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普賢菩薩故事之三
2016/04/14 08:30:00瀏覽3842|回應0|推薦10

普賢延壽菩薩(巴黎,藝術吉梅博物館)

   

 (接續上文~普賢菩薩故事之二:http://blog.udn.com/a0a006b7/52151520)


5)隨喜功德

 

        隨是隨順,喜是歡喜,諸惡斷盡謂之功,眾善完滿謂之德。從世間法來看,一切慈善救濟的福利設施有扶危濟困之功,有增長福祿之德,因為煩惱仍未斷盡,所以稱為有漏的功德。若從出世間法來看,二乘聖人進修四諦、十二因緣等法門,有斷煩惱、了生死之功;有證我空、真知之德。大乘菩薩廣修六度萬行,諸波羅密法門,有自利利他之功,以及成就菩提道法之德。此二者皆稱為無漏的功德。十方諸佛,從初發心直至菩提圓滿,於其中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有圓滿諸波羅密之功,有五住淨盡,二死水亡,圓證三德秘藏之德。(註:五住,即五住煩惱,又名五住地惑,包括三界見惑為一住,即一切見住地;三界思惑分為三住,即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根本無明為一住,共成五住。由於此五惑,能令眾生住著生死,所以稱為住地。二死,謂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三德指佛的三種功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佛之功德,微妙難思,是世出世間功德之極品。學佛者既要隨喜世間的有漏功德,更要隨喜出世間的無漏功德,特別是微妙難思無窮無盡的佛功德,如普賢菩薩所說的:「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十方一切諸眾生,包括四聖六凡。四聖功德當然要隨喜,而六道凡夫有又何功德讓人隨喜呢?凡夫眾生固然有許多的短處,但也有長處,這些長處就是功德。譬如地獄眾生,雖罪大惡極,但當其受苦時,知道悔過思善,便是功德。鬼道眾生,有主命鬼王、堅牢地神、護法金剛,也有宅心良善的諸鬼神,凡此種種都是鬼道眾生的功德。至於畜生道,犬能守夜,雞能司晨,鴉有反哺之孝,螞蟻、蜜蜂有團結、合作的精神,以及一切有利於人類的動物,都是畜生道眾生的功德。天道能修四禪八定是功德,阿修羅能造生天之福也是功德,人道有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善法,就是功德。總之,在六道眾生中,擇其善者而從之,見其惡者而改之,就是隨喜功德。況且六道眾生,個個都有佛性,皆當成佛,所以都要隨喜。

 

        隨喜功德,可消除妒忌的障礙,令人共襄善舉。可惜的是,世人不知隨喜功德,反而心生妒忌,不喜他善,不耐人榮,往往自己不修卻厭惡他人的修為,對他人的成就,不惜運用各種惡毒的手段,暗中破壞或中傷。忌賢害能之事層出不窮,因此世間常流傳著這樣的話:「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佛法不興,妒忌的障礙是主要原因之一。

 

        以佛法來說,嫉妒之為患僅亞於慳貪與瞋恨。貪與瞋固是啟發社會爭端、導致人類互相殘殺的關鍵因素,而嫉妒卻是破壞人之善根,障礙人合作的大敵。普賢菩薩為饒益眾生,教人以隨喜功德代替妒忌。無論是凡是聖,不管有漏無漏,世出世間,一切功德,悉皆隨喜。對於利他善事,皆以身業協助,以口業讚美,以意業隨喜,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廣種福田,廣積德行,善因善果,利樂無窮。

 

6)請轉法輪

 

        請是請求,轉是轉動,輪是譬喻。因為輪有轉動之功,有摧碎障礙之德,用來譬喻佛說法,有令人轉惡向善,轉凡成聖之功;有摧毀煩惱,粉碎生死之德。所以凡是佛弟子,都應殷勤勸請諸佛菩薩以及一切善知識,轉大法輪,以利己利人。

 

        普賢菩薩云:「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世間燈,是佛的代名詞,因為諸佛皆以始覺智,照本覺理,證得實相般若智光,能照破眾生心中無明煩惱之暗,就像世間的燈光,能除幽室之暗,所以稱為世間燈。普賢菩薩秉其威德神力,於十方諸佛前:「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其目的無非是為了讓正法久住世間,利益眾生。

 

        我等生不逢時,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雖然如此,但請轉法輪非限於一佛二佛,更不限於釋迦牟尼佛。以空間來說:十方法界,現在皆有佛住世,即便此婆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又何曾入滅?只因我等缺少福慧,淹沒在煩惱的深淵裡,不能見到佛而已。若能依智轉識,心清智明,自然可以見到佛。

 

        若以時間來說,一切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甚至一切出家人,一切善知識,都是未來的佛,都應勸請他們轉法輪。因此,我們祇要發願請轉法輪,隨時隨地都可依願起行,或請佛說法,或請菩薩再來弘法利生,或請法師講經說法,令末世眾生得聞佛的正法,以摧邪顯正,覺世牖民。

 

        此外,從聞思修,體證力行,以證明三寶的功德,也是弘揚佛法之一種;而造寺建塔,供佛安僧,使三寶住世;或著書立說,闡釋佛經,使佛的正法,弘傳於將來,亦等同於請轉法輪。當知,佛教興衰,四眾弟子責無旁貸,應殷勤勸請一切善知識,恆轉法輪,以弘傳佛法,續佛慧命。但切忌利用弘法,從中取利。

 

7)請佛住世

 

        佛有三身,佛的法身,法爾如是,本來具足無量真淨功德,但離相寂然,絕諸戲論,無染淨增減,無生滅去來,更無住與不住。佛的報身,經無量劫修集善根,積聚無量福慧,因行圓滿,報得極淨常滿,周遍法界的自受用身,亦無住與不住。唯佛應身,依平等理,本著甚深的智慧,起廣大淨妙的功德身,應地上菩薩的根機,轉大法輪,決眾疑難,令他受用大乘妙法之樂,名他受用身。若應地前眾生之根機,有機則應,機盡還滅,生死去來,住與不住,皆隨眾生根機而定,因緣聚會時,佛非生而生,非住而住;若化緣已盡,佛住世無益,即示現入滅。

 

        法華經云:「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又云:「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因此,佛為令眾生:「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當佛的應身即將示現涅槃之時,普賢菩薩即懇切至誠,勸請諸佛常住世間,如普賢行願品言:「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同時「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普賢菩薩悉皆勸請,莫入涅槃。因為二乘聖眾,能支持佛法大廈,普蔭眾生。

 

       至於善知識,亦能自行化他,令人離惡生善;因此,不但勸請諸佛及三乘聖人住世,亦勸請一切善知識住世。雖然十方諸佛、二乘聖眾及一切善知識,無不各本著大慈大悲、大願大行,恆住世間,常轉法輪,利樂眾生。但是,我等如果沒有請轉法輪之心,請恆住世之願,將無法與諸佛菩薩以及諸善知識的願行相應。又如現在,十方諸佛菩薩雖住世間,我等不見,亦等於入滅;雖轉法輪,我等不聞,等同不說。如果我等能發願請佛住世,請轉法輪,自當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長養善根,速證菩提,還能使正法住世,真理之光照耀世間,作為人天眼目,黑夜明燈。

 

8)常隨佛學

 

        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能常隨佛學,便不致於誤入歧途,枉受生死。佛是幽室明燈,苦海慈航,常隨佛學,可破無明暗,度生死海。佛是迷途指碑,人天眼目,常隨佛學,可轉迷成悟,共證菩提。雖然當今婆婆世界,釋尊已滅,彌勒當生,芸芸眾生,失所依估,但十方世界微塵數佛,今正住世,轉大法輪,欲隨佛學,可發願往生十方佛國,承事供養。何況釋尊雖曾示現涅槃,其實不滅。

 

        中國隋朝智者大師,入法華三昧,見釋尊仍在靈鷲山為眾說法。我等若能憶佛念佛,學佛之行,作佛之事,與常隨佛學有何差別?何況當年釋尊曾令六十二億恆河沙法王子,於末法時,深入婆婆,教化眾生,我等若能親近善知識,供養侍奉,聞法思惟,如說修行,亦等如常隨佛學。問題在於我等,是否肯尊重承受善知識的教導?能否依照善知識的指示如說修行?

 

        華嚴經普賢菩薩言:「我願常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此乃說明常隨佛學之目的。因為常隨佛學,學佛的智慧,學佛的慈悲,學佛的願行,必然速得成就佛果無上菩提。

 

9)恆順眾生

 

        恆是永恆,非短暫;順是隨順,非違逆。眾生,包括四聖六凡,凡有生命者皆是。學佛人欲想速證菩提,唯一辦法,是隨順眾生。因為隨順眾生,是成佛的基礎,度生的秘訣;亦是建立人間友善,促進社會和諧,導致世界大同的主要力量。否則,你與眾生,意見相左,互逆互違,勢成水火,如何建立友誼?怎能和諧共處?又如何教度眾生,完成六度萬行的因,成就無上菩提的果呢?

 

        普賢行願品說:一切眾生,是菩提樹根,諸佛菩薩,是菩提華果,諸佛菩薩,無不「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學佛人必須恆順眾生,不但恆順人道眾生,甚至恆順六道四生(即胎生、卵生、濕生和化生)一切眾生,如普賢菩薩一樣:「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痛苦,作為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如此實行財法二施,以解除一切眾生物質與精神上的困苦,以滿足一切眾生生活及心靈上的需要,甚至為防止殺害眾生,而嚴持禁戒;為停止惱亂眾生,而修忍辱行;為廣度眾生,而精進辦道;為覺悟眾生,而勤修禪定;為教化眾生,而廣學般若,令一切眾生徹底解除身心苦惱,獲得真理光輝的照耀,走向佛道,共證菩提。

 

        常隨佛學,是正確的自利;恆順眾生,是純正的利他。學佛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常隨佛學正確的自利中,策動恆順眾生純正利他的行為;再從利他的行為中完成自利的功德。如此自利兼他,自濟濟人,以達於學佛之目的,完成濟世救人的願望。這是出家人最高的志願,也是出家人應有清淨的行為。

 

10)普皆迴向

 

        迴是迴轉,向是趨向,將自己積劫所修自利利他的功德,迴轉趨向所期望的目的,名為迴向。真正發菩提心的菩薩,廣修六度波羅密,目的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反而將個人所修的功德利益,迴向給眾生,願與法界有情共同分享個人的成就,名迴自向他,亦即迴向眾生。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積功德,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二乘小果,但求佛果菩提,是迴因向果,即迴向菩提。菩薩廣作利生事業,目的趨向真理,惟求涅槃,是迴事向理,亦即迴向實際。

 

        迴因向果,迴自向他,是隨相迴向;迴事向理,是離相迴向。如果僅僅離相迴向,將墮二乘,不肯迴小向大,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若僅隨相迴向,將同凡夫,執事廢理,處處著相。因此菩薩迴向,必須離相,而離相的同時,又能隨相。離相是空,隨相是有,空有都不執著,二邊俱遠離,會歸中道,事理圓融,空有不二,才是普皆迴向。

 

        又,常隨佛學,是上求,是迴因向果;恆順眾生,是下化,是迴自向他;上求下化都不執著,是迴事向理。但能以上求下化的功德,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實際,不名為普;必須以修前九種大願所積功德,悉皆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實際,才稱之為普。如普賢行願品所説的:「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才是普皆迴向。

 

        說實在話,普賢菩薩的這十種德目要全部做到不是那麼的容易。所以,為了避免在實踐的過程中,因困難挫折或疑惑......等等因素而心生畏懼、退卻,倒是可以考慮先選出一、二項自己認為比較容易做的,日後再依實際的狀況略做調整或增加。這樣一來,學習的心得就越來越多,學習的動機也會被增強,學佛之路隨之輕鬆而有趣,佛法的見地也變得透徹、深廣許多,修行的願力就會更加堅定(待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a006b7&aid=5349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