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普賢菩薩的故事之一
2016/03/29 08:00:00瀏覽33320|回應0|推薦13

上圖:普賢菩薩聖像  -  東京國立博物館

        今天是普賢菩薩的生日 (農曆二月廿一日)。

  

        在許多的經典裡,都會介紹普賢菩薩。 假如有人修持普賢法門,許普賢大願,普賢菩薩他都會示現來跟此人摩頂,加持他,保護他。《楞嚴經‧卷五》就有一段經文這麼說:「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普賢菩薩像在漢傳佛教寺院中單獨供奉的不多,多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普賢菩薩像大多為合掌,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坐於一六牙白象上。六牙白象據說原為菩薩所化,表示威靈,《普曜經》云:「菩薩便從兜率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六牙象徵佛法中的六度。《普賢觀經》曰:「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四種禪定)。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在密教中,普賢菩薩有各種不同的形象。《金剛界曼荼羅大鈔》云:「普賢菩薩,左拳右蓮,上有劍,密號真如金剛。」《胎藏界曼荼羅大鈔》中說:「普賢頭戴五佛寶冠,左手執蓮,上有劍,右手伸掌。」

      

        普賢菩薩象徵佛的「大行」,可以說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一位菩薩。佛法講解行並重,了解道理之後還必須要去實踐,這樣才可以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要不然,佛法就變成了「說食數寶」的工具而已。所謂的「信解行證」,有了行動才可以證明實修實證,所以許多修行佛法的人,都會禮拜普賢菩薩,當他們在懺悔或發願時,也都會稱念「南無普賢菩薩」。 


         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西南方有名叫光明山處,一直就住著許多菩薩,現有菩薩名叫賢勝(普賢),與其眷屬等三人在其中演說法。因此中國佛教相傳位於漢地西南方的四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示現教化的道場,有許多普賢菩薩顯化的聖跡,傳說有人去峨眉山朝拜時,也遇上許多不可思議的顯聖感應。  晉代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這是峨眉山供奉普賢菩薩之始。北宋年間,峨眉山又鑄建頭戴五佛金冠,手持如意,結跏趺坐於象背的蓮台上的普賢銅像一尊。此像重達630噸,是佛教藝術珍品。  峨眉山在中國四川省,峨眉縣之西南,與嶍山相對,宛如兩眉,因名峨眉山。其山脈自岷山分出,蜿蜒南來,至縣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稱。山之最高處名金頂,建有金頂寺,威鎮全山,因山頂常放光明,又名光明寺。據說每至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山,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群山升起,象徵一盞盞的明燈,忽上忽下,人稱之為「萬盞明燈朝普賢」,是峨眉勝境之一。

 

        在四十卷《華嚴經》的最後一品,普賢菩薩廣稱讚佛的功德之後,即告訴善財童子以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若想成就佛的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此十種廣大行願,是一切願行之王,亦是速得菩提的捷徑,其功德之大,只有佛知道。這是一切學佛人所應該修學的願行。

 

一、普賢菩薩的故事

 

        普賢菩薩,梵音為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譯名普賢,又名遍吉。從等覺位來說:「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名賢。」若從果位來說︰「智圓理極名普,盡未來際,遍利眾生名賢。」因此,普賢菩薩位居等覺,將來成佛,名智剛吼自在相王佛,今示現菩薩身,為諸佛長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與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薩智德,證德相對,一同輔佐釋迦牟尼佛於婆婆世界教化眾生,為釋尊的得力助手。文殊菩薩駕獅子侍佛左方,普賢菩薩乘白象侍佛右方,顯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證相應,般若與三昧相即。華嚴海會,由釋尊的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一佛二菩薩,共稱華嚴三聖。

 

        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所以普賢行願品云:「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云:「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讚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有佛陀才知道。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眾生。據史書記載: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干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聽到草叢中有兒童的啼哭聲,趨前一看,見一小孩約十來歲,問其姓名,答說:「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干禪師愍念他無依無靠,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為是拾來的,取名拾得。

 

        由於拾得聰明伶俐,三年後昇任齋堂香燈,及執掌出食等雜事。有一天,四下無人,拾得竟然登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食,還呵斥聖像小果,焦芽敗種。此事被知庫靈熠禪師看見,斥責他拾得對聖像不恭,認為他可能頭腦有毛病,遂免去他的香燈職,並派往廚房洗碗碟。拾得常將多餘飯菜,盛於竹筒,贈送他的摯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飯食花果被鳥琢食,拾得竟拿手杖打寺中供養的山神像,責怪祂沒有好好地守護寺院,有失職責,枉受沙門供養。當晚寺裡的僧人都夢見山神來哭訴說:「拾得打我,罵我。」靈熠禪師至山神像前視察,見山神像果然有杖打的痕跡,才知道拾得來歷不凡。

 

        拾得與寒山子常常往來,還常對人說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譏誚怒罵,甚至打之。寒山對拾得說:「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拾得答說:「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後來,拾得執掌牧牛的職事,有一天,正值寺中半月布薩(誦戒),律師正為僧眾在堂中說戒。拾得驅牛群到法堂前倚門而立,並拍掌笑說:「悠悠哉,聚得作相,這個如何?」說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說:「下人瘋狂,破我說戒。」拾得看見他起了瞋心,馬上就說:「無瞋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戒和尚見拾得嘻皮笑臉,氣得下堂來打拾得,要他驅牛出去。

 

        拾得說:「我不趕牛了,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牠們都有法號,不信,且看我叫牠們出來。」隨即對牛群說:「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即有一白牛作聲而過,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來,」又有一黑牛應聲而出。拾得又叫:「直歲靖本出來,」又有一牯牛應聲出來,最後,拾得牽一牛說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於何人,佛力雖廣大,汝卻辜佛恩。」

 

        自此,僧眾才恍然大悟,拾得並非凡間俗子,不再當他是瘋子。後因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干禪師,對丘太守說: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的化身,聖跡顯露,與寒山子同離國清寺,後來不知到哪裡去了。

 

        文殊、普賢兩位大士,一為諸佛母,一為諸佛長子,公孫二人,常在十方諸佛前,常在一起,共作佛事,遊戲人間。淳熙年間,文殊菩薩應身為兜率寺戒闍黎時,普賢菩薩亦同時化身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稱她周七娘。出生時便有種種神異,長大後不肯嫁人,每天行乞於市,晚上於普濟橋下睡覺,經常與戒闍黎在一起,妙行莫測。當時的人不了解,笑她為瘋婆。後有聖者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後人方知兩人是菩薩應世。(待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a006b7&aid=51668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