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吳哥古跡
2022/07/05 00:03:27瀏覽1046|回應0|推薦9

吳哥古跡 

 

吳哥古跡Angkor Wat 位於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築與浮雕聞名於世,是電影古墓奇兵第一集的拍攝之處。吳哥的英文名叫Angkor Wat.  Angkor是「都城」的意思,Wat是「寺廟」。吳哥古跡是古廟群,大大小小的寺廟共有六百多座,建築物有九百多個。如今這些寺廟很多已成遺址或廢墟,其中保存得最完整的是吳哥寺。

 

吳哥古跡是一個曾在熱帶叢林中消失了的古文明。五、六百年來淹沒於荒煙蔓草中,被叢林大樹根無情的壓榨蹂躪。一根根驚人的巨大樹根,張牙舞爪,鋪天蓋地,四處流竄,像八腳魚的臂膀,硬生生的伸入石縫中,甚至把廟宇從中撕裂繃破,貪婪地嚙食著一座座大石塊堆鑿而成的寺廟。樹根、石塊、石雕,盤根錯節,糾纏不清,大自然的「無情」,真叫人怵目驚心。

 

現在吳哥古跡的修復工作,由各國認養維修,每一維修國可有自已的哲理。印度主張保存自然生態,所以印度認養的Tap Rham (塔普倫) 寺,可以清楚的看到寺廟被樹根活生生吞噬的原貌。

 

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

 

據說吳哥城在1431年左右突然被放棄了,因為文獻缺欠,為什麼會「突然放棄」就成了一個謎題。有人說是因為戰爭,也有人說是瘟疫,也有人說是戰爭後的溫疫。最近有一本叫The Great Warming (大暖化) 的作者Brian Fagan認為一千年前的全球暖化,暴裂的乾旱席捲美洲與東亞,逼得吳哥人民離開吳哥,任由金碧輝煌的吳哥古跡逐漸荒蕪,最後,「消失」於叢林之中。

 

在曾經親眼目睹吳哥盛世人之中,目前世上僅存的文獻,是元朝周達觀寫的「真臘風土記」。吳哥古跡的「再」發現,也跟這本「真臘風土記」有淵源。

 

周達觀是浙江溫州人,通曉高棉語,在溫州擔任「國際貿易」有關工作。元成祖帖木兒派團去真臘考察軍事,1295年周達觀隨團從溫州出發,為時一年半,回來後寫了這本《真臘風土記》。其實中國也曾有其他使臣出使東南亞,回來後也寫過報告,可惜都失傳了。如今世界對古真臘皇宮建築、風俗習慣,詳盡記載的,也就只有這本《真臘風土記》了。周達觀所親眼看見的吳哥和今天留下來的吳哥遺址十分相近,只是建築上裝飾用的金銀珠寶已不知去向了。

 

中國書藉本來多如瀚海,也不知什麼原因,這本《真臘風土記》竟被一位法國傳教士翻成法文,在1858年引來一位叫Henri Mouhot (亨利.穆奧) 的年輕法國自然學家,跑到柬埔寨的叢林中去採集自然標本,就在密林中,他「再」發現了吳哥窟。

亨利.穆奧不幸在寮國叢林中染上瘧疾 (Malaria Fever) 死亡,死時才三十九歲。在他死後三年,1964年,法國就統治了柬埔寨 ,長達九十年 (1864-1953) 。

 

 

東南亞的季風 (Monsoon)

 

Monsoon 一辭源自阿拉伯語「Mausem」,意為季節。隨著季節轉換,海陸溫差變化,在南亞,從東非、阿拉伯海岸、印度到東南亞的季風,每半年吹西南風(夏),另半年吹東北風(冬)。自古以來人們就利用季風來往於印度和東南亞之間。印度商旅,夏日趁著強勁的西南風,順風而至東南亞,然後再等半年,天氣涼了,東北季風吹起了,再揚帆回家。在這半年的等待中,印度的宗教、文化、藝術就源源不斷的傳入了歷史上的扶南、吉篾、真臘,也就是今天的柬埔寨。所以吳哥的建築、雕刻、宗教、神話幾全是印度風味,甚至在路上圍上來推銷紀念品的小孩,也多有印度容貌。

 

夏季季風為亞洲季風區的印度、東南亞和中國大陸東南部帶來豐沛的降水,這些豐富的雨水,使湄公河流域成為世界第三大雨林。雨水滋潤大地,養育了眾多的人口,因此亞洲季風區,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地理奇蹟:三江合流和洞里薩湖

 

在中國青海省,有一個地理上的奇蹟,叫三江合流,亞洲最重要的三條河流同在此發源。這三條巨川,第一條黃河 (世界第五大河),流穿中國北方,往東注入渤海;第二條長江 (世界第三大河) ,蜿蜒中國南方,往東注入東海;第三條瀾滄江-湄公河往南,經過青海、西藏、雲南、寮國(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在越南三角洲注入南中國海。

 

湄公河是世界第六長河,發源於中國唐古拉山的東北坡,上游是中國的瀾滄江,所以中國人叫它瀾滄江-湄公河。湄公河因受季風影響,半年乾季,半年雨季,每年五至十一月,夏季季風帶來大量雨水,到了越南出海口附近,一時無法宣泄,河水就倒流入柬埔寨境內的洞里薩湖Tonle Sap Lake,洞里薩湖的湖水馬上暴漲四倍;到了乾季,河水退去,湖面再度縮小,因此洞里薩湖成了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有調節湄公河水量的功能。

 

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 (Tonle Sap 就是大湖的意思) ,水枯期,面積2,500平方公里,雨季時暴漲四倍到10,000平方公里,「湖」變成「海」。水漲時,長了半年的草木都被淹沒,草木腐爛後,化腐朽為神奇,變成食物與肥料,為湖中魚蝦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水逐漸退去時,溼潤的沼澤、肥沃的泥土,剛好種水稻,所以洞里薩湖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據考古學家研究,昔日吳哥的強大,靠的就是Tonle Sap Lake的富庶。

 

Tonle Sap Lake (洞里薩湖)

 

六、七百年過去了,強大的王國消失了…後來又被發現了。柬埔寨人民也經歷了種種苦難:與鄰國不斷的戰亂…被法國統治…被日本人佔領。法國人被趕走了,紅色高棉出現了。高棉殺人王Pol Pot (波帕) 殺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白骨遍野。赤棉四處埋下地雷,到處都是斷手斷腳,誤踩地雷的無辜百性。

 

不管歷史如何變化,洞里薩湖一成不變,水漲水退,年復一年。四、五月雨季開始,湖水暴漲,住在岸邊的人把簡陋的草屋,移往高處,遠離湖水,因為漲滿水的湖水寬廣,風高浪急,住在湖邊或湖中十分危險,漁民只好把船屋拖到岸上躲避風浪。十一、二月,湖水開始慢慢退去,此時湖中的魚肥易獲,漁民紛紛回來,捕魚季又開始了。

 

這就是為什麼乾季去洞里薩湖的黃泥道路,高高低低,顛簸難行,原來這些黃土路是雨季時的湖底。

 

六百多座廟宇

 

吳哥的廟宇極多,可以用「看也看不完」來形容,就算遊客雄心萬丈,也會因心有餘力不足而虎頭蛇尾。柬埔寨的平均午間溫度華氏95-100度左右 (約攝氏40度),天氣非常悶熱,寺廟內狹窄黑暗,待在屋內極不舒服。寺外廟宇建築層層疊疊,每上一層,層層石梯狹小陡峭,攀登不易,一般人幾乎要用雙臂雙腳爬行才可以更上一層樓,還未爬到最頂端早已汗流浹背「衣服都擠得出水來」。雖然現在築有木梯便於攀爬,但想要在吳哥,暢所欲為的大看特看很不容易,燜熱天氣加上攀爬困難,一般人能看上三、五個寺廟就非常不錯了。

 

複雜的印度神話

 

柬埔寨受印度影響很深,古吳哥信印度教,無論建築、雕刻、音樂、舞蹈都帶著極濃厚的印度色彩:到處都是石塊堆疊的印度式建築,到處都是極其精美細膩、極其繁複綿密的印度式雕刻,雕刻出極其複雜的印度宗教故事或神話,所以要瞭解吳哥遺址,必先認識印度神話。

 

印度神話認為正邪的力量在宇宙中是一個拉鋸戰,永遠處於勝負未分的狀態。在吳哥遺蹟的雕刻中,到處可以看到這種神話故事的一再出現。

 

印度是多神教,但有三大主神,他們是梵天 (Brahma) ,毗濕奴 (Vishnu) 和濕婆 (Shiva) 。

 

梵天 (Brahma) 主管「創造」,世界萬物都是他創造的,他的坐騎為孔雀;毗濕奴 (Vishnu) 主管「維持」,是保護之神,通常以人形出現,他最常見的形象是坐在蓮花上,四隻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毗濕奴變化多端,有一千個稱號,常以不同的化身來到人間,拯救世界,他的座騎是大鵬金翅鳥;濕婆 (Shiva) 是「毀滅」之神,雖然他主宰毀滅,但他也帶來再生與創造,所以受到信徒的愛戴。他有三隻眼,四到八隻手臂,坐騎是公白牛。

 

乳海翻騰 (Churning of the Milk Sea) 是重要的印度神話。據說乳海 (Milk Sea) 中藏有長生不老藥,起初天神 (善神) 與阿修羅 (惡魔) 爭奪不休,勝負難分,後來由保護神毗濕奴出面,促成神魔合作,共同攪海取藥,以Mount of Mandara (曼荼羅大山) 為攪海的錘杵,神蛇的身体盤繞著大山,然後九十二名阿修羅抱神蛇的頭,八十八天神持神蛇的尾,攪乳海以取甘露,結果雙方力道太強了,攪得天翻地覆,神蛇抵受不住,嘔出毒液,連曼荼羅大山也都要沉下去了,幸虧創造,破壞與保護三神合力救援。結果毀滅神濕婆喝光毒液,維持神毗濕奴化為一隻大海龜,托起神山,天神終於成功的取得了長生不老藥。

 

在乳海強力的攪動中,海裏的奇珍異寶都被拋了出來,最傳神的是一個個活潑美麗的生命就在翻騰的浪花中誕生,幻化成漫天飛舞的飛天仙女Apsara (阿普莎拉) 。

 

吳哥寺

 

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整的是吳哥寺。吳哥寺由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 於1113年至1150年建造。「跋摩」是寶座的意思,蘇耶跋摩大致可翻成「蘇耶王」二世。吳哥寺原名「Vrah Vishnulok」是為毗濕奴神殿。「蘇耶王」二世耗費三十年來修建吳哥寺,活著時作為宮殿,死後成為他的陵墓。據說吳哥寺畫廊中「蘇耶王」二世與毗濕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後升天成毗濕奴,長駐毗濕奴神殿之意。

 

吳哥寺的建築布局以印度教的宇宙論為依歸,以護城河為海,以寶塔為山峰 (象徵印度神話須彌山),是宇宙的縮影。住在宇宙中央的當然就是天界諸神。全寺雕刻極為精美,有「雕刻出來的王城」美譽。

  

吳哥寺以五座塔和三層迴廊構成。主体建築共分三層,在第一層外四面的長廊有兩進式的台階迴廊,和無數的石柱,左右兩翼的牆上各刻有一幅大型浮雕壁畫,合共八幅大型浮雕,每幅都長達120公尺,分別敘述印度教的兩大神話史詩:楞伽之戰 (Battle of Lanka) 與俱盧之戰 (Battle of Kurukshetra);蘇耶王二世的軍隊與泰族的戰爭;閻魔審判的天堂與地獄;「蘇耶王」二世個人的皇室生活等。另外還有一千八百個Apsara 女神像遍布每個角落。

 

髙棉的微笑(「闍耶王」七世)

 

「蘇耶王」二世去逝後,吳哥王國陷入內亂。接著外敵占婆入侵,當時還是王子的「耶王」七世,驅逐占婆人,1181-1215登基為王,在位三十餘年間帝國達到頂盛。他在首都大興土木,重建吳哥城 (Angkor Thom),於1186年建塔普倫寺紀念母親,1191建普力坎寺紀念父親,為自已建巴揚寺 (Byon) 作陵寢。「耶王」七世是吳哥建築最多的一位皇帝。

 

巴揚寺,是由「耶王」七世面容為藍本來雕刻的五十四尊四面佛像 (面容上有蓮座) 堆築而成,這四面八方,無所不在,帶著神祕而不可測笑容的216張臉就是舉世聞名的「高棉的微笑」了。寺廟牆上浮雕不只展現「耶王」七世與占婆族戰鬥的壯闊場面,最令人玩味的是庶民生活的雕刻,從華人求婚、下棋、鬥雞、到婦人生產等等市井小民的生活,無不描繪得栩栩如生,異常生動。因「耶王」七世篤信佛教,吳哥地區信仰開始由印度教轉變為佛教,在巴揚寺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教與佛教並存的特殊風格。

 

飛天仙女 (Asparas )

 

吳哥以雕刻最美。雕刻中又以飛天仙女Apsara浮雕最美。這些浪花中蹦出來的飛天仙女,環繞四方,數量眾多,吳哥一寺就有一千八百之多。這些飛天仙女個個胸部飽滿,豐腴多姿,活潑可愛,自然生動。表情、面貌、手腳、姿勢個個不同,衣著頭飾更是一個人一個樣,真可謂鬼斧神工之作。

 

雖然吳哥盛世早已消逝,幸運的是這些美麗飛天的千姿百態,在八百年後的高棉舞蹈中依然存在,不但姿態如昔,頭飾也與古代類似,只是不再裸露上身了。要尋找這些美麗動人的飛天,最好去看一場高棉歌舞吧!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aKuan&aid=175548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