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25 17:26:33瀏覽730|回應2|推薦86 | |
書裡常讀到一些有關「清官」的生平事蹟,他們有一種共同的特徵,就是兩袖清風,阮囊羞澀。貧,一般人不喜,甚厭,避之唯恐不及。一個讀書人,十年寒窗無人問,忍盡風霜淒苦,就為了一舉成名天下知。偏偏當上了官,卻不去住豪宅,開賓士,反而落個口袋空空,所為何事? 清的人,一定不會去貪,去收賄。他領固定的薪水,所得的就那些,扣除養家活口,或許會剩下些銀兩,但為什麼還是會兩袖清風?我想是這樣的 ---審案的時候,發現一個男子偷了錢是為了買藥給他老母吃。清官得知,不但不罰,還將自己的積蓄拿出,替男孩老母買了藥,再贈上一些生活費讓他可以暫時養家。一年半載,審了多少案件?其中只要有苦情的都會於心不忍,解囊相助,當然自己的荷包就會變小。 ---親戚家眷若有食衣住行上的困厄,這種清官知道也一定不會視而不見,他會把別人的困厄當成自己的困厄,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捨藥、助學、捐棺、協助安家,所有利生的事情,他不會逃避,硬是推給國家社會機構,然後公家機關無法解決,他就笑一笑表示愛莫能助。清官有清官的風格,他會以身作則,拋磚引玉。磚拋多了自己家的門面當然就好看不到哪裡去。 ---路邊看到有人蓬頭垢面,面有飢色,懷有深憂,他不會開著名貴的轎車視若無睹的疾馳而過。他會把他所管理的地區,有人吃不飽、穿不暖,都一肩扛下,認為是自己政策仁化不足的結果。他會走下車,了解原因,不吝金援以解燃眉,回去檢討疏失,譬如:到底為什麼明明窮苦到沒飯吃的人會不符合低收入資格?如何改進去協助?他會把那個受困的人,當成是自己的手足,想辦法協助他,解決他的問題,這就是「仁心」。 這麼日積月累的捨己為人,一名清官會沒有什麼積蓄,是可想而知的事。越有仁心的官,他留給自己的一定會比給予別人的少很多,老子說:「聖人不積。」清官德大! 前一陣子,兩名某市候選人公布家產,旗鼓相當,身價都是上三億。人的一生,想要過好一點,有個千萬就可以說是一輩子不愁吃穿了,聖經上有一句話說的實在:「有衣有食,就該知足。」三億家產,用也用不完,每個月仍有固定的薪資,錢就只會一直不斷的增加,那麼多的「不捨」,能體會多少人間疾苦? 當然,想要擁有多少家產,是個人的自由;但既然要選擇當「父母官」這條路,就讓人不免和「清官」的印象相形參照。幾千年前,也有個名震四方的大官,叫管仲,說著:「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廩實而後知禮義。」一心一意想打造富國強兵,繁榮興旺的赫赫大國,高才捷足的他也的確做到了!連孔子都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厥功至偉後,管仲過著富可敵國的奢侈生活。能力與管仲難分軒輊的還有身高不足五尺的晏嬰。晏子長得矮小,其貌不揚卻是一生簡樸,食不重肉。司馬遷寫了一篇管晏列傳,描述這兩位的豐功偉業,最後,他說晏嬰若還在世,他願意當個替他執鞭的車伕。可知管晏之間,太史公亦有他較崇高的道德標準。 管仲,可以說是一個「好」官,但,還不到「清」的地步。清,已經是去盡雜質,縮小自我慾念,能夠捨己為人的另一個更高層次境界。或許,以現代的社會而言,要找一個敢作正事,無畏去惡的好官已是不易,更遑論一名無私無我,願意奉獻自己所有去造福人群的清官。當個有錢的好官,固然無妨;但若將錢財看得太重,想要一直有錢,然後去存錢,就難免和貪多務得僅隔一線之閡。稍有一步不慎,一念天堂,一念牢房,落得貪官之名,難逃囹圄之災的,亦有人在。若要經得起財惑,惟知足而已! 後記:本文對"事"不對"人", 為避免造成對"人"的既定印象, 故而將兩位候選人的特微删减。 於2014,11,08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