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5 23:25:44瀏覽2394|回應21|推薦17 | |
引用文章蘇花改不建 花縣議會不開會 引用文章賀陳旦:建了蘇花改就不再有悲劇嗎 蘇花公路改建方案,在梅姬襲台造成嚴重的災情後,馬政府及產官學界與民等贊成派,多了許多成事的『籌碼』,等於撈到了某種型態及某種程度的『政治資本』。個人的工程常識屬於另一個領域,甚至個人的那一點點常識也屬於皮毛的程度。但站在一個曾經從事綠化工程的淺薄基礎,個人還是覺得蘇花公路的未來,值得所有人慎思。 花蓮縣議會在這個關節上,做出蘇花公路不改建,議會意圖採取無限期休會的方式向中央施壓。這種態度就個人的觀點來看,花蓮縣議會根本是胡鬧!災害才剛剛在當地發發生,不論其災情嚴重與否,縣議會應當在這個階段裡,傾力協助縣政府進行各種救災復原的工作,豈有休會之理? 從台灣地方政治的醜陋履歷的角度來看,縣議會在此時的做作表態,不過是地方上的朝野政治人物,聯手藉機要脅中央執政者的手段。同時,藉此向選民們邀功表態,意圖在地方政治生態裡謀私罷了。 固然,地方有地方的立場與觀點,當地(含宜蘭、花蓮、台東三縣)居民有權要求執政者(不論任何黨派),給予他們對外旅行及經濟發展上,一條安全又便捷的道路。我們能理解,許多當地人(贊成蘇花公路改建的不見得是全部人)只求能在行的安全與便利上獲得解決,並不一定會在意所謂的生態與環保的問題。所謂的生態永續發展是什麼?也許對他(她)們來說態遙遠也太空洞! 而生態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的疑問:『盡快興建蘇花改,就能給花東地區民眾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嗎?』有其道理。所謂欲速則不達,執政團隊眼前的架勢,予人一種急就章的感受!行政院長吳敦義以降,到交通部長毛治國,公路總局等各階官員提出的的蘇花公路改善方案。雖說在過去就已經研擬計劃,也在社會各界裡吵鬧爭辯了不少時間。但個人還是要質疑一點,蘇花公路改善方案,在這次災情之後,是否有必要先進行更嚴謹的探討與研擬? 僅就這樣重大的工程前置作業中的地質鑽探調查部份,是否應該在救災過後以更嚴謹的標準再確認一次?而非為了推動兌現一項政治選舉支票,或是滿足地方民意的訴求,甚或是為了淺碟式的經濟發展計劃,而衝動的去強勢推行! 從蘇澳港開始,一直到花蓮和平,這段路的地質狀態,即便沒有足夠的專業素養,也能從沿途的坡度、岩層結構、植被等等各項條件看得出來,這真的不是一條適合人走的道路!甚至,可以說根本就不適合用來承擔高運量的交通路線!而僅就當地的地表來估量,隱藏在下方的地質帶是怎樣的一個結構?極有可能如同北宜快速道路所遭遇的一樣,地下的地質結構很可能是碎裂錯亂的!地下蘊含的水源的豐沛程度應該也不相上下,未來的工程施工過程中,以及完工後的養護,及通車後的行車風險,會不會又是另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記得在李登輝主政時代,曾經提出過藍色公路的政見。那也許是台灣政客或政治團體,為討好選民取得執政權,而草率提出不切實際的政見濫觴吧!?撇開專業及現實的天候、經濟運量等等問題因素,僅就台灣特有的住民心態而言,藍色海洋公路的構想,是不可能在台灣實現的! 面對東海岸特有的地質及生態條件,我們雖不能蔑視宜蘭花東地區住民行的權力。但也必須認真思考,除開這條公路之外,就真的沒有辦法以其他交通方式來分擔或疏運嗎? 若從現今積極推展的觀光產業來看,產官學界是否可以聯手換個思維,重新規劃包裝前往當地的動線及交通方案? 而當地的農漁產業的貨物集散運銷,雖說若改以海運或空運的方案,有大幅提高運銷成本的問題。則是否可以適度改變,有保鮮時效的農業產品,由鐵路運輸適度的分擔運量,漁業產品則在漁撈作業流程末端,按地理條件進行改善,台東的漁撈末端運銷基地,供銷到區域外的卸貨港,移到屏東東港等地,花蓮地區的改到宜蘭蘇澳等地。 其他,蘇花公路負荷最重的沙石運輸,則改以散裝輪海運供給到市場。以現今台灣從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大陸,甚至老挝(寮國,寮南Chambasak、寮中萬象及周邊)、印尼等地,總共每年進口砂石數百萬噸的現狀,加上本島地區砂石開採的條件(法令、生態、可採量等),花東地區在這部份產業的供給,其實已是鉅幅下降了,海上運輸絕對能滿足疏緩蘇花公路的負擔! 而既有的蘇花公路,即便最終採行執政當局所推行的改善方案,也應適度的對行車進行有別以往的管理。不僅可以採取日總運量管制,甚至也可以考慮採取時運量管制。按不同的時段、車輛類別、疏運貨物類別,甚至旅客疏運都應該受到管理! 當我們在發展觀光產業時,既然可以驕傲的聲稱,當地的地質條件是特殊的,甚至某些地區還是舉世僅有的!那麼換個角度來省思,既然是那樣的特殊,我們是否應該以更嚴謹的標準來保護它呢?而既然是特殊的,在某種現實程度上來說,當地的地質狀態是不正常的!那我們是否更應該以極為小心,又應當體認開發使用它的代價(營繕、管理、便利性、風險性)是高昂的!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