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17 09:30:51瀏覽2248|回應0|推薦25 | |
讀——鄭愁予〈雪山莊─雪山輯之一〉 萬尺的高牆 築成別世的露台 夜寒如星子冷漠的語言 附記;壬寅中元夜雨後露宿雪山莊廢跡 ,此詩遂 蘊焉,而成篇編入雪山輯則 於是歲秋末。 雪山,台灣次高山也, 西語Sylvin山也, 海拔三九三三米 突,日人築木舍於峰下, 今已圯沒。 一、主題: 這首詩是描寫頹圮的雪山木舍以及詩人當日虛無的心境。萬尺的高牆,指的是玉山,亦指人心的高牆,為第二段的描寫埋伏筆。根據詩人後記,該木舍為日人所築,此詩寫於1962年,距離日本撤離台灣約16年。木舍年久失修,連承瓦的椽木都傾倒苔化,覆滿落葉。登山的疲累不堪,以及滿目瘡夷的荒山景象,令他想起一些肅殺的事吧?第二段描寫的氛圍非常沉鬱,與他之前的陽光書寫相比大異其趣。第二段八行,每行均低二格,暗示了心情的低落,連平日在他筆下,「每夜,星子們都來我的屋瓦上汲水」(天窗)的多情星子都變得冷漠無情了。心哀則景哀,火勢不旺的篝火,都被想像成疲憊的考古的老人,被「意義之神」審訊。當時台灣正處在白色恐怖期間,人與人間都無法互相信任,或許是那樣的大環境底下,作者心生虛無之感,因此在「雪埋的熱帶」,「我們這一紀」的心也是冷漠相對。唯一讓他逃離這種情緒的是外頭風景的變化。數大的高山喬木,彷彿停止不動,不動之中,間接種植的白莊稼,卻如秋雲般,正當讀者懷疑甚麼是「白莊稼」?下句則說「就是秋雲」啦,像「女校書般瓢逸地撫過」,一片秋雲拂過後,群山恢復慵懶與寂寥。 末段與第一段相呼應,儘管天地間,一切都會蒼老,唯獨圓月不老,是「一副被時間寵壞了的樣子」,無忌的招惹女校書(其實是秋雲拂過皓月)。女校書不知道是不是指女特工?唯有初生之犢才敢招惹?女校書出自唐朝才女薛濤的典故,「白莊稼」則出自約翰福音,這些容後再敘。 二、結構: 這首詩十八行,以五八五的結構分段,全詩不用標點,僅刪節號,以時間進展為序的順時序描寫,由內景到外景,第二段再返回內景,第三段又把視覺向外,投射到天邊遠景。第二段八行,每行均低二格,在讀者的視覺上產生了暗示聯想。前後兩段皆為五行,像三明治的兩片皮,中間八行才是主餡。筆者名之為三明治結構。 三、音樂性: (一) 斷句。基本上以一句完整的意思分行,但也有二句的如:「那即是秋雲 女校書般瓢逸地撫過」;也有多句合成三行,如:「其不知虛無也成化石 在我們這一紀\在雪埋的熱帶 我們的心也是星子\在冷漠的相對中留存」,以今人動不動分行的習慣,此詩甚至可切成26行短句。由於一開始即是長句,為了平衡視覺,也為了思緒不要頓挫太多,所以用長句表達。 (二) 類疊:
(三) 內在節奏:詩的內在節奏即情緒節奏。前段流雲溜過,還有些輕快,中段沉重,末段又輕快調侃。 四、意象運用: 這首詩的主體意象是沉鬱的,於是用高牆、別世、落葉、苔化、入土的榱樑、冷漠的星子、濡濕的四肢、虛無、化石、雪埋的熱帶和蒼老喬木等負能量的象來襯托詩人的情緒,但最後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清朗,因此明月亙古不老、永存赤子心的意象,是作者最後想表達的悟境。 五、藝術技巧: (一) 修辭
(二) 反諷:
(三) 典故:
(四) 象徵: 整首詩有苦悶的象徵,或許因政治,或許因社會,或許因個人。筆者在這裡討論的象徵不是篇章中的修辭法,而是廣義的,以整首詩為單位的象徵意義。詩人往往因某種原因不能直說,於是寄意於其他。比如李金髮的〈棄婦〉,表面寫棄婦,實則抒發對社會現況的不滿。作者此詩,尤其是夾在中間的八行,實有象徵意義。 (五) 語言鍊字:
六、結論: 鄭愁予的詩在五嶽記大霸尖山之後出現了一些變化,形式上開始不用標點,內容上轉為沉鬱,語言用字上也越發文言。五嶽記的寫作年代,玉山輯是1957年,南湖大山輯是1962年,雪山輯也是1962年,大霸尖山輯是1963年,大屯山彙是1964年,大武山是1965年,越往後,這種傾向越明顯,或許作者整個人生面臨轉變,或許已屆而立之年,或許當時文壇被現代知性狂嗜,或者整個政治社會出現暗潮,詩人不覺也開始改變,思索不再那麼風花雪月。1968年詩人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攻讀碩士,之後因參與釣魚台抗議事件上了黑名單,終究因政治受困,作者寫作此詩時,是否就已初露端倪? ——回到本詩的結尾,「惟圓月以初生赤裸的無忌\在女校書的裙邊邀幸\看來……若一隻寵物」,讀來還是滿俏皮的呵!洪淑苓教授在《孤獨與美:台灣現代詩九家論》中提到最後一句是「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永恆性,頗令人玩味。 20170628初稿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