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宋代詞人:辛棄疾之註(第10章之3)
2014/05/03 08:45:32瀏覽571|回應0|推薦3

辛棄疾(續前)


註(1): 高宗的心結

徽欽兩宗被俘後被押往燕京,最後被關在黑龍江五國城。以法統而言,只要兩宗一息尚存,高宗只是暫代,由是兩宗的活在人世一直是高宗的心結。徽宗被俘後不久於1135年病逝五國城,而欽宗一直到1156年才去世。關於欽宗死因,衆說紛紜,據傳說是金朝皇帝完顏亮(後為廢帝)叫五十七歲的欽宗和八十一歲的遼末代皇帝天祚帝比賽馬球,欽宗從馬上跌下被亂馬踐踏而死。欽宗的死訊五年後才傳到南宋,真實死因不詳。

註(2):燭影斧聲的故事

公元976年,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突在寢宮內離奇死亡,死時50歲。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千古疑案:「燭影斧聲」。

公元976年 (開寶九年) 1020日的晚上,寒風凜冽,大雪紛飛。宋太祖突命人召他的弟弟晉王趙光(匡)義入宮,然後屏退左右,單獨與趙光義在殿內酌酒對飲。因為沒有第三者在場,所以殿門關上以後所發生的事,除了趙光義之外就無人知曉了。也就因此,千古以來,人們對太祖之死,傳說紛紜,謠言不斷。

斧聲燭影的詳細經過正史上並沒有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上只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到目前為止,有關宋太祖暴斃的經過,以文瑩和尚的《續湘山野錄》說得最活龍活現,也流傳最廣(但故事的真實性也廣受人置疑)。《續湘山野錄》是這樣記載的:「趙匡胤早年未發跡時,有一道人預言趙匡胤日後成為九五至尊。開寶九年(976年)三月上巳節,趙匡胤路遇道人醉坐於岸邊樹蔭下,他笑對趙匡胤說:『別來無恙。』趙匡胤大為高興,兩人一如過去,擊掌快飲。趙匡胤問道:『我想見你占卜一事久矣,無他事,我陽壽尚有多少?』道人對:『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續一紀(十二年);不然,則當時從速安排處置。』至十月二十日夜,趙匡胤在太清閣觀天象,落日晴朗,星斗明燦,趙匡胤心喜。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趙匡胤移仗下閣,急傳宮人開端門,召開封王趙光義進宮。兄弟二人飲酒商議,宦官與宮女皆被屏開,眾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甚麼,接着蠟燭光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在推卻什麼。禁漏三更時分,殿前雪已達數寸,隨後見到趙匡胤用玉斧(按:玉如意或紙鎮)戳雪,又聽見趙匡胤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語意不明)。趙匡胤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當晚,太宗趙光義留宿宮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太祖駕崩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確實又做了幾件啟人疑竇的事,其中一件就是他說母親杜太后將「兄終弟及」的遺命寫為誓書,藏於金匱之中,趙光義就以「金匱之盟」的遺詔,搶在侄子趙德芳之前登基為帝,是為太宗。更巧的是,太宗的弟弟光美又突然去世,所謂兄終弟及的金匱之盟,也就無疾而終了。從此北宋皇帝的血脈就由太祖轉成了太宗。

到了北宋末年,北宋的亡國之君徽宗,兒女雖多,但他的子女幾全被金人凌辱致死,只有第九子趙構一人倖存,成為南宋的開國皇帝。不幸高宗獨子夭折,他又在逃亡途中因過度驚嚇而失去了生育能力,為了皇位的延續,他不得不到太祖趙匡胤的後裔中去找接班人,這位從民間找來的接班人就是孝宗趙昚 (古「慎」字)。


註(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註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辛棄疾六十六歲任鎮江知府,登鎮江京口北固亭時所寫下的千古名篇。孫仲謀與劉裕是鎮江的著名歷史人物:三國時孫權(孫仲謀)定都鎮江;南朝宋武帝劉裕則生長於京口。辛棄疾登北固亭時已年老多病,當時南宋宰相韓侂胄輕舉北伐,辛棄疾就借用劉裕父子的故事,來比喻自己的處境,後來果如他之所料,宋軍被打得大敗。在作此詞前夕,他又「坐謬舉,降兩官」,極不得意,所以他以廉頗自比,寫下老將仍思報國的沉重心情。

詩中五位歷史人物是:

劉裕:(西元363-422年),南朝宋武帝,小名寄奴。晉室東遷後,劉裕曾兩度北伐,趁後秦、南燕內亂之際,將之攻滅。劉裕的打回關中是東晉歷次北伐中最成功、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後來劉裕篡奪了東晉政權,建國為宋(劉宋),開始了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

劉義隆:(西元407-453):劉裕笫三子,南朝宋文帝,在位近三十年。史載劉義隆在位期間,建立制度、賞罰分明、用人唯才,國家大治,因他年號元嘉,史書稱之為「元嘉之治」。然西元450年劉義隆派親信大將蕭斌率領六萬兵北伐,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號稱的百萬大軍打得大敗。他自己最後被太子劉劭和將領蕭斌帶兵入宮殺害,享年四十七歲。

拓跋燾:(西元408-452年),北魏太武帝,小名佛狸。此處借「佛狸」指金國佔著北宋領土,還在北宋的土地上耀武揚威。

孫權:三國時東吳國王,字仲謀。

廉頗:戰國末期趙國名將。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aKuan&aid=1301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