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宋代詞人:朦朧詞人吳文英 (第12章)
2014/06/20 08:27:35瀏覽5134|回應0|推薦10

南宋.林樁「海棠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吳文英是南宋末年最重要的詞人,也是「雅詞」的另一代表。

南宋末年,在蒙古大軍入侵的前夕,社會風氣奢華靡爛,文人的藝術愛好由姜夔「野雲孤飛」的「硬雅」,漸漸地演變成吳文英「典雅工麗」的「軟美」(見楊海明《唐宋詞的風格學》) 。此時宋詞也進入了講求「用字華麗,技巧嚴格,字句朦朧」的成熟期,由是吳文英色彩穠麗、精心安排、抽象朦朧的詞風,受到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喜愛。

吳文英的詞風源自北宋周邦彥,是類似今天「意識流」的一種寫法。這種時空交錯、層層鉤勒,「跳來跳去」的寫法,因不合一般人的邏輯思維,而被人認為晦澀難懂。南宋詞人張炎就批評吳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斷」。但喜歡抽象或朦朧詩詞的人,則對吳文英推崇備至,影響之所及,從清朝的「常州派」一直到今天的詩壇,吳詞仍是許多詩人詞人們所喜歡的一種風格。

吳文英一生不做官,只當達官貴人的幕僚,在人人愛詞寫詞的南宋末年,所謂幕僚其實相當於專業作家,因此他的作品數量相當豐富,著有《夢窗詞甲乙丙丁稿》四卷傳世,現存詞350餘首。

因為他的幕僚身份(也恐怕是個性使然),吳文英的生活層面比較狹隘,他一生只往來於江浙兩省,出入蘇州、杭州與紹興等地,他的作品多為憶故、詠物,旅遊、酬答等幾種,其中他與當朝官員應酬的作品多達八十餘首。他也是寫朦朧愛情詩的能手,有「詞中李商隱」之稱。到他晚年,在南宋將亡的前夕,他也寫了一些感嘆國事的作品。

吳文英的生平

吳文英(約1200 –1260?)(註1),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人(今浙江寧波)。原姓翁,後出嗣吳氏,改姓吳。翁家有兄弟三人(翁逢龍、吳文英、翁元龍),都有文才。大哥翁逢龍與南宋宰相吳潛為同榜進士 (1217年),因吳文英在宋史上無傳,生平不詳,後人研究吳文英,都以他的親兄弟作為參考。

吳文英主要生活在宋寧宗與理宗時代。他一生不做官,只往來於江浙之間,以布衣出入侯門,交結達官顯貴,過著閒適的幕僚生活。他與宰相吳潛、度宗生父榮王趙與芮 (註2)、宰相史彌遠的孫子史宅之,以及權臣賈似道等人,都來往密切,其中他與吳潛的關係最深,卻因與賈似道的來往而遭人非議。

賈似道是宋理宗賈貴妃的弟弟,是被列入《宋史。奸臣傳》中的奸臣,又是被人認為陷害忠臣吳潛的「大惡人」,吳文英與他唱酬交往,自然就被人說成是一個品格不高,阿諛權貴的文人。不幸的是,這些抨擊的殺傷力,不止影響到了他的人品,甚至還影響到了人們對他詞格的評價。

但後世也有人為吳文英辯稱,說他終生未仕,以布衣出入權貴府邸,如他真是阿諛小人,以他的學問與才華,為什麼不參加科舉考試?又為什麼不向權貴們討個一官半職?再說,在當時的社會高層,有「以詞當禮物」的風氣,據劉毓盤《詞史》記載,賈似道過生日,收到的「賀詞」數以千計,吳文英是當時最有名的詞人,他寫詞送賈似道,或為榮王趙與芮夫婦祝壽,應當只是當時的一種時尚,與人品無關等等。
                            
也就因為吳文英一生不做官,沒有官方記錄,再加上他的詞章晦澀難懂,有關他的個人資料就變得朦朧不清了。根據現存的有關資料,大概知道他早年作吳潛的幕僚,來往於蘇州、杭州與紹興等地。以後吳潛被賈似道誣陷,死於1262年,賈似道本人也於1275年被殺,吳文英的行蹤就更無人知曉了。

據說吳文英晚年爲榮王趙與芮(理宗之弟、度宗生父)幕客,常居紹興,以後「困躓以死」,享年六十五歲左右。至於他如何「困躓以死」,則不見書載,很可能是因為在南宋滅亡的最後一刻,這些達官貴人自顧猶不暇,也就顧不到他們的門客與幕僚了。

吳文英的愛情故事

吳文英一生,在感情上有過兩次不幸的打擊。他在蘇州時納有一妾,甚得他歡心,十年後他攜妾去杭州居住,誰知到了杭州後的第二年,他的愛妾回蘇州以後,就突然失蹤,從此渺無音訊。後來他在杭州又納一妾,也十分恩愛,不幸她又亡歿 (有人說她失足淹死)。

據近代夏承燾在《吳夢窗繫年》及《夢窗詞集後箋》的考證,吳文英的懷人之作,「凡悲秋詞,時在秋季 (如七夕、中秋),地點涉及蘇州者大概皆為懷念蘇州女子所作;而凡清明傷春詞,地點涉及杭州者,則大概皆為悼念杭州女子之作。」但也有學者認為杭州與蘇州女子其實是同一個人。

吳文英的詞

吳詞源自北宋末期的周邦彥,其層層描繪鉤勒的抽象手法與周詞極為相近,只是用字更加「色彩穠麗」,句法章法更為「凝煉濃縮」。

「層層鉤勒」,簡單的說就是將同一主題左右交叉的寫來寫去,用以加強主題的濃度與厚度 (類似國畫的層層渲染)。在周邦彥時,雖然時空交錯,但文句的起承轉合,是有脈絡可尋的,到姜夔時也還是:「一段寫景,一段寫人,一段詠物,一段言情」,但是到了吳文英,那就錯綜複雜得叫人如墜入五里霧中了 (他一定不知道,到了六百年後的今天,有些抽象朦朧詩可比他的詞難懂多了,叫人如墜入五百里霧中都不止)。

吳詞的特色是在每一段和每一句之中,情與事、虛與實、時間與空間等等,不斷地錯綜疊映。然而這些交錯交疊往往是不合邏輯的、突如其來的、甚至顛三倒四的,對看不懂的人來說,晦澀堆垜、不知所云。但對喜歡的人來說,則是濃密凝厚、層層迴旋、深沉有味。

吳文英精通音律,是一個出色的作曲家。他一生作曲十餘首,其中最長的《鶯啼序》有240字,是詞史上唯一的四片長調。吳文英寫《鶯啼序》時,正值杭州「豐樂樓」建成,他就將《鶯啼序》寫在豐樂樓樓壁上,一時轟動杭州城,參觀者絡繹不絕。《鶯啼序》不但在情感上情深意濃、「低迴纏綿」,在用字、用典與章法結構上更是功夫用盡,力求完美,由是《鶯啼序》就成了吳文英的傳世代表作。

吳文英詞選

。鶯啼序  (春晚感懷),又名《豐樂樓》

殘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繡戶。燕來晚、飛入西城,似說春事遲暮。畫船載、清明過卻,晴煙冉冉吳宮樹。念羈情、游蕩隨風,化為輕絮。

十載西湖,傍柳繫馬,趁嬌塵軟霧,溯紅漸招入仙溪,錦兒偷寄幽素。倚銀屏、春寬夢窄,斷紅濕、歌紈金縷。暝堤空,輕把斜陽,總還鷗鷺。

幽蘭旋老,杜若還生,水鄉尚寄旅。別後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幾番風雨。長波妒盼,遙山羞黛,漁燈分影春江宿。記當時、短楫桃根渡,青樓彷彿。臨分敗壁題詩,淚墨慘淡塵土。

危亭望極,草色天涯,嘆鬢侵半苧。暗點檢、離痕歡唾,尚染鮫綃。嚲鳳迷歸,破鸞慵舞。殷勤待寫,書中長恨,藍霞遼海沉過雁。漫相思、彈入哀箏柱。傷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 。

。宴清都 (連理海棠)

繡幄鴛鴦柱,紅情密、膩雲低護秦樹。芳根兼倚,花梢鈿合,錦屏人妒。東風睡足交枝,正夢枕瑤釵燕股。障灩蠟、滿照歡叢,嫠蟾冷落羞度。人間萬感幽單,華清慣浴,春盎風露。連鬢並暖,同心共結,向承恩處。憑誰為歌長恨?暗殿鎖、秋燈夜語。敘舊期、不負春盟,紅朝翠暮。

。祝英台近 (春日客龜溪遊廢園)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鬥草溪根,沙印小蓮步。自憐兩鬢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雲山深處。
晝閒度。因甚天也慳春,輕陰便成雨。綠暗長亭,歸夢趁飛絮。有情花影闌干。鶯聲門徑,解留我、霎時凝佇。

。三姝媚 (過都城舊居有感)

湖山經醉慣,漬春衫,啼痕酒痕無限。又客長安,歎斷襟零袂,涴塵誰浣。紫曲門荒,沿敗井、風搖青蔓。對語東鄰,猶是曾巢,謝堂雙燕。春夢人間須斷,但怪得當年,夢緣能短。繡屋秦箏,傍海棠偏愛,夜深開宴。舞歇歌沉,花未減、紅顏先變。佇久河橋欲去,斜陽淚滿。

。八聲甘州 (靈岩陪庾幕諸公遊)

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幻蒼崖雲樹,名娃金屋,殘霸宮城。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時靸雙鴛響,廊葉秋聲。宮裡吳王沈醉,倩五湖倦客,獨釣醒醒。問蒼天無語,華髮奈山青。水涵空、闌干高處,送亂鴉、斜日落漁汀。連呼酒,上琴臺去,秋與雲平。

。唐多令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流。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繫行舟。

。風入松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 幽階一夜苔生。

。浣溪沙

門隔花深夢舊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
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冬風臨夜冷於秋。

 

註 (1): 吳文英生卒年不詳,夏承燾先生在《吳夢窗繫年》中推論為1200-1260。但近來學者專家推論他卒於蒙古軍攻下臨安之後 (1276)。我個人從吳文英晚年在度宗生父榮王家為幕客,與最後「困躓以死」兩點推論,吳文英的死應在榮王趙與芮與孫子恭帝被元人擄去大都 (1276) 之後。

註 (2): 趙與莒(音「舉」)與趙與芮(音「瑞」)兄弟的傳奇故事。南宋第四任皇帝寧宗雖生八子,但都不幸夭折,由是他就立弟弟沂王子趙竑為皇子。趙竑對宰相史彌遠的專權極為不滿,常常公開抱怨,史彌遠就有廢趙竑另立太子之心。說巧不巧,有一次史彌遠的一個門客 (余天賜) 回鄉考科舉,路過紹興時,忽然大雨,他就在一個「全保長」家中避雨。這全保長的姐夫「趙希瓐」正好是宋太祖兒子燕王趙德昭的第九世孫。宋初自「燭影斧聲」事件以後,皇室的血脈就由太祖趙匡胤轉到了弟弟太宗趙光義的一支,到了南宋末年,因時日久遠,太祖的後代已與尋常百姓無異了。這時因趙希瓐早逝,全保長的姐姐生活拮据,就帶著趙與莒與趙與芮兩個兒子住在哥哥家,這趙與莒就是後來的理宗。

日後理宗因皇子夭折,沒有繼承人,就立他弟弟趙與芮的兒子趙禥為太子。這趙禥就是度宗,度宗的父親趙與芮就是「榮王」或「嗣榮王」。度宗35歲 (1274年) 去世,由他四歲的兒子恭帝即位。1276年,蒙古軍攻下臨安,將趙與芮與他孫子恭帝擄去元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對趙與芮非常禮遇,封他為宋福王金紫光祿大夫。他在元大都一直活到八十歲才去世。

六歲的恭帝投降後被元世祖封為「瀛國公」,長大後被迫剃髮出家,到吐蕃去學習佛法,後來成為西藏的一代高僧(法號合尊),最後因文字獄被賜死,死時五十三歲。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aKuan&aid=1434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