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02 06:47:10瀏覽986|回應1|推薦8 | |
六四,考驗中國文明張力 天安門事件,聲音愈來愈微弱? 李華球,本文刊載於新新聞周刊,「兩岸國際」論壇,第1265期,2011年6月2日—6月8日。 前言 是當局做得讓他的人民滿意,所以人民已不再對這些慘死的冤魂哭泣?或是有其他看不見的暗礁,等待人們去探究?跳脫控制像六四這樣的聲音,中國才可能往文明、民主的方向啟動;這也是觀察中國能否做個負責任的國際大國的重要指標。 http://www.new7.com.tw/?FID=58&CID=3687&category=985 如果一種聲音已經逐漸微弱,是否就代表著這事件已經漸漸淡化,漸漸走出人們的印象記憶了。二十二年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味道,已愈來愈聞不到、愈來愈沒有感覺了,中共當局好像也沒那麼噤若寒蟬了。 如果這個聲音真的愈來愈不令人關注,那麼是否代表中國正在朝民主的浪潮推進做認真的思考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觀察的問題,也是中國能否在經濟高度起飛,進一步進入文明國度的大事。這是中國能否躋身文明大國的重要里程碑,亦是世界各國正在引頸觀察中國政治動向的焦點。 六四悲情是否已經走出中國人的心中了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中國政治改革的焦點。因為曾幾何時我們能夠想像中國人在二十二年後的現在,慢慢忘記「六四事件」的歷史記憶了呢? 我們始終還找不出中國人是否真的已不在乎六四天安門廣場的冤魂;已讓天安門的哭泣漸漸地銷聲匿跡。這是中國當局做得讓他的人民滿意,所以人民已不再對這些慘死的冤魂哭泣了呢?或是還有其他看不見的暗礁,等待人們去探究呢? 令人好奇的是,中國人真的能夠讓過去曾經悲痛哭泣的慘痛教訓,消退得如此快速;關心經濟問題比關心人權問題,還要來得重要且必需。真想問的是,中國人你們到底怎麼了?這些問題其實都是中國人必須清楚釐清與剖開照見的。然而在二十二年後的今天,已經感覺不太出中國人民對六四事件的關心和怒氣了。這難道是代表著,中國人民對傷痛的諒解與不計較。 民生問題最實際 政治進步難相比? 若然,是指中國人已經或正在走出歷史傷痛,療癒痛楚了,忘卻過去悲情了,或者是代表著中國政府已經藉由經濟的高度進步,給了人民滿於現狀,更想追尋明日的繁華富裕。所以,經濟的起飛已經使人民安於當前,不再記憶過去的傷痛,想將有限的生命用在讓生活過得更好,而不必再去思索過去的悲情。 這是否代表中國人的價值觀已經改變了。變得祇想好好過生活,其他的事,都已經沒有解決民生問題要來得實際又重要了。這是觀察中國體制改革的一個敲門磚,是以,如何觀看中國人民態度改變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是否已經在控制和掌握之中了呢? 更重要的是,一個不想再記憶悲情歷史的人民,是否表示他關心自己,更甚於別人,更甚於國家。這是一個具有指標意義的象徵,它代表著中國人民漸次走出悲情的心境,已經顯示了,中國人不再被歷史所困,不再陷入過往的哀痛而讓自己走不出陽光大道,這就是中國人對民主的訴求和追尋,是否比不上經濟問題要來得重要呢? 這是否表示中國人祇在意民生議題,不是很在意政治進步速度的快慢與否。這一方面是代表中國人民重視現實生活,不太在意政治革新;二是,代表著中國人民對政府不具太大的冀望,不相信中國領導階層有意要改善政治的窠臼,朝民主政治發展,還人民享有民主、人權、自由的基本權利哪! 民主渴望沒淡化 政府改革欠信心 無論是何問題,我認為,其實中國人對六四的冷漠,並不代表他們追求民主的渴望漸漸淡化,也不代表他們已經失去熱情。而是中國政府的高壓控制和限制人民知的權利,不但沒有隨著經濟起飛而慢慢開放鬆解,反而擔心經濟愈進步,人民接觸面愈廣,對人權意識的追求和關心,愈重視愈清楚。所以,中國害怕過度改革開放,可能換來難以控制的社會聲浪,影響到政權的維繫,這其實才是中國政府,想改革、想開放,卻還找不到信心十足的理由來支撐他們的改革決心。於是,六四天安門微弱的聲音,已經不再引起人們高度的關心和注意了。 這是中國政治改革的障礙,也是中國進入文明國度的絆腳石,如何跳脫控制像六四這樣的聲音的時候,可能才比較容易窺見中國正想往文明與民主的方向在啟動;這亦是觀察中國是否能夠做一個負責任的國際大國的重要指標。 且讓我們在紀念六四事件二十二年的此時,要大聲的呼籲中國政府,放開你們的眼界,中國將更有彈性和張力;重視人民知的權利和追求自由的需求,中國才有機會進入文明、溫和、有質感的大國。否則,如果祇是還停留在像「鱷魚的眼淚」,有淚水卻無心意,其實很容易被看出不夠積極要政治革新。 而這正是中國最欠缺的條件,此時,中國是否願意認真看待六四冤魂的正義伸張,是不能再繼續忽視或刻意隱瞞六四的真相了。否則,距離文明大國的理想實境,其實還是遙不可及的!而天安門的聲音是否微弱得已經快聽不見了呢?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