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性不完美與羞恥心
2010/08/13 18:59:37瀏覽2105|回應0|推薦5

人性不完美與羞恥心

句踐復國,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故事本身足以感動人,足以激勵人,眾所周知的故事講句踐,擷取片段看句踐一生,故事往後發展是如何?其結果也不怎麼美好。

春秋時代,句踐以一國之君,嚐糞、僕役、人質,忍受許多屈辱,生死不由自己,看盡夫差臉色,夫差見了句踐的可憐樣貌,忘了爺爺闔
的仇恨,便把句踐縱放回國,可是當句踐得勢之後,夫差也露出可憐貌來求懇句踐,懇求句踐放過自己(稱臣),句踐聽了也很不忍心,真想放了夫差,還好越國范蠡出來反對,否則就讓夫差有反撲的機會,也學句踐來”臥薪嘗膽”。

以當時句踐遭遇的恥辱,當過夫差的奴隸,嚐過夫差的糞便,在吳國成為人質,吃盡各種苦頭,性命差點不保,最後終得返國,回國後刻苦自勉,以臥薪嘗膽來提醒自己,可是一旦句踐功成得勢後,句踐也忘了身處吳國的淒慘遭遇,句踐也想過饒了夫差,那麼所謂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倒底是什麼意義呢?假使范蠡不出來點醒句踐?!

課本上的史事都是片段的,對於歷史人物也多採片面解讀。句踐與范蠡是君臣關係,當時句踐在吳國的奴隸生涯,范蠡是陪侍在旁的大臣,儘管環境很惡劣困難,范蠡仍舊保持臣子應有的禮儀。
可是,當句踐成就了大業,句踐是怎麼對待他的兩位功臣?(范蠡與文種)
范蠡知道越王(句踐)可共患難,不可同享樂,范蠡趕緊棄家逃跑,文種相信越王不忘己功,文種遭句踐賜死的命運。(
狡兔死,走狗烹
)

以句踐復國來激勵奮發進取,是可以當成典故來引用,但對應句踐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物?前半段可以鼓勵人心,後半段令人搖頭嘆氣,我們在看歷史人物時,歷史給予他們的評價,歷史人物多數是毀譽參半,或者是”常使英雄淚滿襟”,志未伸展的悲情遭遇,而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眾人詳知的歷史人物,卻無法窺見”完美人生”,此乃人性的不完美,尚有許多晚節不保的人物,多到難以計數的地步,但何以會晚節不保,因為他們是活生生的一個”人”,人是一直處在”進化當中”,欲念可以克制,卻更易於鬆綁,隨波逐流漸使改變初衷,當你是旁觀者可以清楚看見別人,可是當你是當事人就會身陷其中,不完美總是表現人性的一部份。
儘管人性不完美,行為要能不逾越尺度,以免晚節不保,就得常保羞恥之心,務使行為不令家人蒙羞,可以堂正面對父母,當行為勇於展現,把欲望肆意揮灑,不論那人成就有多大,最後必遭自己所害,擁有”禮義廉”的外表臉皮,看似人模人樣,內心卻”無恥”,那種可怕程度,總有一天會惹出驚世駭俗的事端,使家人感到羞愧。

管仲的四維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同樣發生在孔子時候,孔子治魯,教禮儀、養廉恥,魯國得以大治…,現代人若無羞恥心,無恥加上臉不要,再對應人性不完美,絕對足以無所不為,羞恥之心並不是八股文,也非老掉牙的玩意兒,讓個體行為最起碼的”不敢亂來”,若使全國人皆有羞恥心,想像一下犯罪率會降低到何種程度?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現代人崇尚自由,行為少受約束,更得把恥常擺在心裡,以免浸潤太深,不自覺會被同化,不是令人”不敢想”,至少是使人”不敢為”。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2086102&aid=43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