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秦啟示錄】裝甲騎兵,在水之濱
2017/11/19 11:58:24瀏覽3198|回應0|推薦2
2017/11/19.20連載金門日報副刊

作者:本人

一、歷史的碰撞
  公元前210年,大秦帝國始皇帝死於最後一次東巡途中,此時,由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所籌劃主導的黑暗政治戲碼於焉登場。於是,賜死皇長子扶蘇以及大將蒙恬兄弟,擁立幼子胡亥為太子(並殺其兄弟姐妹二十餘人)從而「水到渠成」使繼位為帝,是為秦二世皇帝。
  翌年,天示異象,春雨連綿,未曾稍歇,繼之,夏雨傾盆如注,霪雨不斷。不是形容國勢有「風雨飄搖」一說嗎?此時秦王朝的國勢好像已走到這個當下了。
  可不是?首先是基層公務員的泗水亭長劉邦奉命帶領所徵徭役民工百人限期遠赴咸陽報到(阿房宮整修工程)因雨耽擱,逾期未到絕對重罰(何況沿途趁機潛逃不少,重刑難免);無獨有偶,間隔數月,基層軍官百夫長陳勝、吳廣亦奉令各帶領五百兵丁,欲赴北方支援戍守漁陽,亦為滂沱大雨阻斷征程,秦律嚴苛,逾期不至,視同臨陣脫逃,較之前起之徭役逾期更形嚴重矣。
  歷史是前進的,誰也無法阻擋歷史的推移,此之謂「天命」。於是,嚴刑峻法下的官逼民反,加上這鬼天氣的不可違之「天命」,讓這兩起事件隊伍裡的 Leader碰撞在一個時空裡了,碰撞就產生了火花,而「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呢!
  史載:「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泗水郡的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揭竿起義』,劉邦、項梁應之」。這是個平民(或說「農民」)起義的典型,即使在進入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海峽兩岸國共對峙的年代裡,仍為彼此不約而同、奉為經典、一致推崇的歷史事件,既為標榜,各有所圖,攸關政治,俺向無興趣,爰此毋庸申論細表,這大家耳熟能詳的揭竿起義故事起源就此一筆帶過唄。
此時,如果將歷史倒帶,您將驚奇且不無遺憾的發現:在這些陸續起義的群雄隊伍中,陳勝、吳廣所建立的張楚大軍裡,有一位在當世並無赫赫戰功的小將領,竟能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裡陰錯陽差、瞎打誤撞的一路過關斬將,揮軍直逼僅一水之隔(名「戲水」,與「渭水」匯流於咸陽近郊)咫尺之遙的秦都咸陽,眼見當年秦王政好不容易平定六國,一手打造的江山、所建立的自認其功業「功過三皇,德兼五帝」的大一統秦王朝基業,就要搖搖欲墜崩潰倒臺矣。特別是在當年起義群雄形式上的共主「楚懷王」尚未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宣示前,在此已形成「兵臨城下、京師震動」的這位小英雄─俺們必得正視,他叫周文!這也就是今天要講的故事重點,合先敘明。
二、歷史將周文推上舞台
  話說當時的張楚大軍,其中一支由吳廣以假王之名,代陳勝出兵西征秦地,直攻三川郡,俾窺伺關中東大門函谷關。三川郡守李由,乃是丞相李斯之長子,郡治洛陽。三川是秦關外第一大郡,郡內滎陽置有重兵,控制中原四通八達要道,其交通樞紐之重要性僅次於咸陽,而緊靠滎陽東北邊之敖倉則是秦國糧食儲備之重要基地,這兩處戰略據點可以說禍福相依:滎陽做為敖倉之護衛屏障,而敖倉則提供滎陽之後勤支持,所以若說滎敖一帶是秦國關外之心臟一點都不為過。所以當吳廣大軍兵臨滎陽城下,守將李由也就胸有成竹的憑恃著滎陽固若金湯、兵多軍強,敖倉糧食亦不虞匱乏的先天優勢下,好整以暇,羽扇綸巾以待,任憑你吳廣聲嘶力竭瘋狂叫陣,俺李由就是淡定自如、不予回應、也不出城採取攻擊行動。吳廣因久圍無功,心中不免懊惱,正欲退兵,這時其部屬周文適時晉見,他窺出李由不出兵之原因,分析道:
  「三川郡守李由以糧草豐富為後盾,正逼我退兵,其志不外乎在保其爵位,假王退兵,其必不追趕,任我軍離去,如此態勢以觀,咱們只要秘密調動以少數兵力困住滎陽守軍,周文願領大軍繞境,秦兵既不會正面出兵迎擊,亦不致阻截我軍去路,俺即率此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入函谷關隘,殺他個措手不及,然後假王再揮師鎮守鞏固關外,如此,秦國關中可破!」
  吳廣頓採周文之計,依計圍城,並迅撥部分兵力予周文,軍隊佯退,實則繞過滎陽西進,周文沿途徵兵,號稱擁兵十萬,戰車千輛,直撲函谷要塞而來。一個後來被「土八路」所標榜的「阻援打點」戰法,卻早在兩千兩百多年前即由秦末起義將領周文給予充分體現了。孫子兵法云「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在此亦得到戰場實地印證了。
  做為大秦邊防前哨重地的函谷關守軍事前未有察覺,在於秦廷百官以為張楚軍之能耐不就是圍困滎陽而已,也就恃著關隘要塞地處深險谷地,地勢險要,窄處只能容一輛馬車通行,所謂「車不方軌,馬不並轡」的天然軍事要衝,而鬆懈戰鬥意識警覺,毫無經營防衛體系之積極作為,以致於成就了周文的異軍突起、閃電突襲、拔關奪塞的偷擊成功。
  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曾經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什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趨循遁逃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這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須知秦自立國以來,關中之地從未有過敵軍來襲,公元前二四七年魏國信陵軍曾率領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敗秦將蒙鷔於函谷關外,以當時五國合縱之力都進不了函谷關,誰都料想不到,竟被一位未曾有過赫赫戰功記錄的楚軍小將輕易闖關成功,成了首位兵入「函谷天險」的將領,是冥冥之中,歷史把周文推上了舞臺!
  於是,關中平原沃野千里,一馬平川,盡收眼底,秦都咸陽隔著渭水與戲水匯流平野,與周文之軍咫尺天涯,赫然在望!

由於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進入關中復無阻兵,這批號稱十萬大軍招募倉促,其實成份雜七雜八,究屬烏合之眾,這是公元前209年的秋天時刻,正是秋高氣爽時節,關中平原楓紅層層,美不勝收,勝利得來容易,觸目所及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連統帥周文都不免陶醉於美妙之戰果與夫怡人之秋色中,這複雜拼湊的隊伍過去幾無戰鬥經驗,周文亦非沙場老將,經過百里奔襲函谷關的一番緊張刺激之後,初嚐勝利滋味,復置身於美麗的山光水色氛圍裡,不能理解兵貴神速的道理,未能把握契機一鼓作氣乘勝追擊直搗咸陽,於是,張楚軍的戰鬥力頓時鬆懈了下來,於是,行軍速度遂慢了下來,軍隊來到「戲水」與「渭水」交匯之濱,一聲令下,竟不是渡河攻擊而是駐紮休息!
三、章邯也登上歷史舞台
  斯時,對於秦廷來說,卻是個危急存亡之秋,此時關中空虛,而擁50萬秦軍的南海郡趙佗卻不北上救援,自立為南越武王,建南越國。秦二世處在當下,眼見關外秦軍回師勤王已緩不濟急,莫不大驚失色,速與群臣商議。
  丞相李斯忙奏:「關內守軍有限,郎中令負責保護皇帝之軍隊不宜出動,衛尉軍則負責守護皇城,現在唯一能夠直接參戰的是中尉軍,中尉軍是鐵甲騎兵,乃保護關中之精銳部隊,只是目前人數太少,應急速調集關中能動用兵馬,統一指揮對抗來敵!」
  緊接著「由誰領軍?新徵兵士從何而來?」滿朝文武正議論紛紛、擾攘不休時,李斯再奏:「臣推薦九卿之一的少府章邯率兵迎敵,章邯年輕時曾在軍中立過大功,個性沉穩堅毅而受先皇器重。章邯目前受命負責督建阿房宮及酈山陵寢的收尾作業,可釋放服徭役的所有壯丁約五萬眾,加上京師中尉軍訓練有素的精銳之軍,足可抵擋楚兵烏合之眾,同時下緊急動員令,凡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之男丁悉數應召,由衛尉軍集中整訓,不斷補充兵源,再下令北疆軍王離率兵回守關中。」二世皇帝一一准奏,章邯臨危受命,整編服役壯丁,就這樣,也走向了歷史的舞台。
  《六韜‧武騎士》有云:「選騎士之法,取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能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弛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不可不厚也」。中尉軍以精銳騎兵為主力已如前述,茲此風雨飄搖欲挽狂瀾之際,秦軍甄選騎士之標準自不外乎此,是以經過短期的嚴律精訓,身著鎧甲、矛戟列森然,弓箭各在腰,體格偉岸勻稱,神態機敏自若,有著超乎常人的體魄和才智─「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的鐵甲雄師以成。
四、歷史的對決
  斯時,駐紮於酈山大本營之中尉軍加上補充之新軍,經過整編並完成戰鬥集結,俄頃,戲水西岸大秦精銳鐵騎,以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勢,伴隨著滾滾征塵馳騁而至,正好攔住楚軍去路!章邯以訓練有素之中尉軍為主力,裝甲騎兵威風凜凜為中軍,兩翼輔以徭役壯丁壯大聲勢。
  戲水兩岸,兩軍對峙,一邊是盔甲鮮明的政府正規之軍,一邊是雜亂無章的工農起義隊伍,歷史將他們擺到這個時空裡來了。
  此時突臨大敵的周文,猶不知孤軍深入,後繼無援 ,早已錯失了攻擊良機,仍自恃兵力較眾、妄想以眾凌寡再締勝績,乃號令全軍渡河總攻;章邯穩如泰山指揮若定,一俟楚軍渡河過半,裝甲騎兵傾巢而出擊敵於半渡,楚軍尚未及列陣,已被鐵蹄衝散得四分五裂、哀號震天、死傷無數,成敗立見。
五、歷史殷鑑
  章邯崛起於秦廟之將傾,先滅周文,聲勢大振,繼之續破各路起義軍,處於關鍵時刻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雖孤木難撐大局,終亦無法挽救大秦覆亡之國運,但身為軍人的他,在國家危難的重要關頭挺身而出,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可謂「國之干城」,所以政府不能虧待軍人,否則關鍵時刻誰挽狂瀾?
  這個故事也昭告俺們:不要小看烏合之眾,須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烏合之眾」差些把大秦帝國給滅了不是?記得那些年李登輝氏接任大統,以軍事強人郝氏組閣,被稱為「治安內閣」,時常有街頭抗議遊行活動,路為之塞,社會動盪。郝氏嘗於主持「治安會報」提醒與會情治幹部曰:「街頭運動不足懼,特須留意秩序井然之抗爭隊伍……」云云,其意「烏合之眾無足懼也」。
  曾幾何時,曾經「執干戈以衛社稷」的軍人們竟也走上了街頭,因為政府竟然要毀約刪減他們養老的退休俸,這是個有組織的抗爭隊伍,為了拉長抗議期間,他們甚至發起所謂的「八百壯士」露宿街頭運動,雖無抗戰當年「八百壯士」的悲壯事蹟,當然也就不會有「女童軍勇渡蘇州河,冒險獻國旗鼓士氣」之感人肺腑淒美鏡頭重現,自不待言;卻也因此死纏爛打貫徹「持久戰」之功,似乎已引起當局注意事態發展不容小覷。不是有句話說「槍桿子裡出政權」嗎?也就有了「退伍年金不併同公教警,另案修訂」之議;同時俺們也發現,不是軍人及勞工退休年金不改革會先破產嗎?而屬於較晚破產的公教界卻先檢討推上檯面,優先順序有沒搞錯?這不就是黑暗政治的盤算嗎?關係選票的農工群眾居多唄!
  這段歷史也告訴俺們:靠多數農工份子起義的隊伍終於滅了大秦帝國,但別忘了,起義群雄隊伍裡,最後被一位曾是基層公務員(泗水亭長)的劉邦給收服歸併統一了!曾是政府組成重要份子的國家精英豈是吃乾飯底?

( 創作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393987&aid=1091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