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探訪佛陀的故鄉,印度 (3/4)
2016/05/24 15:06:53瀏覽2564|回應0|推薦8

 

4  菩提迦耶BODHIGAYA/龍洞、苦行林、尼連禪河



            原本講好先到正覺大塔參加早課,然後再回飯店吃早餐,後來有人提議先用早餐再去正覺大塔,這樣就可以在菩提迦耶停留久一點,無常的體驗隨時都在呼吸間進行著。清晨的菩提迦耶跟白天很不一樣,少了擁擠,卻多了幾分的靜謐,不少起早的修行人也都趕早來精進。當天色越來越亮,整個正覺大塔周圍都是此起彼落的拜佛身影,很讓人感動,怪不得有位法師跟我說,當你走過八大之後,最後都只會停留在這裡,修行的磁力真的會感染人呀!

            回到飯店用午齋,然後出發前往佛陀在悟道前後曾停留過的聖地─位於前正覺山頂的龍洞。前正覺山  (pragboddhi) 當地人稱Durgeshawari,梵文  durga是煩惱、困難意,iwvari是自在意。到達龍洞之前,我們先經過一片稀疏的小樹林,然後便是光禿禿的山路,山上有幾座阿育王所立的佛塔遺跡,而難以辨識的龍洞,一則傳說是未成道前的悉達多,為了不讓住在洞中的龍王失望,留下了他的身影以作為紀念,又稱「留影窟」。從山頂上可看到摩亨河(Mohane)和尼連禪河,苦行林的位置就在摩亨河(Mohane)與尼連禪河中間,靠近摩亨河的樹林地附近。當悉達多自覺到苦行對身心的解脫無益,即離開苦行林,在尼連禪河沐浴後,接受牧羊女蘇嘉塔的乳糜供養,然後轉往菩提迦耶,在畢缽羅樹下的大石塊坐下,精進思惟人生的真理,經四十九日後,覺悟成佛

            「菩提樹」對於佛教徒來說,就是「聖樹」。可是諸佛成道的樹各有不同,譬如「毘婆屍佛坐娑羅樹下、尸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毘舍婆佛坐婆羅樹下、拘樓孫佛坐尸利沙樹下、拘那含佛坐烏暫婆羅門樹下、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釋迦牟尼佛坐畢缽羅樹下」成佛。這些樹種類及名稱原本各不相同,但都因為有修行的人在其樹下成佛,所以也都被尊稱為「菩提樹」。

 

上圖:龍洞前留下身影

上圖:這位成員發大願來朝聖,身旁經常圍繞著一群小丐幫

上圖:聆聽多吉在蘇嘉塔村的解說牧羊女與佛陀相遇的故事

上圖:猜一猜,哪一位是牧羊女蘇嘉塔

  

晨光中的菩提迦耶→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466095

苦行林→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466071

牧羊女村莊→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466077

 

 

5  菩提迦耶BODHIGAYA王舍城靈鷲山/竹林精舍/那爛陀大學NALANDA七葉窟/王舍城

            早餐後前往王舍城的靈鷲山。靈鷲山(Rjagrha):原意為「王之居所」,是佛陀時代恆河以南摩揭陀國(Magadha)的首都,當佛陀證得正覺後,率領千餘僧人回到王舍城時,受到極盛大的歡迎。靈鷲山(Griddhakuta)又稱靈山,因山石狀似鷲而得名,在經典中常以「耆闍崛山」稱呼,亦是在佛典中被記載最多次的山。在大乘經典中,尤其是《妙法蓮華經》、《楞嚴經》、《法華經》、《大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般若經》等,根據經典所述都是在靈鷲山宣說的。在奇巖下的洞窟群分別是世尊(香室Saptaparni Cave)、阿難及舍利弗等弟子們禪坐修行的地方。說法台位在半山腰處,被四周群山所環抱,是典型笈多王朝的僧院遺跡,這是為了紀念佛陀而建的,我們就在說法台附近做早課迴向。《法華文句》卷一:「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漢住,法滅支佛住,無支佛鬼神住,既是聖靈所居,總有三事,因呼為靈鷲山。」由經典可知,靈山就是聖靈所居,到了靈山,就是進入佛的淨土。

            午餐後,參訪竹林精舍和那爛陀大學。竹林精舍(Venuvana Vihara)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僧團安居淨住的僧院,又稱「迦蘭陀竹園」。那爛陀(Nalanda)大學是在五世紀初由笈多王朝的戒日王所創建,爾後歷經七個國王屢次增建,被列為世界上最古老大學的代表之一。此城名原意「賜蓮之地」或「神知之地」,玄奘大師曾在此留學15年之久,研習中觀、瑜伽、密教等各派的義理,弘揚大乘佛法。那爛陀大學全盛時期,至多有老師1,500名及學僧1萬多名。十三世紀初,蒙兀兒王朝的回教軍團(Bakhtiyar Khalji),攻略比哈爾地區時,那爛陀大學也不能倖免地遭到火攻,建築物、經典、書籍等延燒了六個月之久後,就從此埋藏於地下七百年。

 

 

 

上圖:那爛陀大學的林蔭大道

上圖:那爛陀大學的學僧寮房

圖說:學僧寮房

圖說:玄奘大師的寮房

圖說:玄奘大師打坐的地方

圖說:玄奘的佛堂,在寮房的另一頭

圖說:這兩道門是冰箱門

圖說:遭摧毀的佛陀雕像

圖說:舍利弗塔

         

            傍晚陽光不怎麼強了,我們來到位於靈鷲山下的七葉窟,山路蜿蜒陡峭,幸好帶了登山杖。七葉窟因洞窟的峭壁上有棵樹只剩下七片葉子而得名。佛陀涅槃後不久,佛陀弟子正處於不捨及感傷之際,此時,卻有一位比丘說不必感傷呀,世尊在時對我們諸多約束,現在世尊涅槃了,再也沒有人可以約束、管制我們。一向不過問僧團事務的大迦葉尊者,聽見這一席話,對於佛陀教法日後將會變質與消失感到憂慮,於是在王舍城召集了五百位羅漢集結佛教經典,史稱第一次集結,又稱為五百集結,也被稱為上座部集結。當時未能受邀參與集結的佛陀弟子羅漢們,便自行在王舍城外集結,由於參與的羅漢成員廣泛,史稱大眾部集結。自此,僧團逐漸分化,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教義,也各自傳承了不盡相同的經典,史稱部派佛教時期。這是令人始料未及的發展。

             印度有一很特殊的社會現象,那就是到處都可以看見乞丐,老的、小的都有,而且幾乎是成群結隊而來的。我們的行程當然也不例外,只要車子一停靠,這些丐幫友人隨即蜂擁而至,有時候也會被他們的粘人功夫嚇到,所以導遊為了大家的安危起見,再三地交代,千萬不要隨便給他們錢,這樣會幫助他們養成不奮發向上而終身當乞丐的習慣;如果大家很想慈悲喜捨一下,倒是可以布施給那些坐在路邊行乞、或幫忙打掃清潔的人。在正覺塔遇見果竣法師時,他聽說我們下午要到七葉窟,就特別地叮嚀,去七葉窟的山路蜿蜒陡峭,沿途小乞丐很兇悍,要小心,也不要太晚去。果然車子一停靠,小丐幫立刻蜂擁而至,一路緊緊跟隨。其中一位男眾團員,發了布施心一起來印度朝聖的,對這些小丐幫特別用心,從中找出一位或多位班頭,再由班頭協助他管理小丐幫,以維持秩序。我發現他這一招還挺管用的,只見他在發錢時,小丐幫各個端正坐好;如有人不遵守規則,就會被班頭數落,很有趣的畫面,教育精神也內隱其中。

 

 

上下圖:在迦葉窟外誦經迴向

上圖:領隊小許拿著相機,遠眺迦葉窟附近的村落


              關於這樣的議題,舞者林懷民先生也曾經請教過聖嚴法師,法師說:「生、老、病、死、以及貧窮的問題自古皆然,釋迦牟尼佛對當時印度的社會環境是很清楚的,佛陀的做法是,假使托缽到的食物比較多,就分給他們;如果不夠、或者沒有,也就沒有辦法了。」

     佛陀最主要的幫助,還是在施予佛法,因為世間的一切眾生,都在貧苦中,有的是物質方面的貧窮,有的是精神上的貧窮,而精神的貧窮,往往比物質的貧窮更讓人感到痛苦。

             這一天晚上,我們在王舍城的 Indo Hokke Hotel 住宿。

   

靈鷲山→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551412

七葉窟→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551358

竹林精舍→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551421

那爛陀大學→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551427

 

6  王舍城/吠舍離VAISALI/凱薩裡亞大塔/拘尸那羅KUSHINAGAR

            早餐後,前往吠舍離 (VAISALI),此地是最早成立比丘尼僧團的地方。傳說佛陀的姨母大愛道夫人向佛陀要求出家三次都不獲允許。阿難知情之後,代為向佛陀請求,因此佛陀特地為之制訂「八敬法」,才允許女眾出家為比丘尼。阿育王在此為阿難建造一座舍利紀念塔,女眾團員一聽完導遊的解說,大家心有所感,雙手合十,虔誠恭敬地念佛繞行阿難舍利塔一匝,感恩阿難當時的說情,今日她們才有機會修學佛法。

             吠舍離聖地的遺跡包括阿育王石柱、阿難舍利塔、以及已挖掘和待挖掘的僧院遺跡。我們停留了一會兒,繼續趕往下一個行程─拘尸那羅,在途中,我們也順道參觀了一處佛陀舍利塔和正在復建中的凱薩裡亞大塔。相傳凱薩裡亞大塔是佛陀離開吠舍離前,離車族人因不捨佛陀離去,佛陀以缽相贈之處,現在是一處大佛塔,超過千年歷史。

 

          

             這一天好像都在車上過,不是休息,便是念佛。晚上入住  The Imperial Kushinagar,有美美的小花園,可是我們為了趕行程,只進來填飽肚子、過夜,來去匆匆,無暇欣賞。

上圖:導遊和領隊,在櫃台為我們辦理入住手續


吠舍離→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551454

凱薩裡亞大塔→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551478

 

 

7  拘尸那羅KUSHINAGAR/入境尼泊爾/倫比尼LUMBINI

            早餐後,前往佛陀大般涅盤之處─拘屍那羅。拘尸那羅,又稱拘尸那竭城,意思是茅城,位於現今印度凱西亞村,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末羅國的都城,釋迦牟尼佛在此涅槃、火化,也是佛教的四大聖地之一。

               大般涅盤遺址園區內主要建築有佛陀入滅的所在地─涅盤寺,寺內供奉的臥佛是佛陀圓寂前對弟子說法時的右臥姿態。涅盤寺後方是大涅盤塔,在大涅槃塔後方有一座毀壞的塔身,根據考究是佛陀最後涅槃之處,兩者相隔很近,附近出土的遺跡很多。據『大般若涅盤經』記載,佛陀在阿利羅跋提河邊的兩棵娑羅樹間圓寂。

            離開涅盤寺後,我們順道參訪不遠處一所獲得許多台灣人捐助的平民小學,這所學校是由一位南傳比丘所建設的學校,目前由該比丘的印度籍弟子照顧管理。午餐後,又再拉車數小時到倫比尼─佛陀出生地。倫比尼在尼泊爾境內,沿途等待出入境的卡車大排長龍,我們也不例外,僅一線之隔卻耗掉不少等待的時間,此時此刻正是修行方法的使力點。

     

            安迦羅塔─又稱蘭巴爾塔,是大迦葉尊者引燃木柴堆、火化佛陀遺體的聖地。目前的遺跡是一座高約10公尺、直徑40公尺的紅磚山丘,與涅盤寺相距大約一公里半左右,塔下發現有孔雀王朝時期的僧院遺跡。

大般涅盤遺址園區→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551505

佛陀涅槃火化處─安迦羅塔→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551496


8  倫比尼LUMBINI/迦毗羅衛城 Kapilavastu/舍衛國 SRAVASTH

            早餐後,前往藍毗尼花園,又譯嵐毘尼、臘伐尼、林微尼,位於尼泊爾境內的蒂萊小村落附近,靠近印度的邊境上,距加德滿都280公里。此地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天示城的釋迦族浴池,相傳釋迦牟尼佛誕生於此,因而成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1997年被入選為世界遺產。倫比尼聖園中的重要遺跡有孔雀王朝阿育王為紀念佛陀誕生所豎立的石柱(ASOKA PILLER)、西元636年唐僧玄奘曾到過的僧院與佛塔遺跡聖水池(PUSKARNI POND)、傳說色彩濃厚的菩提樹、以及仿加德滿都四眼天神廟所建的摩耶夫人廟─令佛教徒震撼與渴望一見的佛陀誕生地點;據說有佛緣的弟子,可以從聖水池的池水倒影中看到自己前世的模樣。

圖說:上下兩張照片,可見聖地重建的時光流逝痕跡,為佛說無常觀做見證

上圖:待重建的摩耶夫人廟,依稀看見定址的棚架 (翻拍自《印度聖境旅人書》)

   

              有一次,悉達多同父王郊遊,看見田中的農人赤體裸背,在烈日之下工作;老牛拖著犁不得休息,還被鞭打的皮破血流。又見農田中,被犁翻出的小蟲蚯蚓,被鳥雀競相啄食,慘痛萬分。悉達多看到這一幅活生生的生存鬥爭圖,心中感到無限的哀痛。就在閻浮樹下端坐沉思。淨飯王找到他,問他為何如此,他說:「看見世間的眾生,互相吞食,心中感到萬分難過,所以坐在這裏沉思。」

            淨飯王勸慰了半天,才帶他一同回去。淨飯王想到了阿私陀仙人的預言,深怕太子厭世出家,在太子16歲時,便為他納釋種婆羅門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妃,並為他建築了冬天用的暖殿,夏天用的涼殿,春秋用的中殿。殿中都用七寶裝飾,窮極奢華。又在園裡廣造池臺,栽時花果。並以五百綵女,歌舞隨侍,人間的娛樂,可以說應有盡有。但這些聲色之娛並不能使悉達多感到歡樂,相反地,他更為「人命苦短,憂思無量 」的問題苦惱。

            悉達多為寬解心中的人生困惑和鬱悶,有一天出城散心,途中許多人都想看看太子的風采。當他到了東門,在人叢中看見一個老人,髮白面皺,骨瘦如柴,手持拐杖行動極其困難。車經南門,又看見一個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痛苦萬狀的在道旁掙扎。到了西門,遇見一簇人扭著一具屍體,膿血流溢,惡臭難聞,隨行的親屬,痛哭流涕,使人看了心酸。悉達多見此情狀,感慨萬分,心想世人不拘富貴貧賤,都躲不過老病死的大關,乃嘆道:「日月易過,少年不常,老至如電,身形不支,氣力衰虛,坐起苦極,我雖富賈,豈能獨免,念及將來,甚可畏佈。」

            最後,他經過北門,看見一位梵行沙門,圓頂法服,威儀有度,一手持缽,一手持杖,嚴肅安詳地走過來。於是悉達多肅然起敬地讚歎說:「善哉!善哉!這才是使人嚮往的生活啊!」此後,他就常為苦思如何安身立命,求得解脫等問題,最後他下了出家學道的決心。

            離開藍毘尼園後已近午餐時間,導遊在途中安排了一處供素食的餐廳吃飯。之後繼續前往舍衛國,也順道拜訪佛陀的故鄉─迦毗羅衛。迦毗羅衛國於釋迦晚年為拘薩羅國琉璃王所滅,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曾分別於西元406年和654年到過這裡朝聖。19世紀末期起,根據法顯和玄奘的著作,開始測定方位,搜尋遺址,1982年在遺址發掘一條寬五六米的大街和一座寬5米的大門,大門兩側有昔日王宮的圍牆殘址。由於迦毗羅衛城是佛陀成長的故鄉,因此這裡也成為早期佛教中心,寺廟、佛塔盛極一時。離開迦毗羅衛城,我們繼續驅車前往舍衛城。

 藍毘尼園→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551514 

迦毗羅衛城→http://loloto.pixnet.net/blog/post/40551538         

   

 

     

【後記】:從印度回來後已將近三個月了,一時間因事耽擱,未立即整理,事後再來追憶,感覺有點吃力。如有時間先後的錯置或遺漏,只好請同行者多多見諒囉!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a006b7&aid=5779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