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25 11:20:43瀏覽2434|回應6|推薦13 | |
一段錯誤的印象導致我租《V怪客》來看,在錯誤的期待下渡過兩小時,然後,我終於對寫小說的一種「錯誤技巧」擁有更深刻的概念,只是這「錯誤」倒不一定被眾人所認同,而且,似乎還很多人喜歡。這個「錯誤」就是──道理伯。 故事一開始便闡述大道理。以英國「大篝火之夜」(又稱焰火之夜或蓋伊‧福克斯之夜Guy Fawkes)的「精神」為開端,認為政府壓迫百姓,即使能殺死個體,也無法滅絕信念。 我因本片稍加查詢此段典故,發現這個節日可能相當於我們端午節紀念屈原,但重點似乎在於「慶祝陰謀破滅」而非「提醒信念要持續」,與電影的核心概念有些出入(註)。當然,我不是相關歷史研究專家,有可能解讀錯誤,我也相信作家有權力因應自己的需求來重新詮釋既有的歷史,可是,我不滿意的是他的表達手法──不斷地講道理。 電影裡幾乎所有角色都在「講」道理。不只是旁白會說道理、呼口號,裡面的主角也在講道理,配角、乃至於敵人,通通都喜歡用「嘴巴」將故事想闡述的道理「說清楚、講明白」,像是深怕觀眾沒看懂劇情橋段的意義一般,在觀眾觀賞故事情節時,一定會找一個角色,將這段情節的意義闡述清楚,看起來就像一個認為觀眾不懂事(或是覺得自己實力無法單用故事表達清楚?)、所以不得不加「備註」來講清楚自己的信仰的嘮叨作者。 這樣的表現手法不是沒有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讓觀眾可以很明白作者想表達的理念,不會有誤解或是看不懂的狀況出現,可是,也因為全部說清楚了,讓觀眾(至少是我)的反芻機會降低,不需要再花腦力去思考:為什麼角色要如此行動?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安排?這個故事究竟想說什麼?換而言之,就是「餘醞」降低了。 當然,故事的「餘醞」也可以建立在對道理的再深思。以此角度來看,這故事的道理伯倒是成功了,因為網路上許多影評似乎都很滿意他說的道理,還會因此延伸到台灣的政治情況等等,然而,對像我這樣喜歡「好看的故事」的人,會覺得道理講述的作法過於「悶」,使故事節奏凝滯,同時也讓角色的特性彰顯不出來,淪為說道理的傀儡。 更悲哀的是此道理與後面劇情的配合度僅在於一個面具上。怎麼說呢?如果我沒有誤解,此故事的信念應該是奠基在追求反抗政府壓迫,強調人民應有的自由。然而,電影裡有多少「政府壓迫」的場景?幾十年前對異議份子的壓迫、「生化實驗」及其帶來的恐懼或許是,可那是幾十年前的事情,我會比較希望看到「現在」政府對人民的壓迫,而不是「過去」,感覺上是一個被過去幽靈束縛的心靈,以過去的悲恨情仇當籌碼,來喚醒所謂的國民意識。 至於「現在」的壓迫,或許是我淺薄,只看到禁止夜遊,還有一點點的政府禁止「違禁品」與某些諷刺性表演,但這部份在電影中著墨不多,比起其他的重點來講,似乎沒有強調出來。或許是因為我不認為政府對男女主角的緝捕算是「政府對人民」的壓迫,畢竟他們是「反政府份子」,就像白米炸彈客一樣,就算出發點是良善的、有理念的,畢竟行為是暴力的、恐怖的,不管是集權專制或是民主自由政府,都不會容許這樣的行為。 當然,《V怪客》並非沒有優點,主角V怪客戴的蓋伊‧福克斯面具,就是一個很棒的處理。此面隱喻、暗示了主角的性格、處事,也對整個故事的概念做了相當的詮釋,算是一個很成功的「意象」,相信看完電影後,觀眾至少會對這個面具有一些感覺(只可惜此意象也被「說清楚」了)。 此外,故事在佈局與結構安排、人物關係處理、人性與政治討論方面,都頗出色,喜歡看「劇情片」、又不介意「聽講」的朋友,應該會欣賞此片。 回到開頭的「錯誤」。我不是被噠噠的馬蹄聲吸引,而是被預告暗示的「科幻動作片」吸引,以為會看到如駭客任務那樣的精彩影片,豈料電影畫面如同當代一般的不科幻、不未來,讓我有點上當的感覺。這也讓我意識到「定位」的重要,雖然故事「類型」可以多樣化、可以「跨界」,但作者(或銷售者?)對於自己故事的定位一定要很清楚,不然就是要有很好的說故事能力,讓人即使上當也會覺得值得。 註 這是電影的闡述方法。根據筆者查維基百科「火藥陰謀」,此節慶緣由是天主教極端分子試圖炸掉英國國會大廈,希望殺掉信仰新教的英國國王及貴族,然後力拱信仰天主教的國王上台。意思是此舉並非為了追求人民之信念,而是追求非「公定」宗教的獨裁。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