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23 22:48:49瀏覽137|回應0|推薦0 | |
【世間沒有不好的東西——李叔同】 夏丏尊(xiàmiǎnzūn),號悶庵,語文學家。浙江紹興上虞人。著有《平屋雜文》、《文章作法》、《現代世界文學大綱》、《閱讀與寫作》、《夏尊選集》、《夏尊文集》,譯有《愛的教育》、《文心》、《近代日本小說集》。 新近因了某種因緣,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時姓李,字叔同)聚居了好幾日。和⋯⋯尚未出家時,曾是國內藝術界的先輩,披剃以後,專心念佛,見人也但勸念佛,不消說,藝術上的話是不談起了的。可是我在這幾日的觀察中,卻深深地受到了藝術的刺激。 他這次從溫州來寧波,原預備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華山去的。因為江浙開戰,交通有阻,就在寧波暫止,掛褡於七塔寺。我得知就去望他。雲水堂中住著四、五十個游方僧。鋪有兩層,是統艙式的。他住在下層,見了我笑容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說: “到寧波三日了。前兩日是住在某某旅館(小旅館)裡的。” “那家旅館不十分清爽罷。”我說。 “很好!臭蟲也不多,不過兩三隻。主人待我非常客氣呢!” 他又和我說了些輪船統艙中茶房怎樣待他和善,在此地掛褡怎樣舒服等等的話。 我惘然了。繼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馬湖去小住幾日,他初說再看機會,及我堅請,他也就欣然答應。 行李很是簡單,鋪蓋竟是用粉破的席子包的。到了白馬湖後,在春社裡替他打掃了房間,他就自己打開鋪蓋,那粉破的席子丁寧珍重地鋪在床上,攤開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幾件作枕。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邊洗面去。 “這手巾太破了,替你換一條好嗎?”我忍不住了。 “那裡!還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張開來給我看,表示還不十分破舊。 他是過午不食了的。第二日未到午,我送了飯和兩碗素菜去(他堅說只要一碗的,我勉強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裡所有的原只是些萊菔、白菜之類,可是在他卻幾乎是要變色而作的盛饌,丁寧喜悅地把飯劃入口裡,鄭重地用筷夾起一塊萊菔來的那種了不得的神情,我見了幾乎要流下歡喜慚愧之淚了! 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樣菜來齋他,我也同席。其中有一碗鹹得非常的,我說: “這太鹹了!” “好的!鹹的也有鹹的滋味,也好的!” 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說飯不必送去,可以自己來喫,且笑說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話。 “那麽逢天雨仍替你送去罷!” “不要緊!天雨,我有木屐哩!”他說出木屐二字時,神情上竟儼然是一種了不得的法寶。我總還有些不安。他又說: “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種很好的的運動。” 我也就無法反對了。 在他,世間竟沒有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小旅館好,統艙好,掛褡好,粉破的席子好,破舊的手巾好,白菜好,萊菔好,鹹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麽都有味,什麽都了不得。 這是何等的風光啊!宗教上的話且不說,瑣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謂生活的藝術化了嗎?人家說他在受苦,我卻要說他是享樂。當我見他吃萊菔白菜時那種愉悅丁寧的光景,我想:萊菔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實嘗得的了。對於一切事物,不為因襲的成見所縛,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如實觀照領略,這才是真解脫、真享樂。 藝術的生活,原是觀照享樂的生活,在這一點上,藝術和宗教實有同一的歸趨。 凡為實利或成見所束縛,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與藝術無緣的人們。真的藝術不限在詩裡,也不限在畫裡,到處都有,隨時可得。能把他捕捉了用文字表現的是詩人,用形及五彩表現的是畫家。不會作詩,不會作畫也不要緊,只要對於日常生活有觀照玩味的能力,無論誰何,都能有權去享受藝術之神的恩寵。否則雖自號為詩人畫家,仍是俗物。 與和尚數日相聚,深深地感到這點。 自憐囫圇吞棗地過了大半生,平日吃飯著衣,何曾嘗到過真的滋味!乘船坐車,看山行路,何曾領略到真的情景!雖然願從今留意,但是去日苦多,又因自幼未曾經過好好的藝術教養,即使自己有這個心,何嘗有十分把握!言之憮然! 家族之劫
一、 六親的劫難,互相牽連 做人的時間確實十分的短,災劫也很多,一定要隨時提醒自 尤其當福份消溶之時,六親的業力隨即來臨,無邊的劫數馬 有父親、母親帶給自己的劫數;有大哥、大姊、弟弟、妹妹 例如:自己的生意做得非常好,突然,父親病倒了;遭到種 有的兄弟姊妹雖未生病,卻在外胡作非為,對家中的哥哥、 兄弟們在年紀輕輕,二、三十歲時,若還有父親、母親在; 例如:大哥喜愛賭博,愛花天酒地,弄到走投無路,回來找 大哥、大姊的兒女,是自己的姪子、姪女,要來求住,求幫 由此可知:我們的劫數,十分的重,千萬不可大意。唯有曾 二、 現在無業,未來有 此外,切勿認為:「我才二、三十歲,何有什麼劫數!」那 家族如同一大片的毒、火、水、鏢、鎗、刀,不斷的宰割自 三、 六親不可靠 舉夫妻為例: 夫妻在年輕時,固然婦唱夫隨;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再也婦 因為,可有哪位男眾可以自信的保證自己:由年輕到年老, 有人認為:「我沒有錢,一定很安全。」其實不然!你沒有 就是住在老人院中,也得受盡管理員的操練、奚落:早上要 四、 子女更不可靠 再舉,與子女的關係為例: 年輕力壯之時,若從未積功累德,到了年老,由於福份已消 為家中的眷屬,已經做牛做馬一輩子了,到了臨終,還得受 有智之人,宜早思解脫之道。早日為自己,也為家人,行造
★ 對人要有愛心,給他歡喜、安樂 「十念」,可說是廣義的念佛,遍一切法門。並非念十稱佛號就可以了事的,否則阿彌陀佛就不用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了。現在我們就「十念」的意義來略做探討: (一)常生慈心:對人要有愛心,給他歡喜、安樂。這一念要遍滿日常中的每一時刻,是永恒的、經⋯⋯常的,毫不勉強的。 (二)深起悲心:悲者拔苦。看到眾生的煩惱比自己的煩惱更要緊,打從內心顯現出來。悲心比慈心更深一層,有了悲心就不會去擾亂眾生;沒有慈悲心就容易起嫉妒心。 (三)發護法心:護心地法。希望自己能得到清淨,同時也希望一切人能得到淨淨。發了護法心,就要幫忙人家解決麻煩,決不再增加眾生煩惱與負擔。護法不分出家、在家,而且與清淨心相應的。 (四)於忍辱中生決定心:能忍辱,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舉重若輕,永遠做個無事道人;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無怨無悔,從忍辱之中學習善巧,而且永不退轉。 《威德巍巍攝無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二)》-11
祈勿傳播惡種 一、 惡行惡念,可以心心相傳 工於心計以暫時得逞的人,最大的失德,在於將害人的方法傳給他人,別人馬上就學去,並照此方法去做,致自己所播出的惡種永不停息。 ⋯⋯一位作奸犯科的人,在作案之時十分的蠻橫。雖然在他回到妻子兒女的面前之時,表現得十分慈悲,以掩護他的野蠻性、凶狠性,致兒女都覺得他是一位好爸爸;妻子也覺得他是一位好丈夫;但是在他的眼目中自有一種凶惡的眼光與橫氣,照射出來,致完全輸入到兒女的心腦中。將兇殘的功夫完全不須經言傳指授就學習上,而且累世不會忘卻此習氣。 因此,若有人與他的兒女玩,他的兒女會突然翻出極為兇惡的臉,使出極為兇殘的手段傷害於人,如同虎狼一般,令人驚懼之至,無法相信:「這麼可愛的小朋友,怎會如此很毒?」 因為他已在他的兒女心中種下狠毒的細胞。所以他的兒女平日固然可親可愛,只要翻出他父親的那一套惡性出來,旁人立即要吃虧受苦。 所以,在做任何惡事之前,要考慮到:任何人吸取了,來日會原原本本的加以運用,甚至變本加厲的可怕,例如:朋友拿了我們給他原本要毒殺一隻老鼠的老鼠藥,卻再據此老鼠藥,造出多份,夾在無數的地瓜中去毒殺無數隻的老鼠。 因為人人都有心腦,可以將所接受到的印象加工變化,運用得更為可怕。任何生靈都有此靈智。 所以,第一代的細菌經人類用特效藥撲殺後,不久就出現的第二代細菌,自然承襲第一代吃苦受死所生的智慧,並發展出更為厲害的生存本事與應付特效藥的體質。細菌只有靠分裂來生殖,就可以在分裂的瞬間,將一切攻敵破毒的智能傳承下去,甚至可以由太平洋東岸,隔空感應,傳到西岸,並由第二代發展得更為完善,何況人類? 二、 若傳善種,功德無量 假如所傳承下去的是於人的福份與解苦得樂的技能,有益的智能,自然功德無量;反之,若是所傳承下去的是如何以偽飾的善行來詐財騙色的功夫,與如何欺上瞞下,謠言惑眾,害人利己以得逞私利的手段,則將使天下的修行人,全部感染此惡行;天下的眾生,豈有寧日可過?而當初展示此惡行的始作俑者,其罪業恐怕傾東海之波也難以滌淨。 但願,所有修行人盡此一生,在言行、氣質運化之間所默示的盡是如何寬容人過,謙讓名利;如何克己利人,柔和悅人;如何行德,盡心盡力的風範,使見聞之人在感動浸潤之餘,從內心中再發展出更為慈悲;更為清淨;更為大肚量的言行模範,以模範後人。則天下惡毒之瘴氣;兇殘之癘氣;狹窄不能包容,必得兵戎相見才願解決問題的穢氣,惡種將完全淨除。天地化育萬物好生之美德將普傳大地,大地的災劫將可消失於無形。
★ 「事來則應,過去不留」,有這本事,自然少生煩惱 (八)於世談話,不生味著;這已經達到儒家說的「耳順」了。對於一切毀譽皆不染著。我們很多煩惱都在談話中,甚至世法上許多是非也都由此產生,而且是立竿見影的。做到「不生味著」當然耳根就能清淨。「事來則應,過去不留」,有這本事,自然少生煩惱。 (九)遠離散亂心:如果能夠遠離散⋯⋯亂心,則你不念佛也已經在念佛了。不昏沈也不散亂,那不正是在「淨念相繼」嗎?不就是「都攝六根」了嗎?而我們總是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呀!故遠離散亂心等於「一心不亂」。 (十)正念觀佛,除去諸根:我們對佛的瞭解有多少呢?我們對佛都很陌生,念佛只不過是薰陶而已。「正念觀佛」是要正觀。 「除去諸根」,我們的六根總是對一切外境執著。譬如你在看電視時,眼根在貪著色塵了,就已經在散亂中、沒有正念觀佛了。其他諸根道理皆然。 這十念已經含蓋一切了。基本上,從內在、外在一切都淡泊,都如法了,具足十念,必定往生,也可以說,已經證到果位了。 《威德巍巍攝無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二)》-14
【對方的煩惱】 佛教所說的忍辱,並不是強硬的壓制怒氣,而是通過智慧觀察,了解到傷害我們的並不是某個人,而是對方的煩惱。人在煩惱中是自己控制不了的。煩惱不僅傷害了你也傷害了當事者。認識到這種道理,就會從對立仇恨轉為同情。 -----濟群法師 ~~~~~~~~~~~~~~以上資料取自網路分享~~~~~~~~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