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普賢菩薩的故事之二
2016/04/02 10:12:43瀏覽5165|回應0|推薦10

上圖照片:普賢菩薩聖像,峨眉山,作者:Staceynyx

file:Massive golden buddha on:the sumit of Eimei Shan.jpg

  

 (接續上文~普賢菩薩故事之一:http://blog.udn.com/a0a006b7/51668777)

二、普賢菩薩的行願

        普賢菩薩所修持的十種廣大行願有: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分別說明如下:

(1)禮敬諸佛

      禮是身禮,敬是心敬。以清淨、恭敬的身心,遍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普賢行願品說:「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人由於信仰佛的智慧,景仰佛的德行,因此歡喜遍禮十方過去以及現在的一切諸佛,並對諸佛的教化,信受奉行,期以改變身心狀態,止惡行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人如果能敬禮未來諸佛,無異是對自己及一切眾生的人格尊重,因為自己及眾生,都是末來的佛。

      人能對自己尊重,就會珍惜生命,不斷地進化、淨化,向上提升,不會放逸、墮落;人能對他人尊重,就會欣賞、讚揚他人,與人互助合作,更不會輕慢他人,陷害他人。而敬禮三世諸佛,一方面能令人淨化身心,發奮向上,另一方面亦可促進人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協助,使人際關係充滿和諧與歡樂;使國際關係互相包容歧異,消弭戰爭,共存共榮!

      禮敬有種種不同的方式,華嚴疏鈔清涼國師依寶意三藏法師所說的七種禮,再加三種,合為十種禮。

      1. 我慢禮:禮佛人,我慢貢高,身如硾之上下,心不莊重。

      2. 唱和禮:如修禮懺法時,口隨大眾唱和,身隨大眾頂禮,但高聲喧雜,辭句渾亂,心打妄想,意不專一。以上二種禮佛,徒具形式而已。

      3. 恭敬禮:心生恭敬,五體投地,頭面接足皈命禮。

      4. 無相禮:身在禮佛,心入法性,無能禮的我,亦無所禮的佛,能所空寂,故稱無相禮。

      5. 起用禮:雖無能禮所禮的對象,但能普運身心,遍禮諸佛。如《華嚴經》云:「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6. 內觀禮:向內觀照,但禮內在法身佛,不向外馳求。

      7. 實相禮:能禮所禮,內佛外佛,同一實相,理性平等,本無差別,禮無可禮,三輪體空。

       8. 大悲禮:因物我同體,故我遍禮諸佛,即等如一切眾生遍禮諸佛。以自己禮佛的功德,迴向法界眾生,故名大悲禮。

      9. 總攝禮:總攝前六種淺深之禮為一觀,一禮一拜,皆具足前述六種禮,而進入事事無礙,及事理無礙的境界。

        10. 無盡禮:如入帝珠網,無窮無盡;又如一簍孤燈,置於四隅,四維上下,十方的明鏡中,即此一燈,便變成無窮無盡之燈。禮佛亦然,行者以清淨身心,現於十方諸佛智慧光中,則能禮所禮,亦無窮無盡。如普賢菩薩言:「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故名無盡禮。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禮敬諸佛,並不是我慢禮及唱和禮,而是以清淨三業,五體投地,捧足殷重,恭敬至誠,深入法性,離能所諸相,普運身心,禮諸佛已,不見能禮所禮。於深達實相,理性平等時,本乎大悲心,觀想自己禮佛,等如一切眾生禮佛,遍代一切眾生,禮無盡諸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倦。果能如此,才是普賢無邊願行的第一種:禮敬諸佛願。

(2)稱讚如來

      稱是稱揚、歌頌;讚是讚歎。如來,是佛十種稱號之一。普賢菩薩於十方三世諸佛前:「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同時也教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甚至十方一切眾生,皆應以無盡美妙的言辭,稱揚讚歎,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

     因為稱讚佛的功德,能啟發人的心智,能激發人的菩提心,能鼓勵人向佛學習。至於稱讚未來諸佛功德,更是對自己及一切人的讚美,不僅給人鼓舞,更能使人化敵為友。何況人能以善言代替惡口,以稱讚代替怒罵,以真實語言,代替妄言綺語,現世即得口業清淨之益,來生更獲辯才無礙之報。所以,稱讚如來的結果,直接便可以啟發人的心智,使人口業清淨,辯才無礙;間接可以消弭人間的毀謗怒罵,口舌之爭,甚或止息世界戰爭,導人類於和平與安寧。

(3)廣修供養

     廣是廣大、眾多;修是如法進行,供是供給。但能供養諸佛不名廣,但能以四事等聚寶財物布施不名大。未能三輪體空,則不如法。今此十大願王中的廣修供養,不但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且包括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不僅以內外財寶布施,還能以法布施。同時,深入法性,稱性而修。如普賢行願品云:「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以燈燭,一一皆如炒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同時能「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無論財施、法施,皆盡虛空遍法界;無論能供所供,皆廣大無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故名廣修供養。

     學佛人學普賢菩薩以財法二施廣修供養,既能供養十方過去與現在佛,更能供養十方末來佛的一切眾生。此外,財供養能供給一切眾生資身之具,解決民生艱苦,物質困乏;法供養能充實人類精神空虛,解除人精神飢渴。結果,將使貧者富,愚者智,迷者悟,邪者正。由此可知,出家人廣修供養的行為,確能利益眾生,覺悟群迷,造福社會。

(4)懺悔業障

     「懺悔」一詞,源自梵文 ksama 與 apatti-pratidesana 二字意譯而來。 一般將 ksama 譯為「懺摩」,即容忍、忍耐之義,或引伸為「請求他人寬容自己所犯過錯」。漢字中本無「懺」 字,譯經者在翻譯時,特意為 ksama 這個音而造「懺」字。apattipratidesana 可譯為「向他人說罪過」之意,亦即華文悔過之義。所以梵華併用,名為懺悔,亦即請求寬恕原諒,以及說己罪過之意。業是業力,有善(白業)、不善(黑業)兩類。人之身口意三業,所作一切犯罪行為(黑業),能障礙聖道,謂之業障。業障有三種:

      一是煩惱障:指人心中貪瞋痴等煩惱,能惱亂人心,能阻礙人進修聖道,名煩惱障。二是業障:人的身口意三業,所作不善之業,能阻礙人進德修業,名為業障。三是報障:由三業所作惡因,將招感三塗苦果,謂之報障。如今所談的懺悔業障,似乎偏向於第二種業障,實際上,三種都涵蓋在內,全部都需要懺悔,如〈普賢行願品〉云:「我昔所作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意語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此外,修道有五障:一煩惱障,謂貪瞋痴等根本煩惱,障礙淨心,妨害道業,使人不得進入佛的正法。二業障,由過去所作五逆十惡,或誹謗三寶的惡業,障礙生逢佛世、見佛聞法。三生障,謂生於三塗八難之處,障礙聽聞學習佛法。四法障,雖生無障礙之處,又有悟道的機會,但因先世障法因緣,不逢善友,不聞佛法。五所知障,雖逢善友,得聞佛法,又因世智辯聰,固執己見,不肯信受佛法,不肯接受善言勸諫,妨礙進修般若,名所知障。古之讀書人以及現代的知識份子,大多有這類的障礙,更需要修懺悔法門。又大智度論言:「欺為信障,怠為進障,瞋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總之,一切犯罪心理,犯罪行為,皆能障礙聖道,妨礙善業,都是業障,皆當懺悔。

      懺悔的方法有三:

      一作法懺,先興起七種心,一慚愧心、二恐怖心、三厭離心、四發菩提心、五怨親平等心、六念報佛恩心、七觀罪性空。於佛前緣想十方諸佛菩薩及聖賢僧,合掌敬禮,披陳過失,求哀懺悔。或於眾僧前請求懺悔,揭露身心所犯過失,誓不再造。至於懺法,古德依經典編製的懺儀有法華懺、方等懺、大悲懺、淨土懺、地藏懺、梁皇懺及慈悲三昧水懺等誦本,依之修禮,至誠懺悔,可滅身口意犯戒之罪。

      二取相懺:謂於修定時作觀,或於念佛修行時,念念悔過,感佛來應,摩頂授記,或放光現瑞,名取相懺,可滅煩惱性罪。如《梵網經》菩薩戒本所說的:「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懇切)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

      三無生懺:又名無相懺,或實相懺。所謂無生懺,是正心端坐,默觀萬法空如,而又即真即俗,中道現前,破無明;這一懺法,若能修成,最少已到初地以上的境界了。所以取相懺已難觀其成效,無生懺是更難觀其成效了。古人言:「罪由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就是無生懺(亦即無相懺)。

      觀普賢經言:「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大多數人一向不明白佛法,更不相信因果,亦不能辨識善惡,不清楚正邪之分野,只憑一己主觀的妄想分別,胡作非為。縱使今生奉公守法,宅心仁慈,又豈能知道宿世是否種下惡因,今生因緣會遇當感惡果?所以懺悔,不僅僅是出家人自救之法,也是一般人改往修來的良方。若能至誠懇切地懺悔,痛改前非,既可滅罪,還可生福。

       佛弟子中的提婆達多,曾犯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以醉象踏佛以及迫害蓮華色比丘尼等極重之罪。直到臨終,他猶生惡心,以毒藥塗抹手指想要害佛。當時,地生猛火,焚燒其身,他情急之下,產生一念悔意,想向佛求救,當他稱「南無」二字,便已氣絕身亡,直墮地獄。他因罪業極重,應墮阿鼻地獄,長期受苦,但因臨終前的一念悔意及出家的善根功德,僅受一劫之苦,即可上生天界於六十劫內不墮三塗。天界的果報結束後,就下生人間出家學道,法名:「南無。」

      又提婆達多的好朋友阿世闍王,曾殺父禁母,枉殺無辜。由於宿世善業因緣,他突然省悟,自責不已,因而前往佛前求哀懺悔,從佛修學,積極向善。以此懺悔修善功德,雖難免除地獄的果報,但得以重罪輕受,縮短地獄受苦的時間,僅入拍球地獄,即轉生天界,二十劫不再墮三塗,最後報生人道,出家修行,證辟支佛果。

      佛滅度後一百年間,印度有一國王名叫阿育,個性凶殘好殺,設人間地獄,命劊子手耆厲濫殺無辜。人間地獄中,陳列各種殺人刑具,誤入者必死無赦。當時有一比丘名「海」,遙見此人間地獄,樓房高廣,外表富麗堂煌,以為是富豪之家,於是入內化緣。當他看見室內陳列各種刑具,恐怖至極,正想退出,卻被耆厲發現並擒拿住,欲行死刑。海比丘並不怕死,只恨出家多年,道業未成,若就此斷送性命,實在不值得,因此求刑一個月,以便精進辦道,然後就死。耆厲不肯,海比丘苦苦懇求,遂應允寬限七日。由於七天時間有限,海比丘端坐一旁,廢寢忘食,精進修觀。直至最後一天仍末開悟,然限期已到,他焦急萬分。傍晚時分,人間地獄處決一名失節的婦女,海比丘親見行刑,當下頓感人命無常,四大無我,五陰虛偽無主,乃入空觀得須陀洹果,繼續深入禪定,終證阿羅漢果。

      耆厲處決婦女後,繼而將海比丘拋入大鍋污水中,加薪柴燒煮,火卻滅息,水變清涼,長出蓮華,但見海比丘端坐蓮華中,光明照耀,耆厲無法張開眼睛,緊急痛通報此事給阿育王。阿育王聞訊趕赴刑場,被海比丘的威德攝伏,心生慚愧,求哀懺悔,並立即摧毀人間地獄,請海比丘回宮中供養。阿育王從此敬信三寶,廣造塔寺,大興佛教,為佛教護法功臣,福報無盡。

        凡此種種,可見懺悔能使人改過遷善,反迷為悟,滅罪生福,離苦得樂。如果人們都能親近佛法,並且精勤實行懺悔,改往修來,或可彌補法律之不足,減少社會層出不窮的罪惡,阻卻人間不幸的事件發生。 (待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a006b7&aid=521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