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09 14:21:47瀏覽727|回應4|推薦112 | |
一位住在雲林,高齡八十來歲的徐姓阿嬤與外孫同住,平日務農養家,甚至還要料理三餐。某一天不小心摔斷了腿,孫兒不知如何照顧阿嬤,將阿嬤棄置在臥房的木板床上,屋內充斥著屎尿味。唯一還稱得上是食物的竟是一瓶發霉的礦泉水及一個放在地上不知多久沒洗的碗公。 不見天日,挨餓受凍,一日復一日…終於某一市議員接獲民眾通報,與相關單位合作將氣息奄奄的徐阿嬤救出安置在安養院,讓她有衣有食有溫暖。二個月後,徐阿嬤帶著微笑安詳的往生。 在這個個案裡,第一時間協助處理的市議員自然值得讚許。且期間仍多次與妻子同去探望徐阿嬤,從妻子帶的食物是老人家咬得動的碗粿、豆腐湯等可知其用心。然而,在這樣的事件中,倘若蔡姓市議員並沒有接獲民眾的通知,那麼徐阿嬤的下場會是如何?在這個社會又有多少類似的悲劇?不論是受虐的老人家或是幼兒,無助地躲在黑暗的角落飲泣,在無盡的折磨與痛苦中逝去…。這些難道是不能「預防」或「主動」發現的嗎? 約若四年前在一位親戚家,當時電視機播放的節目是高雄市議會的開會現場。裡面有兩位市議員,一男一女正在辯論重陽節的禮品該如何發送。男市議員主張:「禮品有人喜歡有人嫌,不見得人人都愛;且逐戶發送耗時耗力,不如直接改成現金匯入老家人的戶頭,讓他們想買什麼自己去買。」女市議員則認為:「禮薄情義重,逐戶發送有一種人性關懷的人情味在裡頭,重點不在禮品價值如何,而在關懷。」播放到一半,節目被親戚轉台了,不知道後續發展如何?但我卻認同女市議員的看法。 古代的賢官會去視察民情,體驗人民所樂為何?所苦為何?定期逐戶拜訪,就是希望能夠適時的給予協助,讓每一戶人家,沒有人挨餓受凍受苦。社會聲量最小的就是老人與小孩,當其受虐受害時,是很難被發現的,往往被發現的時候就是一副冰冷的屍體。所以里長若藉由重陽節及兒童節親自去發送禮品,噓寒問暖,其實很多悲劇是可以提前被發現。當然,里長本身需具足「仁心」才能將這件事做得有意義。 例如去拜訪某位老家人,找不到人,有些里長伯會將禮品放在桌上就拍拍屁股走人;有些則問問鄰居,老家人什麼時候在?然後他會再去,親自接洽本人,當作是自己的親人一般,看過才放心,實際了解每一位老人家的需求,是不是有可以幫得上忙的地方?幼兒則看看身上有沒有異樣的傷痕?同樣發送禮品,同樣達成目的,但是”過程”付出的心力不同,鄰里管理的品質與風氣也會有天壤之別。藉由發送禮品的視察民情,心存不軌的人也會稍加收斂;這些都不是”提款機”可以解決的事阿! 徐阿嬤往生的喪葬費社會處補助六萬元…助人善終,立意雖好,但豈能好過「利生」?徐阿嬤受苦的期間,若有人將這六萬元轉成高營養的老人家易消化的流質飲食(如各式蘋果、紅豆、黑豆、木瓜、香蕉牛奶…布丁、麻油豆腐、軟糕等等)天天供應給徐阿嬤,那麼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其中意義大不相同!父母官誰最能先發現弱勢阿嬤的需求?除里長誰何?里長伯,重要阿!! 圖.文 禪瓖 作於高雄 大樹(2014.12.7) 備註: 1. 那位女市議員個人非常欣賞。與她持不同意見的男市議員態度強勢,但是她仍然堅強委婉地表達出內心的想法,雖然氣勢不如人,表達得吞吞吐吐,但看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能只看言語的振振有詞,那畢竟是種表像,深入了解內容的正確與否,才是重要。很多深懷仁心的人,因為會為別人想,將心比心會顧及別人的感受,懂得尊重別人,其實反而不太有強勢而銳利的表達能力。 2. 關於照顧老人家。很多老人家都是沒有牙齒,肚子餓了強行吞嚥往往造成消化不良,肚子脹氣,食物吃到一半就難以下嚥。有時候家人會誤以為老人家浪費食物,給他們東西吃還不吃…就不給了。其實吃不下東西,不代表他們肚子不餓;強行吃下東西,也不代表他們能獲得營養---要看能不能消化吸收。流質或半流質的食物最好,藉由果汁機可以輕鬆達到這個效果。老人家吃得不多,用對方法,可以讓他們活得更開心。 家裡有老人家飲食這方面的問題,不嫌棄的話或可參考禪瓖相關文章: 3.第一次畫漫畫,畫得不好。不打稿直接畫,沒有素描基礎,漫畫就是畫得不好。可不知哪裡來的傻勁,就想這麼做,好像不這麼就跟沒吃飯一樣(精神糧食?)。鼓起勇氣將社會案件畫下,作為文章的小小點綴,配合鋼筆字娃娃體(模仿國小時的字跡),似乎還有點童趣(講白一點就是像小孩子塗鴉),希望不要太損大家眼力。 4.本文相關新聞原文請見:http://album.udn.com/afraisme/455183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