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27 02:27:30瀏覽3705|回應0|推薦10 | |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詞人。他的作品內容博大豐富、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或豪壯、或蒼涼、或清麗、或嫵媚、或嶲逸、或沉鬱」,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極崇高的地位,近代學者鄧廣銘先生譽他為「中國詞史上最偉大的作家」。 辛棄疾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學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他將蘇軾「以詩為詞」的詞風,提高到「以文為詞」的文學境界 (見楊海明《唐宋詞的風格學》),打破了詞與散文的界限,提升了「詞」在中國文壇上的文學地位,有《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傳世,現今尚存詞六百餘首,是兩宋詞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位。 然而一生想領兵北伐、收復失土的辛棄疾,偏偏生長在南宋偏安、高宗當政、主和派抬頭的時代。他的軍事雄才與愛國熱情,非但沒有受到朝廷重視,反而飽受打壓。直到高宗去世,朝廷由和轉戰,他才有了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機會,可惜「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此時的辛棄疾已經英雄暮年,有疾在身,再也無法為國效力了。 八百年後,當我們讀到「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時,也不能不為這位忠心耿耿、報國無門的老英雄一掬同情之淚了。
辛棄疾的懷才不遇是歷史悲劇,而這悲劇後面的重要人物,就是南宋高宗。 在「漢、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之中,宋的版圖最小。當時在中國的大地之上,宋與西夏、遼(契丹)、金、吐蕃與大理等國先後並存,其中尤以宋、遼(契丹)、金的三角關係最為複雜。三國之間時戰時和,糾纏不休三百年,一直到蒙古興起,大家同歸於盡,才結束了這一段漫長的血腥歷史。 自古以來,「燕雲十六州」是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屏障。宋朝立國以後,一直無力收回燕雲十六州,中原地區就有如後門之大敞,任由遊牧民族長驅直入、呼嘯來去、搶殺擄掠。北宋真宗時,宋與遼蕭太后訂下了「澶淵之盟」,約定宋朝每年送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兩國之間才得以維持了一百餘年的和平與安定。 到了北宋末年,遼國走向衰弱,新崛起的金國,如狼似虎,銳不可擋,先滅遼,再攻宋,靖康二年 (1127),徽欽二宗被俘,皇子公主也都被擄往燕京,大都受盡淩辱而死。 腳步站穩以後,高宗和一些大臣早已是驚弓之烏,對金人心存畏懼,不敢輕言北伐;而被金人關在五國城,仍然活在人世的徽欽二宗 (註1),更是高宗心中難言的隱憂 (只要兩宗在世,高宗的即位只是暫代)。所以當高宗在世時,主和派一直在朝中把持朝政,而主戰派則屢遭迫害,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秦檜的得勢與岳飛的冤死。 所謂歷史,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北宋末期的幾位皇帝都英年早逝,政權的不斷更迭,造成了國家一再地動盪與不安。想不到這位飽受驚嚇、不願收回失地的高宗卻長命富貴,一直活到八十一歲。(中國歷史上活過八十歲的皇帝還有:清乾隆帝 (89),南朝梁武帝蕭衍 (85) 與唐(周)武則天 (81)。) 1162年, 高宗五十六歲,已在位三十六年,他忽有「倦勤」之意,就將皇位禪讓於孝宗趙昚 (古「慎」字)。趙昚雖非高宗親生(註2),卻是孝子,他在高宗生前,從未違背高宗「不戰」的意願。1187年高宗過世以後,南宋才由和轉戰.....但是,對辛棄疾來說,這一切都來得太遲了。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原字「坦夫」,因一心要效法漢朝抗匈奴名將霍去病,而改名為「棄疾」。1181年春,辛棄疾在江西上饒興建莊園「高處建舍,低處闢田」,因而取莊園名爲「稼軒」,自號「稼軒居士」。 辛棄疾出生時,山東已被金人統治了十三年。也許受到北方民族的影響,他自小就生就一付燕趙男兒的俠義之氣。他父親早逝,由祖父辛贊扶養長大。他祖父是位愛國老人,經常向孫兒灌輸「抗金復宋,恢復中原」的思想。又因他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到的屈辱與痛苦,所以他從小就立志:「收復失土、報國雪恥」。 二十一歲時他祖父去世。第二年,他就率領二千多人起兵反金,投靠耿京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後來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他就邀集了五十名義士闖入軍中,生擒張安國,然後策動上萬士兵一同投奔南宋,同時押解張安國到建康(南京)斬首示衆。 到了南宋以後,從二十三歲起,他先後擔任江陰(在今江蘇)簽判、建康(今南京)通判、滁州(今安徽)知縣等職,其間他曾上《美芹十論》給皇帝,又獻《九議》給宰相,力主抗金,但都沒有得到回音。以後他又被宰相葉衡任命為江西提點刑獄、湖北轉運副使、湖南安撫使、知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兼江西安撫使等職。 雖然這些職位都不是高官要職,他卻做得有聲有色,一再地表現出他非凡的軍事才華與政治能力。不幸他的所做所為並沒有得到「當權者」的欣賞,他一生被彈劾七次,甚至還被長期「冷凍」,閒居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後近二十年。 他晚年一度被宰相韓侂胄起用,先後任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知縣,以及鎮江府知縣,但因他反對韓侂胄「輕敵冒進」,又再度被免職。以後兩年他雖又被召任職,無奈已年老多病,在寧宗開禧三年(1207年) 含恨辭世,享年六十八歲。後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之詞 辛棄疾能征善戰、文武雙全,具有出將入相的雄才大略,不幸一生不被重用,只有將滿腔忠憤寄之於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葉嘉瑩教授說他以「全部的生命」來寫詞,並以「全部的生活」來實踐他所寫的詞,所以辛詞在詞史上「屹然別立一宗」,無人可及。 他是天生的文學家: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與高超的表達能力。他的詞風,千變萬化、風格多樣。南宋劉克莊在《辛稼軒集序》中稱讚他的詞作:「大聲鏜鞳(音”湯踏”、鐘鼓聲),小聲鏗鍧 (音”坑烘”),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 辛詞把蘇軾以「詩」為詞的寫法,提高為以「文」為詞。他在蘇詞之上擴大了題材範圍,衝破了詞法和音律的嚴格限制,完全擺脫了以婉約為本的羈絆,達到「縱橫馳騁,自由放任」,無事不可入詞、無意不可入詞的至高境界。 他開拓了詞的疆域,提高了詞的表現力,他既能以英雄豪傑手法寫出豪邁之情,又能同時表現出詞的曲折含蘊之美;他能將靜態的形象以動態形式表現,也能將具體形象以抽象概念表達。 他寫:「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已叫人萬分同情,及至「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更叫人掩卷嘆息,不忍卒讀。英雄壯年,報國無門,情何以堪? 他也寫:「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意境之高遠,傳千古而不朽。 他又寫:「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看爽氣、朝來三數峰。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字裏行間,天人合一,山川景物在他的詞中都有了鮮活的生命力。 辛棄疾學問淵博,文學造詣深厚。他能把民間俗語與經、史、子各種古典書籍和歷史典故融入詞中,渾然天成,達到「一經運用,便得風流」的高超藝術境界。 他用散文手法寫詞,打破了詞與散文的界限。他寫《西江月‧遣興》,就有:「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等句,以散文手法寫來,活潑生動。 他在名著《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只用了104字,就將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個歷史人物 (註3) 的事跡,完美地表達了他複雜曲折的內心世界。寫這首詞時,辛棄疾已六十六歲,老將軍英雄失路,「蒼勁沉鬱,豪壯悲涼」,叫人讀來蕩氣迴腸,久久不能自已。 辛棄疾的名著極多,計有:《青玉案‧元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摸魚兒‧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漢宮春‧立春》、《賀新郎‧邑中園亭》、《賀新郎‧琵琶賦》等等,無一不是藝術水準極高的文學瑰寶。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