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與塔塔加相約
2005/12/28 02:28:18瀏覽1382|回應3|推薦18

前進塔塔加

   
民國921116早晨十點多一行四人從水里來到塔塔加,睽違十年後,我再度踏上這條通往玉山的爬山路道,有一種奇怪的心情在作祟。蜿蜒的小路變成平坦的柏油路,鄉間的小村落在歲月的時間的洗滌下,顯得愈發的城市味。「有便利商店駐足的地方,那裡以沒有可報導的…」就這麼突兀的,課堂老師淡淡的一句話在腦海裡浮現……
   
車子行經水里鄉(古時有人稱為水裡坑),我們在入山處的中心休憩,也跟當時的替代役男詢問爬山的路線,由於時間上的限制,決定從塔塔加遊客中心出發。
天空不是記憶中的湛藍,雲朵也不是雪白,灰濛的色彩下溫度是涼爽宜人的,四周的景色雖是綠底卻也深淺不一,總是在不經意撇見農會產銷的斗大字樣,想著….十多年前那沒有招牌的柑桔園、葡萄園、絲瓜藤攀爬的木架和一畦畦的菜園……都過去了,掩埋在文明的進步中,總有一些感概。
   
雨絲緩緩的飄落,如預期中般在山頭唱和,我想起詞話裡「霪雨飛飛」,應是如此吧!隨著高度的增加,我的身體越發的不適應,高山症的暈眩、嘔吐、和些許的呼吸不順暢一一出現,友人將車駛入停車場讓我稍加休息,我們來到景點之一的地方-夫妻樹,其實是二棵遭祝融焚毀的紅檜巨木,位於公路台21148公里。原因起自於人為災害(民國52年),暈眩的我看著枯枝伸展的著天空,四周的旅客搶著在樹下留影,我想著生命的殞逝對後世真的能記取有用的教訓嗎?記得夫妻樹的觀景是可以遠眺阿里山山脈,天空的不作美,我也只能對著薄霧興嘆!


   
抵達塔塔加遊客中心,約莫中午,大型遊覽車一輛輛停靠在休息區的停車場,遊客中心的人羣和山區的寧靜成了明顯的對比。遊客中心有許多導覽的資料和路徑介紹,有放映室和解說員的服務,此刻這些似乎是多餘的,人們就像趕集廟會般匆匆的來,匆匆的去,只留下喧囂的吵鬧聲和一片狼極的垃圾足跡。假沙梨樹下設立著斗大的木牌,某某官員的親植字樣,這能代表著什麼…我納悶著?

用餐過後,我們沿著木梯一階階拾級而上,氣喘如牛的往上攀登,慶幸的林中的小動物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那嬌客跳躍的姿態引起眾人的驚呼-是「鷦鷯」還是「灰頭花翼畫眉」?有點懊惱自己不專業的鳥類資訊。其實在灌叢、箭竹林中那鑽來鑽去的「小絨毛球」,短短的尾巴,灰灰的體態,一會掛在芒草間,一會又出現在木梯間,沒有發出獨特的叫聲還真是不易辨識!從來沒有細想松針該是怎樣的成長方式?第一次發現二葉松的葉子,是兩枝一起成長,為此還被隊友笑傻;第一次發現假沙梨樹的果實有3種鮮豔的色彩,又被欺騙的嚼了聞起來有香甜滋味的果子,才發現苦澀的滋味無法入喉。

    登山的遊客總是親切的互相打氣著,似乎城市間人與人的冷漠疏離,在自然的包圍下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一聲聲「就快到了」、「在十五分鐘」…等,即使明知道走道目的地還遠的很,卻因為這莫名的加油聲,有一些些暖意。終於來到大鐵杉樹下,雲層漸開了些,拿起遠倍數的單眼相機,想捕捉雲海繚繞山頭的美姿,雨點又開始落下,而那高峰又隱沒在模糊的背後。碰上健行登山隊並不是等稀奇的事,倘若碰上同樣來自故鄉南部的登山者卻是令人興奮,沉重完備的登山設施,滿臉疲倦的容顏,我和夥伴們搭訕著幾句話給予他們加油的支持。大鐵杉樹下休息著一群看起來年齡有點歲數,可以說是外婆級的媽媽們,閒話家常的音量,大到聽不見鳥鳴鶯啼。那一字排開的陣仗坐在杉樹下後方,剝著橘皮一瓣瓣將橘子送入滔滔不絕的嘴中。耐不住吵雜的我和隊友,悻然離去時,卻撇見一地的果皮,耳邊還回盪著「這柑ㄇㄚ皮ㄟ當ㄏ歐樹仔做養分…」,我心底玩味著隊友嘲諷的話語:「這就是咱台灣人民的素質ㄚ!」走過鹿林山和麟趾山的分界點,我們決定朝著鹿林山莊前進,沿著自然森林步道,記得解說員說過,這是一條林相豐富的路徑,徑道上鋪滿了二葉的松針,箭竹交疊的綠色隧道,此時空中傳來像極烏鴉的蹄叫聲-啊-啊,原來是黑武士「巨嘴鴉」在巡視領空呢!

    鹿林山莊方向的小路人煙忽然稀少了起來,雨勢稍稍的豆大的打在樹林的葉面,似林中的交響樂曲。「答答…答答...」,聲音在靜諡的空間格外醒目,隨口問問友人是啄木鳥嗎?他搖搖頭的說:「褐色叢樹鶯」,聽起來很像傳送電報的聲音。終於來到鹿林山莊,外觀屬於日式平房,在登山者口中是攀登玉山前的休憩站。曾在此設過氣象觀測站,民國74年玉山國家公園正式成立,隔年鹿林山莊依原樣整修成為管理站。可惜的,我們不得其門而入,深鎖的大門看不出內部,不過外在的視野極佳,可看清楚雲彩的變換和鄰境的草原景觀。海拔2800多公尺,氣候的不穩定,錯失許多美景。午後三點多,陰雨的天氣讓山上的氣溫意發濕冷,礙於友人時間的限制,攀登鹿林山只好做罷!有一絲遺憾在未完成的旅程上,雖然我不是一位擁有豐沛自然知識的生態家,不過走一趟山林之旅,體驗自然的聲音是一種享受,我絕不懷疑。

                                                      20021116第一次拜訪

二度拜訪塔塔加

   
十一月二十一日晚上,學校下課後,我搭乘台鐵末尾的班車來到嘉義,許久未見面的的溫大哥和魯學妹已經在火車站前等著我的到來。
溫大哥是鄒族人的後裔,學妹則是布農族族長的女兒,問了相關的爬山路線,對他們我也是深深感激,感激他們諒解我這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不速之客。
到達特富野這山地鄉以是凌晨十分,夜裡的山林小道格外沉寂,匆匆的盥洗之後,溫大哥要我好好休息,貯存體力好明日的登山。夜的無語,風的狂呼聲,我在忐忑喜悅中進入夢鄉。

    二十二日清晨六點,朋友的小女兒搖醒我這久未謀面的小阿姨。
早膳過後,依然睡眼惺忪的坐上休旅車,開始一天的旅程。天氣仍舊不見晴空,如上一次陰霾,我不禁想是否自己和玉山這麼沒有緣分?溫大哥在車上閒聊告訴我塔塔加的意思。「tataka」鄒族語是指平台,玉山稱之為「巴真喀努」,意思有發祥地之意。一旁的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學妹跟著解釋布農族的意思「Ka-sia-sia-han」-說有水鹿走過小徑所留下滑動的痕跡。我好奇的想看是否還存有著這樣的景觀?

    這一次選擇從塔塔群峰登陸,塔塔群峰指的莫過於(玉山前山、麟趾山、鹿林山、鹿林前山等),在麟趾山上,我聽著溫大哥介紹而得知,麟趾山是餘脈中較緩的山坡,其餘都屬於陡峭且容易崩裂之地形,也不外乎狂風大雨來襲時,所造成的大量土石流引發的災害。在麟趾山山頂所見混生二葉松林,多數是民國82年森林大火之後再重生。抵達塔塔加鞍部,是午後一點多,它屬於阿里山山脈與玉山山脈交會處,因遠望像極馬鞍固有「鞍部」地形之稱,此次立有玉山登山口的石碑。從麟趾山鞍部道塔塔加鞍部約2.1公里,這羊腸小徑的步道,有「驚艷」之稱。據說春天的季節有杜鵑、夏日有野白合和各式各樣的鮮豔植物。我只瞧見枯萎的白合姿態和滿山的紅栖樹,偶而還有不知名的野花,在細雨下點綴著。依然沒有發現水鹿的蹤跡,看不出痕跡的殘留,有的或許是登山者所留下的足印。

八通關

  
「古道」這2.1公里的路徑是歷史留下的印證!這是一條歷史的隘口,光緒14年(1888年)清朝修築時所定名,原本的鄒族人稱為Pan Tounkun指的是玉山的稱呼,因為地理位置恰巧為要衝,清人在此設置營區,接續日據時期還增添警察住所,直到76年才公告為一級古蹟。印象最為深刻是八通關草原,第一眼想到的是好大的一張綠色地毯,溫大哥說非假日時,小動物們會群聚於此,因此這兒在以前族人的眼裡是狩獵者的競技場,不過現在是野生動物者的天堂,如果晚上夜宿於此說不定還可以聽見山羌的吠聲。因為是群山環繞,會發現許多高山植物間雜,夏季時來此應該會見著美麗繽紛的色彩景象。

    我一直再想一些問題,面臨大自然的同時我們學會了什麼?而大自然的社會裡承受了什麼樣的人文探勘?一處絕佳的自然生態地,一旦成為文字下的美景時,所引發的人為污染和破壞是原始的本意嗎?沒有柏油路的舖設,少了人煙的渲染,我們一足一腳印在喘息間更貼近自然,在凝神專注下更能發覺屬於大自然的美,聆聽屬於不受污染的聲音,即使沒有節拍、沒有樂器、沒有指揮者,它週而復始的傳送著自己的聲音,我想還是得用心才能領會。

   
回程的路上,雨勢驟大,我依舊無法看見山頭的頂端,不過到是走了一趟自然之旅。行經信義鄉,921之後的對外交通的路面依舊還未修復好,我不禁擔心起山地鄉的居民,怎麼走過這危險重重的鐵面替代橋墩?怎麼承受再一次風雨的摧殘?心靈洗滌之後的順暢,在回歸城市的途中,我的思維又抹上一層灰的色彩。

                                  

              

2003.11.23以筆名晴子 發表在喜菡文學http://www.pon99.net/2.htm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gnes0512&aid=135991

 回應文章

季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塔塔加楓葉很美
2006/02/09 09:13

除了夫妻樹

楓葉也很美

妳貼上喜菡首頁,讀者看不見圖文

http://www.pon99.net/phpBB2/viewtopic.php?t=3937&highlight=%B6%F0%B6%F0%A5%5B


吳錡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呵呵
2005/12/28 14:07

呵呵~原來妳是晴子,我一直以來

都在猜想妳的文跟某人相似的



桑琦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 要 print 出 來 慢 慢 看
2005/12/28 03:17

我 現 在 消 化 不 良

桑 的 中 文 程 度 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