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一篇 立命之學/三
2010/01/03 14:23:38瀏覽675|回應0|推薦37

《原文》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幸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之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雲谷出「功格過」示余,今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除退,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齊天立命,都要無思無慮處感格!

『譯文』
  「易經」一書,專談趨吉趨避凶的道理,若說命運不能改變,則吉又如何取?凶又如何避?易經坤卦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福及子孫,你相信嗎?」
  從此我猛然頓悟,深信此言,即刻拜領受教,再將往日之過失,在佛前盡情表白懺悔,將疏文上表,先求登科,誓作三千件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養育的恩德。
  雲谷禪師並指點我,每日所做的善事,都記在功過簿上,如有過失,則須功過相抵。並教我持誦「準提咒」,以期有所應驗。
  他告訴我說:「符籙家說過:不會畫符鬼神笑。』畫符跟念咒有異曲同之妙,畫符時,必須心不動意念,靜下一塵不染,如此心如止水,如晴空萬里,開筆一點,叫混沌開基,由此一氣呵成,一揮而就,心無雜念則此符必靈。為人處世,祈禱天地,改迼天地的道理也一樣,須時時刻刻處在此無思無慮的狀態中,則人心即是天心,必能感動天地而得福。」

『原文』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矣!」
  「至修身以俟,乃積德祈求天之事。日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絶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譯文』
  「孟文立命之學也過:『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般人都認為夭與壽,是二種截然不同的糟遇,孟子為何說是一樣呢?」
  試想,人若能心處於不動欲之境,隨遇而安,善盡生之職責,命必然過得踏實,那麼還有啥夭與壽之分別呢?
  進一步而言,豐歉、貧富、窮通、貴賤......,也都只是在心存欲念之後才有分別,正因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對現實,不能靜心處理順境,以善心安於逆境,因此生死就變成嚴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禍福、毀譽是非、窮通貴賤,也就困擾著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安,永無寧日。」
  「至於『修身以俟之』,乃是積德祈天的事,人若能修身養性,去惡向善,安於順逆現實,時刻處於不動絲毫非非念念的--『心如明鏡』的地步。則離『返本還原,歸根復命』的境界己不為遠,這便是真學。」
  還未到達此『無心』境界的人,只要時時刻刻持誦『準提咒』,唸到滾瓜爛熟,有持如無持,無持似有持,到了不動念時,就靈驗了。」

  『原文』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然恬然容受。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已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譯文』
  因此我就把外號「學海」改為「了凡」,以紀念了悟「立命」的道理,而不落凡夫俗子的窠臼。
  從此以後,時時小心謹慎,便覺心安理得、與前不同。以往常常放蕩憂鬱,六神無主,到此變成了戰戰競競,小心謹慎的景象,即使處於暗室之中,也都以不獲罪於天地鬼神而時加警惕。碰到了有人罵我、毀我,也都能淡然處之,不與計較。
  到了第二年又去燕京參加禮部考試,孔老人算是第三名,卻考取了第一名,孔老人的預言開始失靈了。到了秋期舉人考試,也出乎孔老人的意料之外,而考中了。
  然而冷靜檢討,還是感覺修養很勉強,譬如:行善而不徹底,救人而心存疑慮,或身行善而口不擇言,或平時操持節,而醉後放蕩不拘,將功抵過,形同虛度,因此己已年發願,到了己卯年,歷時十多年,才行畢三千善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668b898c321&aid=36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