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18 20:57:44瀏覽788|回應0|推薦1 | |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前篇已經提過,當三民主義於1946年被制憲國民大會寫入憲法之後,成為民國用以貫徹實現的民族思想,但其核心卻是康梁等保皇派的中華民族主義,而非皇漢民族主義,皇漢民族主義就此沒落,或者更早之前就已沒落,而中華民族主義卻成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之主流核心。 查這原因諸多,主要是出於名詞的混淆,或者孫文想藉由名聲浩大的中華民族主義來推銷皇漢民族主義未果,或者由於訴求其思想之政治繼任者就把康梁思想作為三民主義之基底核心,原因繁雜,限於篇幅,不在這做解析。而久遠閱覽群籍所得之結論就是,三民主義是帶有缺陷的,而這缺陷與政治有關的內容,就須靠鄒容的革命軍以補正。 可以說,鄒容著作的革命軍是三民主義的根,三民主義的著作,可說是鄒容所著作革命軍的續篇,所以重解皇漢民族主義之精要,以傳述皇漢之道,能達匡正三民主義遺漏之部分政治論述。以下我把康梁等保皇黨人稱保皇派,因為皇漢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主義的思想交鋒,被後世中華民族主義者稱為「革命派」與「立憲派」論戰,不過孫文則斷然指出:“革命、保皇二事,決分兩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東西之不能易位”。蓋革命後一樣要立憲,把保皇派稱立憲派,實有模糊焦點之用,使人誤以為兩者差不多。這也是中華民族主義者設下的,對皇漢民族主義者的一層思想的封印,這裏要特別提出。 再來就是,先提提對滿族的態度。我特別要提,是因為在漢人裏,坦護滿族人特多,不僅是滿族人自提,還有很多的漢族或它族文人亦特愛坦護滿族,並且為了袒護滿族,甚至於願意凌虐漢人,一個個貽禍皇漢的表現,是從袒護滿族的態度即可窺見,必須注意的是,滿族人本身也是擅長漢文化的,即便擅長漢文化,也不見得就是認同皇漢者。並且對滿族的態度,正是皇漢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主義者最大也最深遠的分歧,所以久遠要在這特別提出,優先關注。 當時革命軍的主張是這樣的,革命軍第一章:誅絕五百萬有奇被毛戴角之滿洲種。第六章:先推倒滿洲人所立之北京野蠻政府。驅逐住居中國中之滿洲人,或殺以報仇。株殺滿洲人所立之皇帝,以做萬世不復有專制之君主。 當年凡持康梁保皇一脈論述,無不抓緊:【誅絕五百萬有奇被毛戴角之滿洲種。】這一句話,大做文章,稱這是「種族滅絕」,是狹隘的“排滿復仇主義”。然後擴大解釋這是「大漢沙文主義」的表現,當年不但是群起圍剿,就是近代也指稱這是比「希特勒滅猶太人」還厲害。然而果真如此嗎?其實在滿州人之中,有穿著有奇被毛戴角者,是指軍人八旗。也就是當年駐紮在全中國境內的八旗軍隊,常備總兵力約120萬,由於游牧生活特性以及全民皆兵的動員能力,所以含眷族算進大約500萬之譜。要倡導革命者,不先發動「軍事行動」打倒這駐紮在中國各處的「有奇被毛戴角」之滿州種,革命連發都不用發,但是在保皇一脈的擴大解釋下,這倡導革命之最初軍事目標,就成了種族滅絕之屠殺行動,變成了大漢沙文主義的表徵,一頂種族滅絕之屠殺大帽就結結實實的戴到了革命軍一書的頭上,永世不得翻身。 其實革命軍真要倡導種族屠殺,又何必到了第六章訴求驅逐住在中國之滿州人呢?滿州人都殺光了還驅逐甚麼?不相信的話去看看八旗軍裝長相,是不是都一副【有奇被毛戴角者】?。 另外是,革命軍第六章訴求的驅逐滿人,是否為大漢族沙文主義的表現呢?其實這也不是。這可以參考後來日本皇軍戰敗,被美國【逐出中國戰區】的故事,如果這論點成立,美國表現不就成了大美利堅沙文主義了?何以美國驅逐日本離開中國,就不是大漢族沙文主義的表現,中國原住民漢族驅逐滿州人離開關內十八省,就是大漢沙文主義的表現呢? 一張張塵封在【革命軍】這本書之上的話術,詛咒,真的很值得漢人們一一去考究清楚,這本書的影響力絕大,當代不論孫文,蔣介石,章太炎,魯迅等無一沒有讀過,但後來是怎麼讓這樣的思想不得實現,與塵封在這書上的醜惡話術與詛咒絕不能說毫無關連,那些詛咒厲害到能使數多皇漢菁英紛紛中箭落馬,從皇漢改投中華,讀者中有志於興漢之路者,絕不能對先賢著作有所不察之處。 所以皇漢之道上,驅逐韃虜的理念是正當的,同時也是合乎國際法的。當年抗日戰爭能把日本驅逐出境,往後中國假使再次爆發革命,中國原住民漢族完全有正當權力要求數代以前非法移民中國之滿州人,必須驅逐出境,如同日軍離開中國一般。 當年羞辱與攻擊此種正當要求者,話詞也很多,以康梁保皇一脈的主張則認為滿州族也是漢人,例如康有為著作《與南北美洲華商辨革命書》中,就曾援引《史記·匈奴列傳》,以證明滿族祖先為夏禹之後裔,後為汪精衛以“匈奴為北狄,而彼為東胡。”精闢破之,保皇一脈更引述文化中華一說;易言之,凡是接受中華文化者,都可視為中國人。不過實際上,滿州種族從未曾接受過中華文化,那剃髮易服令就是很淺顯明白的證據。 抽絲剝繭之後,相信許多讀者已經發現,清末民初的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不僅僅是革命與保皇,國體與政體,種族與民族,同時也是整個漢人演化的思想與方針,其影響至今不退,特別是其論戰中的許多保皇思想,對皇漢民族主義的打擊,所使用的話詞,依然存在,且與時俱進。〈未完待續〉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