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3/17 21:37:25瀏覽1349|回應3|推薦19 | ||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法出國去,在國內走走是許多人現在的生活型態。我們這支隊伍一行十人,由祥哥領隊規劃,拜訪宜蘭縣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健行翠峰湖環山步道,投入大自然,讓鬱悶的心情豁然開朗。 自下榻的太平山莊到翠峰湖環山步道車程約40分鐘。環山步道位於海拔1900公尺處,全長3.95公里;我們自東口入西口出,以逆時針方向沿著步道行走。路上遇見相反方向而來的遊客,懷著攬勝達陣的心情說「翠峰湖有水喔」;翠峰湖曾歷經枯水期導致湖面龜裂,「有水」即是幸運,可欣賞到美麗的景致。 步道起始路段坡度稍陡,但整建為木階梯,爬起來並不費力。接著約有一公里長的路段,一路平坦,旁邊為造林地;隨著步道蜿蜒前進,從林木間可以望見翠峰湖,若近若遠、時寬時窄,來到觀景台就一覽無疑,翠峰湖盡收眼底。 翠峰湖是台灣最大的高山湖泊,冬天雨水多湖面可達25 公頃,水深7公尺;春季枯水期湖水較少,分隔成葫蘆形的大小兩個湖面,四周為乾枯的水草和泥地。湖邊山區終年雲霧繚繞,我們從東口走到西口,東山飄雨西山晴,變化莫測,眼見雲霧襲來,於空中盤旋後停留於湖面,翠峰湖如薄霧中的少女,美若天仙。 環山步道的鋪設採用大自然素材,在原有泥土地墊上枕木或鋪上橫斷面樹幹,樹幹上釘著大鐵釘作為防滑;在泥濘路段鋪設碎石子,踩在碎石上發出微微的聲響與動感,是人與地間的互動;在低濕處架高木棧道,木棧道下方是苔癬與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走進步道即走進了生態園地。 森林裡也是溫馨的學習環境。步道沿路設有地樁,顯示現在位置與全程距離之關係,看著數字明瞭即將抵達出口,心情為之振奮;並且地樁上刻著勉勵話語,如:每次的傾聽都是唯一、傾聽帶來了遙遠的連結等等,導引我們放下塵囂瑣事,靜觀、感受當下之美。山林裡樹木姿態多樣,有一顆巨木成英文字母「L」生長著;它應是受雷電或豪雨襲擊不支倒地,遺傳密碼告訴它,生命成長惟有原則沒有固定的樣態,因此倒地樹木的後梢奮勇向上,朝向陽光,爭取存活的機會。人類何嘗不是如此?即使跌倒,在原地站起來,奮勇向上!↓ 步道長年籠罩於濃霧細雨中,空氣濕潤溫度低,培養了豐富的苔原生態。看板資料寫著,世界上苔蘚種類約有2萬3000種,台灣記載的有1500種,而太平山擁有800種;台灣苔癬種類居世界之冠,受國際間高度重視。生長茂密,吸水力強的苔蘚遍地叢生,像是天然的綠色大地毯,與兩旁昂然挺立的紅檜林形成鮮明的對比。↓ 離開陰濕的苔園區繼續前進,逐漸晴朗,但見一顆顆光禿的樹幹散立林間,這裡是白木林。白木林是如何形成的?可能是因為雷電引起森林火災或樹木自然死亡,高山長年低溫,能夠分解樹木的微生物不易發揮作用,樹幹表面受到經年日曬雨淋而剝落,留下日漸白化的樹幹,形成了一大片白木林的景觀。↓ 回溯清末日治時期,伐木、集材、運材等作業都由人力運作, 民初在土場做為起點興建運材鐵道,取代原來溪運的方式。太平山的檜木以台灣扁柏居多,材質優良,號稱使用五百年不腐朽,現今日本神社或廟宇的梁柱大多來自台灣檜木。台灣光復後,政府沿襲日治時期的生產方式,至 1979 年為止。現在全台森林禁止開採,並且造林復育、發展觀光。 走到翠峰湖西側,環山步道邊,望見昔日伐木時期留下的集材柱矗立天際;地上放置粗纜線,提供民眾認識、緬懷太平山的伐木歷史。 ↑ 土場放置一具蒸氣集材機(因燃燒木材終日冒著黑煙又名水煙)與下圖 ↓ 集材柱配合,以蒸氣集材機的強大動力進行木材裝車作業,再以台車將木材運送至山下集材場;現為歷史文物。 步道末段設有展示站-晴風解說站,由舊有機關車油庫改建而成,以原有結構再加木材搭建,內有圖文解說翠峰湖生態與張掛運材的歷史照片;屋外有重新鋪設的一段鐵道,鐵道上放置台車;我們站立台車上,模擬運材模樣,緬懷往昔。展示站旁有一木棧階梯,循序而上可通往雙層觀湖平台,俯瞰翠峰湖全景。東口、西口距離約一公里處都可欣賞到翠峰湖美景,若遊客時間、體力有限,無法走完全程也能欣賞湖景,達到重點式旅遊,是環山步道的優良設計。↓
終於抵達西口,走完全程翠峰湖環山步道;心肺功能提升,身心靈獲得療癒。領隊說大家的體力不差,勇氣可嘉,值得頒發榮譽獎狀作為鼓勵。
【環山步道路程與時間】 西入口(步行公路)15分鐘→東入口→15分鐘→觀日台→20分鐘→白木林觀景平台→60分鐘→晴風解說站→25分鐘→西入口 環狀全長(步道+公路)約5公里,費時約2.5小時。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