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03 18:43:18瀏覽1954|回應5|推薦23 | |
引用文章誰讓「東南亞」消失了? 基本上,我也許能理解閣主的部份意思及立場。事實上,就個人來說,在1984年的一場由行政院主辦的座談會上,個人就曾經在現場發言提出類似的建議。只是,當年個人在這些蛋頭官員的眼中,只不過是個弱冠的乳臭未乾傢伙。一干人等高坐台上一臉輕蔑,當時的蛋頭教長(這位蛋頭教長還教育出了兩個蛋頭民意代表),還出言嘲諷我是否已經讀完了本國史? 事實上,一般的國人在這方面的知識之弱,其程度是慘不堪言的。就個人的經驗,不僅僅是年輕的學子們不足,連許多從事教職的社會人士,在這方面的知識更令人擔憂與錯愕! 是什麼樣的情況與心態,讓現狀變得如此的狹隘又令人憂慮?是台灣人的優越感嗎?還是多少年累積的業果? 但我只認同閣主的部份想法,東南亞史該受重視,不應該僅僅因為那是許多現在,或將來更多『新台灣之子』的母親來自這個地區,而應該以更高更大的格局來看待這個問題!甚至個人很排斥用『新台灣之子』這樣的稱呼或觀點,來描述或對待這些本該就是台灣人的下一代! 難道台灣人的定義,就該像那些自私自利,又齷齪的政客一般,以極為狹隘的血統論來界定嗎?那再過十年二十年後,台灣還會存有多少純正血統的台灣人?而所謂的血統論,又該定義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像一位曾經大言不慚的所謂學者所言的:是雅美族原住民與荷蘭人混血的後裔才算嗎?那其他原住民呢?難道其他原住民也都與荷蘭人通婚並混血了?很荒謬又極度政治性的定義! 我不同意在該篇部落文裡,第一位回應的讀者所言,那是兩碼子事情! 東南亞史該被重視,絕對不像那位讀者的荒謬說法。一個國家的歷史教育裡,除了教育下一代本國史之外,其他的世界史是針對培養學子們有世界觀為基礎。而本國周邊地區的歷史,應是最不應被忽視或省略的一個區塊(不應僅僅是一個篇章來應付罷了)!尤其,當這個地區與本國間的關係,可以上溯到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時,更應當在教育的過程裡被高度重視。 尤以今日的社會發展,已經不是過去狹隘的單一國家單一社會的型態,而是更寬廣無疆界的世界村。 歷史教育也不僅僅只偏狹的去問:來自東南亞國家的人重視她們母國的歷史文化嗎? 換個角度,我們反恭自省一下。我們的社會,包括問這問題及撰寫這篇文章的筆者,我們自家是否又重視了自己的歷史?或是偏狹的選擇性的去認定我們的歷史?再者,持這種觀點的人,又根據什麼樣的基礎去認定或質疑,這些國家是否重視他們的歷史? 從這些荒謬的論述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了一個梗概:缺乏正確的歷史知識,就會缺乏正確又開擴的世界觀,缺乏正確開擴的世界觀,就會出現這種偏狹認知! 台灣過去幾十年來的偏狹歷史教育觀念,已經在過去及現在的許多社會現象裡呈現。許多人把歷史教育當作可有可無的一門課,連帶一些從事此一課程的教育工作者,竟也都自謔該課程是營養學分!這樣的教育觀念下,出現了我們以鄙視態度,對待來自這些國家的女性,即便她們都已經與本國籍人士通婚,並取得了本國國籍。 類似的或更嚴重的現象,發生在我們的工商社會裡。不論是近來沸沸揚揚的國六工程裡的外籍勞工,或過去與現今社會裡其他合法的,或各有其背景因素的其他所謂逃跑外籍勞工身上。甚至,更離譜的還發生在我們的工商企業到這些東南亞地區投資發展事業的過程裡,其效應並還持續存在! 這種現象最初荼毒的是我們的觀光業,許多民眾因為嚴重的欠缺適當的歷史知識,在前往這些國家觀光旅遊或商務活動時,有意或無意的做出了許許多多令人汗顏的行為舉措。而這些不恰當的個人或集體的言行,所產生的許多負面效應,持續到今天且短期內不會改變。 歷史這門課,絕對不是那些無德教育工作者所謂的營養學分課程。所謂『以史為鑒』,歷史可以提供給我們的,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古老故事。然如何從歷史這門課裡獲益,端看每個求知者的心胸是否全然開放罷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