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18 11:38:16瀏覽1422|回應0|推薦5 | |
中興四將圖●傳為南宋劉松年繪 (現藏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院) 原畫為一長卷,現因篇幅限制分成上下兩圖。 上圖:左岳飛(追封鄂王),右張俊(追封循王)。
1279年,南宋亡,宋朝的「詞」也就隨著南宋的滅亡而畫上了休止符,而「宋詞」卻淵遠流長,一直到千年後的今天,依然花紅葉綠,美麗動人。 末代詞人張炎生於1248年,元軍攻入臨安 (杭州) 時,他32歲,因為國破家亡,他一下子從富貴公子淪落為四處飄泊的「流浪漢」,甚至要靠「設卜肆」維生。但他一生致力於詞的寫作,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他的詞被後人認為是宋詞的「最後一聲歌唱」、「最後一個音節」。 內憂外患 就像許多朝代或國家一樣,南宋的滅亡也不外乎內憂與外患兩個因素。對外,南宋何其不幸,遇上了世界史上最強悍的蒙古騎兵軍團,這個以神速著稱的軍團,橫掃亞歐,所向無敵,有的國家連敵人的面貌都還沒看清楚,就已經亡國了。說來,南宋抗蒙四十年,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 對內,那就相當複雜了,其中我以為最有趣的莫過於南宋的幾位皇帝。 南宋立國152年(1127-1279),計有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與度宗等六位皇帝 (不包括最後流亡政府的三位小皇帝)。跟北宋末年的皇帝相比,這六位皇帝大多長壽,其中高宗活到81歲,是中國歷史上極少數活過80歲的皇帝。 不幸的是,這些皇帝雖然長壽,但他們的親生子嗣卻大都夭折,以致皇位的接班問題,給國家與朝廷帶來了許多的不安與困擾。奇怪的是,南宋有問題的皇帝又特別的多,從光宗的「發瘋」、寧宗的智商不高、到度宗的先天智弱(因母親吃墮胎藥傷及胎兒)等等,形形色色,不衷一是。這也就是為什麼南宋後期政權旁落,大權都掌握在后妃與韓侂(音「拖」)冑、史彌遠、賈似道等權臣手裏的主要原因。 南宋自高宗、孝宗以後,能幹的皇帝確實不多,理宗趙昀(原名趙與莒)是其中最有作為的一位。理宗是權臣史彌遠從民間找來的皇帝(註1) ,在位41年。執政的前期免不了受制於史彌遠,在史彌遠死後,他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前後約20年,頗有政績,是歷史上的「端平更化」。可惜自北伐中原,「端平入洛」失敗以後,他開始怠於政事,過著花天酒地、奢華無度的生活。 理宗以後,南宋的「病情」日益加重,而蒙古大軍卻如狼似虎,毫不客氣的節節進逼。 南宋滅亡 南宋中期以後,蒙古在北方迅速崛起,宋朝的世仇,金國,首先面臨亡國的命運。1232年,蒙古派使者與南宋商議夾擊金國。金國的末代皇帝金哀宗,也派人向南宋君臣曉以唇亡齒寒的利害,希望與南宋聯手抗蒙。此時即位不久的理宗與大臣們,以為雪恥復仇的時機終於到來,就不理會金哀宗的警告,決定與蒙軍聯合伐金,蒙古也以歸還河南作為聯手合攻的報酬。 兩年後 (1234年) ,蔡州 (河南與河南以北地區) 被宋蒙聯軍攻陷,哀宗自縊,金亡。大將孟珙把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理宗把遺骨供奉於太廟,以祭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唇亡齒寒,此言不假。滅金以後,蒙軍不但不歸還河南,還繼續攻宋。因為宋軍奮勇抵抗,南方多水,不利騎兵作戰,蒙軍初期的戰事並不順利。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合州(重慶附近)為宋軍的流矢所傷,死在軍中。他的弟弟忽必烈正在鄂州與宋軍作戰,聽到消息,立即班師回國奪取大汗皇位。南宋權臣賈似道就趁機派人與忽必烈議和,答應割地、送歲幣,以保和平。 1260年忽必烈自立為汗,並派使者與賈似道繼續談和,來使卻被賈似道扣押。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重鎮襄陽、樊城 (是為襄樊之戰),六年後樊城失守,襄陽城破,大將呂文煥投降。 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 (今北京) 建國,改國號為「大元」。此時南宋四周的國家都已陸續被元軍所征服,南宋被圍在中間,有如甕中之鱉,南宋之亡,指日可待。 五年後,1276年初,元軍終於攻下臨安,六歲的恭宗被俘投降,他的兩位小兄弟趙昰(音「是」)和趙昺(同「炳」)則在大臣的保護下逃出臨安。 趙昰在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即位,是爲端宗,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宋行朝」(南宋小朝廷)。1278年,小朝廷抵達雷州,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因颱風落水,救起後病逝。陸秀夫等人又擁趙昺爲帝,繼續南逃到廣東新會、南海一帶的海上。 次年 (1279年) 文天祥在海豐(廣東)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 (廣東新會附近的小島)。蒙將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擊,打了一場慘烈的「崖門海戰」,宋軍全面潰敗。 1279年三月十九日,陸秀夫背著剛滿八歲的趙昺跳崖自殺,趙宋皇族八百餘人也集體跳海自盡,南宋徹底滅亡。宋朝建國319年 (960-1279),至此,正式結束。 張炎的生平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西秦(今陝西鳳翔),生於臨安(杭州)。 張炎出生富貴,家世顯赫,先祖張俊與劉光世都是南宋名將(註2),後來家族由武轉文,他的曾祖父張鎡(音資)是有名的詞人,更是雅詞的核心人物,當時他家富甲天下的林園府第,是文人雅士們的雅集場所,他家的「牡丹會」更是最被人稱美的雅事。 他的父親張樞,也是著名詞人。他的祖父張濡鎮守獨松關時,曾殺死元使廉希賢,蒙軍攻下杭州後,張濡被殺,家產被沒收,那時張炎32歲。 宋亡後,他家道中落,四處漂泊,43歲時曾被元世祖召至大都(今北京),繕寫金字藏金,後「不仕而歸」。最後潦倒以終,活到72歲。 張炎早年寫富貴悠閑的生活,亡國後則多寫亡國哀思的感嘆,有《山中白雲詞》問世,現存詞302首。張炎一生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 因為他推崇姜夔,文學史上把他和姜夔並稱爲「姜張」。他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等三人並稱為「宋末四大家」。 張炎的詞 在國破家亡後,他寫了不少「備極蒼涼」的亡國之痛,所以《百度百科》說他是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 《詞源》是張炎窮一生研究的心血之作。共分十三章,上卷寫音樂理論,下卷談詞的創作形式。張炎精通音律,書中對音律有極詳盡的技術探討,是一部權威性的理論著作,至今對粵曲、古曲有研究的人,仍以此書為參考資料。至於創作的形式,他強調「藝術感受、藝術想像與藝術形式」三者,並認為詞的最高標準是:「意趣高遠」,「雅正」,與「清空」。 張炎特別推崇周邦彥、姜夔,而貶抑吳文英,所以他的詞與姜夔相近,後人形容他的詞「審音拈韻,細緻入微,遣詞造句,流麗清暢」。他的詠物詩「刻劃精微,寄情深遠」,因賦春水、詠孤雁,字句精妙,而被人稱作「張春水」,「張孤雁」。 他的代表作有《南浦》、《高陽臺》、《月下笛》、《解連環》、《甘州》等。其中《高陽臺》被人認為是壓卷之作。他以西湖暮春景色,抒寫亡國之痛:「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等句,寫盡亡國後一位富貴公子的心態,十分感人。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