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02 19:23:51瀏覽3463|回應5|推薦85 | |
2015京都秋之旅 – 7 西本願寺,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的本山,正式名稱為龍谷山本願寺。 1272年:親鸞創建於東山的大谷本願寺,之後經歷多次戰亂遷徙。 1591年:第11任門主顯如,得到豐臣秀吉的支持,將本山遷至現址。 1592年:第12任門主准如繼任後,教團內部開始發生繼承紛爭。 1602年:大名德川家康支持教如脫離教團,在本寺東側另創真宗本廟,就是東本願寺(不是東寺喔!)。 現今,京都市中心有東本願寺與西本願寺,形成東西對立局面,但兩者之中,只有西本願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台灣也有西本願寺的別院,大部分建築於1975年被燒燬,遺址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臨近捷運西門站。 從京都車站走路只要15分鐘即可到達西本願寺。 寺前的堀川通是一條車水馬龍的大馬路,而乾涸的堀川,恰似分隔著喧囂與寧謐的兩個世界。 古樸莊嚴的御影堂門。 正殿前著名的銀杏大樹,樹齡約400年,秋末時,將會轉為燦爛的金黃色。
本堂前同樣也有一株百年銀杏老樹。 好喜歡這種青銅的大燈籠,鑄工精緻細膩。左邊的建築物是正殿,右邊的是本堂。 透過另一造型的青銅大燈籠,從不同的方向欣賞這兩棟重要的文化遺產建築。 連接本堂與正殿的走廊。 在正殿前,將脫下的鞋子裝入塑膠袋,隨身帶著走,等參觀完畢,不一定要回到這裡,就可以穿鞋子離開。 古典樸實卻不失莊嚴肅穆的正殿門廊。 金碧輝煌的正殿(御影堂)長48公尺,寬62公尺,高29公尺,是寺內最大的建築物,內安放親鶯聖人木像。 歷史悠久的壁畫,古色古香。 連接本堂與正殿的長廊,赤足走在木質地板上,讓我們在踏實的步履中,用心去感受禪的意境。 長廊的華麗大宮燈,與後方迴廊的古樸小銅鐘,形成強烈的對比。 乾淨的地板背後,是工作人員的辛勤,看著他一絲不苟來回的擦拭每個細微的地方,可見寺院對環境整潔的要求。 華麗的宮燈,有著奉納者祈禱的願望。 本堂(阿彌陀堂)長42公尺、寬45公尺,高25公尺,內安放阿彌陀如來木像。 結束從正殿一路慢步過來的參觀,在本堂前穿上鞋子,繼續下面的行程。 經年累月,因為信徒們走來走去,門廊和走廊的地板,會有磨損及龜裂的情形,寺內的木匠們,會將木板裁剪成植物或動物的形狀,去作修補及填充,真的好用心。 我很喜歡這裡的洗手間,除了很乾淨、無臭味、及免治馬桶外,特別的是這個感應式的洗手盆,自動供水、給皂、沖水、到烘乾一氣呵成,真方便!我洗手後還出去拿相機回來拍照留念。 金碧輝煌的阿彌陀堂門,與古樸莊嚴的御影堂門風格相差甚遠。 寺院對巷的傳道院,建於西元1895年。 東寺,又名教王護國寺,是真言宗(密教)的總本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於823年,嵯峨天皇將東寺賞予僧侶空海,空海將其做為密教的道場,並建立了五重塔與金堂等。雖然寺內的主要建築曾遭遇過火災及地震損毀,但是屢次修復與重建,至今還保留當初創建時的形貌。(東寺 ≠ 東本願寺,很多人誤以為是同一座寺院) 從京都車站徒步過去也大約15分鐘,可由東門(慶賀門)進入寺院,這是比較近的路線。 東門的護城河。 從購票入口處進來,有一個休息區,可以坐在長椅上歇歇腳。 講堂,曾經遭受風災地震的損毀,屢經修整與重建,目前還維持著1491年時的樣貌。 講堂內供奉曼荼羅佛(密教的佛陀),兩側為如來、菩薩、明王、天神等21尊佛像。(因為內部禁止攝影,相片取自網路) 金堂,始建於8世紀時,是寺內最大的建築物,但在1468年被燒毁,又於1603年重建。 木造建築經不起一絲絲的火苗,門口擺放了12個滅火用的水桶,除了以防萬一之外,也有提醒警示的作用。 金堂內供奉藥師如來佛,隨侍在其兩側的是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日光與月光是象徵照亮黑暗的光。(因為內部禁止攝影,相片取自網路。) 講堂與金堂兩棟建築的背面。 五重塔,高55 公尺,是日本最高的木造高塔,最初於9世紀建造的,雖不曾因地震崩毀,卻遭雷擊等緣故而4次燒燬,現在看到的是1644年時重建的五重塔。 五重塔面面觀。 每年只開放幾日可以進入塔內的一樓參觀 五重塔前的瓢簞池。 夕陽餘暉下,我們向東寺揮手告別。 連結:京都秋之旅 - 2015年10月 1. 姬路城 - 天空之白鷺 2. 時代祭 - 歷史風情畫 3. 醍醐寺 - 千年古刹 4. 河合神社 - 第一美麗神 5. 永觀堂 / 南禪寺 6. 毘沙門堂 / 東福寺 7. 西本願寺 / 東寺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