能是加唱太多場,第三幕的High C 居然不見了,但得過烏克蘭音樂桂冠的他,音質酷似Pavarotti,身材小了一號,表現倒還平穩。Janusz Zawadzki 的Luna伯爵愈唱愈出色,表現倒是出乎預期。唱Ferrando隊長的Radoslaw Zukowski原本得過波蘭、莫斯科、巴塞隆納歌唱大獎,難怪一聽就覺得與眾不同。當然,優雅的女指揮Ewa Michnik功不可沒,她把樂團帶得剛柔並濟,她的Aida、Nabucco都得過獎。通俗劇目都賣座不佳,臺灣歌劇真是前途茫茫。

2002,2/16、2/17波蘭國家歌劇院威爾第歌劇《納布果》

國家音樂廳演出
2002, 10/25 溫頓‧馬沙利斯和紐約林肯中心爵士樂團    這位爵士樂迷熟悉的樂手,80年代帶動一波新古典爵士樂風,雖然風格偏向傳統,但是在美國卻因直言不諱而有些爭議性。馬沙利斯生於1961年,成長於紐奧良,父親艾利斯是德高望重的作曲家與鋼琴手,他從小接受嚴格的古典音樂訓練,畢業於茱麗亞音樂學院,使他在音樂生涯上能多重發展,既是爵士樂小號手、作曲家,又是古典音樂家。1980他被哥倫比亞唱片網羅,截至目前,己在新力音樂發行超過30張爵士及古典專輯,過去15年中,每年演奏會超 過120場。前柏林愛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阿巴多一直想與他合作,並如願於2001/03/05、2001/03/06、2001/03/07在柏林愛樂廳指揮柏林愛樂與林肯中心爵士管弦樂團演奏蓋希文、馬沙利斯、艾靈頓公爵的爵士樂曲。  

2002, 10/4 英國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荀伯格 1874~1951 / 昇華之夜 Verklaerte Nacht (Transfigured Night), Op.4 (Revised 1943):25歲作品,靈感源自Richard Dehmel同名詩,描述一對男女在月光輕灑的夜晚漫步,女方向男方告白說被不愛的人強暴懷孕,男方則承諾將持續照顧愛她並視此胎如己出。這首詩分為五段,第一、三、五段描述月下情景,第二、四段則各為女子與男子所說的話。荀白克忠實地將詩中情緒藉由音樂表達,樂曲同樣分為五段,但一氣呵成,樂章並無間斷。第二、四段在全曲裏最重要,女子的聲音由小提琴奏出,高亢激情,而男子的聲音則由大提琴低音奏出,由調性的轉變,可看出大提琴相對使樂曲接近平和,兩種樂聲形成拉鋸的力量。至於其餘寫景的三段音樂使用相同動機,但在情緒轉變間展示迥異的氛圍。由壹開始的不安、隱諱,到中間變得沉重,最後達到充滿希冀靜甯、晨曦一般的愉悅,結尾的感覺,像極了諸神的黃昏。此曲最初為弦樂六重奏,但因其分和弦運用大膽,而未能見容於當時維也納音樂界,後來是以弦樂團演奏的版本發行,此外,另有Edward Steuermann改編成鋼琴三重奏版。

艾爾加/ 安樂鄉序曲 Cockaigne Overture:
西貝流士 1865-1957 / 第二號交響曲 :36-7歲作品,整體而言和聲豐厚,當時常被敵對者批評後期浪漫色彩過重,甚至說它過度華麗。而今日平心而論,首先在曲式的安排上便結構安排上注重古典對稱性,又極富創意。全曲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稍快板、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恣板的行板、A-B-A-B曲式,第三樂章最急板、A-B-A-B曲式,第四樂章中庸的快板、奏鳴曲式。傳統的奏鳴曲式放置前後兩個樂章,而第二、三個內樂章則採用獨特的A-B-A-B曲式,且一快一慢相互呼應。A-B-A-B曲式並沒有發展部,只是將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對照性樂句並列串聯,而音樂變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風格。西貝流士在第二號交響曲裡所用的配器手法、樂句擴大與延續的方法以及休止符的使用,初聽易覺遲滯,從頭到尾低音扮演著吃重的角色,大提琴、低音管、法國號、土巴不僅和聲對位,也會擔任主旋律,而在小提琴向上拉升至高峰時,這些音色較沉暗的樂器也同時放大比重,中和了音樂上的彩度。此外,西貝流士運用波形模式,使樂段裡呈現波谷至波峰再到波谷的三個階段,在第一個波谷時聲部較少,往往只有一兩個,旋律進行中其它聲部逐一進入,和聲不斷地加厚達到音樂的高潮--也就是波峰,弦樂與管樂加上定音鼓,強烈喊話,波峰後,聲部又一一抽離,語音趨緩,再度歸回波谷。西貝流士語法上厚重,旋律線長而繁複,時有帶延長記號的休止符,所以聽來就是會難感痛快,然而反覆熟悉後,其中的樂段和情緒的發展與轉折,高低音特殊的搭配,偶爾出現的美妙不和諧音與休止符,卻會成為腦裡迴旋不已的禪響。
( 安可曲:西貝流士 悲傷圓舞曲 / 芬蘭頌)

2002, 10/3 英國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西貝流士/ 芬蘭頌;小提琴協奏曲;華格納/ 漂泊荷蘭人序曲;史特拉文斯基/ 火鳥組曲 
 
2002, 10/2 卡娜娃獨唱會  卡娜娃真不愧為當今歌劇紅伶的翹楚,也不枉我視她為我眼中的"Casta Diva"。誠然,Kiri Te Kanawa不能憾動Maria Callas的地位,高音沒有Sutherland的纖細,花腔也不像Gruberova的甜美。但是她那特有的中音域磁性,浪漫的legato,與華麗醉人的唱腔,在本次獨唱會中綻放出懾人的風采。上半場首段Vivaldi的三首,似乎非其所長,加上鋼琴伴奏又未能好好配合(事實上伴奏是整場的最大敗筆),顯得有些凌亂。但是接下來的四首Mozart,就流露出她非凡的功力。尤其是"Rident la calma",中間她特地在幾個三聯句不換氣地唱到底,著實令人激賞。其後的"Abendempfindung"唱得是可圈可點,"An Chole"中的"maiden,maiden, maiden"三句的運氣,更是好得令人屏息。Duparc的三首中,以"Phidyle"最為動人,那迷人的中音域磁性,在這兒展現無遺。Strauss的曲目,Kanawa向來是最佳的詮釋者。優美的legato,圓潤中又充滿奔放熱力的高音,真教人讚不絕口。聽了她唱的Zueignung,才體會到為何Strauss要以它獻給愛慕的Dora (之前聽Norman唱此首時,老覺得像是在唱國歌一樣)。Guastavina的"Flores Argentinas"組曲,雖然難度不高,但是Kiri唱來卻有點石成金的效果。Puccini的兩首,加上安可的"Oh mio babbino caro",除了"Se come voi"之外,倒沒有以前來得好。不管怎麼說,這場演唱會是讓我們飽足了耳福(不像她上次來台,不但只唱了區區五首,又被那個二流的布達佩斯樂團占掉大半場),繞樑三日的bel canto,至今猶如尚在耳中。Viva Kiri!
 
2002, 9/2 帕爾曼獨奏 -- 貝多芬第八號奏鳴曲(30-3)/  法朗克/ 拉威爾小提琴奏鳴曲   楊忠衡先生評論   帕爾曼老了嗎?從這場獨奏會中,我只聽出更純熟的詮釋,少了些許那些強勁的激情,多了些溫暖的睿智。這一場無處不好,伴奏好、貝多芬好、法朗克好,拉威爾更是好,而他阿沙利的安可也好!原先預定的曲目中,貝多芬的Sonata是要安排作品23的第四號,雖然不常被演奏,但是有極特別的"詼諧曲-賦格"式行板第二樂章,也令我們感到原先曲目安排上的高度乘誠意。懷著期盼的心情去了,卻聽到較短而炫技的第八號,覺得他似乎是要用出場的第一受首討好觀眾,不禁有些悵然。緊接著貝多芬後那首膾炙人口的法朗克,第一樂章的詮釋,在老帕特有強勁的琴音中,卻仍帶著濃厚的貝多芬味,少了些法朗克該有的陰柔。如果真要挑剔,以愚見而言,倒是個較明顯的遺憾。但是,第二樂章開始,法朗克的味道便從他的指尖娓娓流露而出。第四樂章的細膩,更是令人讚嘆老帕變化萬千的功力!法朗克、德布西和拉威爾三位一脈相傳的法國音樂巨擘,雖然在浪漫樂派後期為聖桑以降的法國樂派締造了的燦爛的盛世,卻不約而同地都只各寫了一首小提琴奏鳴曲。即使是為了曲目的多樣化,未能將三首在同一場演奏,但是在法朗克之後排入了拉威爾,也可推敲出其深遠的用意吧!拉威爾的這首,老帕拉的真是出神入化,令偶心中不住地叫好。那幾段高難度的跳弓,他老可是硬靠著強有力的右腕,讓琴弓懸空而輕巧地彈弄著琴弦,奏完那些窒人鼻息的樂句。拉威爾的奏鳴曲,為這場偉大的演奏會,劃下了完美的句點。(雖然隨後老帕又很慷慨地安可了好幾首,畢竟都是些小品,而且奏完拉威爾後,他也該有些累了吧!安可中的"Shindler's List",就拉得沒像以前那樣帶著強烈的感染力。)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鋼琴伴奏真是可圈可點,踏板的使用相當節制,因而充分發揮了襯托小提琴主奏的效果,真是難得! Molto Bravo, Maestro!
 
2002, 5/3,女武神-簡文彬首現華格納 《女武神》Die Walkure第三幕(音樂會形式) 

2002,3/20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音樂總監暨指揮/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小提琴/貝伊芭.史翠妲(Baiba Skride)

演出內容: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七號交響曲好久沒有坐在滿座的音樂廳中了! 上半場時樂團為了配合獨奏者,並不特別出色。年輕的大獎得主,技巧是不錯,琴音也算流暢,但高音仍嫌單薄。下半場的第七號,層次分明,深深令人體會到,總譜為什麼不該是由上往下看、而應是水平並列地看待所有的樂器。不過,還是安可的"艾格蒙"做得最好、又夠意思!蘇顯達指出,布商管弦樂團詮釋的貝多芬冷靜、內斂,卻充滿魅力;年紀輕輕的史翠妲也展現出大將之風,表現令人讚賞。張己任也稱許布隆斯泰特的指揮動作精簡,每一個動作都不浪費,而他詮釋的貝多芬,在抒情中帶進戲劇張力,引人入勝。楊忠衡評布隆斯泰特的要求是室內樂式的,要求極高的合奏素質,樂團音色工整得令人肅然起敬,音色精美處理得近乎潔癖。他主動切入刻畫樂句起承轉合,強調作品所構築的曲式景觀。為了達到強調「句讀」效果,布隆斯泰特稍微強調了休止和長音。這樣的處理在美學上具有一定風險,因為犧牲掉刺激感官的流暢感。所幸他所填充的細節處理是如此豐富,讓這些休止反而成了很好的呼吸空間。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4proust&aid=5528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