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1/17 04:08:18瀏覽1490|回應1|推薦25 | |
放下行李, 跟老闆結完尾款, 我便開始在這霧台村的山城中漫步. 魯凱族的神話故事, 跟太陽, 百步蛇, 百合花以及蝴蝶有關, 所以沿途可在牆面上看到這些圖案. 這夢想之家民宿旁邊, 就是霧台文物館及文化廣場. 跟排灣族一樣, 他們習慣會有個 "灶" 或 "鞦韆" 放在廣場上, 但我無法從上圖中看出是灶還是鞦韆. 反倒是旁邊一排 "耆老造型" 的雕像, 成為很好的拍照點. 文物館的旁邊是霧台國小, 我決定繞一圈, 最後再回到國小參觀, 因此往反方向走去. 沿途的岩板牆, 有不同石雕和圖畫, 讓這幾條小徑充滿生氣. 有些家庭種了不少漂亮的花, 這是紅花龍吐珠. 上坡繞過一條彎道, 來到此處的教堂. 原住民部落的教堂, 往往都很有味道, 這一座也不例外, 不論外型或裝飾, 都很有原住民風味以及溫馨的感覺. (很神奇的是, 為什麼大多數的原住民, 都信奉天主教, 而不是佛教啊?) 順著岩板街繼續走, 這時有輛車開過來, 居然問我某某民宿在哪兒? 我笑說 "我也是觀光客耶, 我不知道." 心想 "我看起來像原住民嗎?" 一旁種有不少 "咖啡". 這一帶有種植咖啡, 在台灣算是大宗, 可是生產的豆子, 在咖啡界似乎還不算有名. 沿途的小圍牆, 上面有成排的陶壺, 其上的雕飾就是百步蛇. 我忍不住拍了一張以陶壺和百步蛇為主角, 霧台國小為背景的照片, 傳給樂團的學弟妹, 要他們猜一首國樂曲; 果然, 小毛馬上回答 "陶壺上的百步蛇". 下午在這山城漫步, 輕霧四起, 寧靜舒暢, 非常愜意. 意外看到有山櫻花開放了, 為這山城增添一絲春色. 每一戶人家的共同特色, 就是岩板牆面. 但每一戶會有自己獨特的繪飾或雕像. 牆上的石雕, 有的是男子團體舞, 有的是女子團體舞, 有的則是描繪生活起居或狩獵方式. 有一戶種了非常茂盛的紅蝦花. 走了一大圈, 發現越爬越高. 我擔心會走到雲深不知處 (後來看地圖, 其實會走到 24 號省道的另一邊), 所以往回走; 看到一條埋在草叢間的石階, 便順步走下去, 果然就從側門進入了霧台國小. 學生可能放學了, 教室裡沒有人, 但有幾個學生在操場上跑步. 這裡很有趣, 老人們都說原住民語, 但小朋友彼此之間還是說國語. 逛了一圈, 看看地圖, 還有個花巷道沒參觀到, 便走上省道, 到對面的花巷道. 原以為花巷道會是種滿鮮花的步道, 沒想到房屋比岩板巷還新潮現代化, 陶壺繪成黑色的, 但沒有 "花巷" 的樣子. 回到民宿, 休息一下, 老闆帶我和另一位住宿者去餐廳吃晚飯. 今晚吃原住民風味餐, 簡單卻美味. 尤其餐後的甜點, 是小米甜甜圈和檸檬愛玉, 非常好吃. 水果則是一顆棗子. 我一開始對 "餐後甜點" 不以為意, 沒有拍照; 等吃完大讚之後, 才想到忘了拍照! 心想 "明天早上我要再來吃這個小米甜甜圈, 一定要記得拍照." 晚上氣溫漸降, 今天累了一天, 9 pm 左右便去睡. 1 月 12 日星期四 早上 3:30 am 醒來, 看看時間還太早, 便繼續睡, 幸好又睡著了. 6:30 am 鬧鐘響, 起床, 先祝我自己生日快樂. 晨曦中的耆老們, 圍成半圈幫我唱生日快樂歌~~ 梳洗一番, 去昨晚的餐廳吃早餐, 點了一碗餛飩麵, 外加一個小米甜甜圈. 沒想到, 我又再度忘記拍照, 啊~~~ 這小米甜甜圈, 外酥內嫩, 還帶有麻糬的咬感, 非常好吃, 有機會去遊玩的人, 千萬別錯過! 退房後, 騎了機車下山; 途中經過另一處觀景台, 從這兒俯瞰谷川大橋, 以及炊煙裊裊的谷川遊憩區. 過了檢查哨, 回到三地門鄉, 來到地磨兒藝術公園. 地磨兒 (Tumur) 是排灣族語, 指的是 "太陽神給予子民的這塊土地". 裡面有神話意涵的百合花廣場, 祖靈柱, 以及報信臺和灶. 我看到一隻老鷹飛過, 可惜來不及拍照, 聽說這兒的老鷹是黑鳶. 走過生命舞台, 爬上三層樓高的眺望平台, 欣賞一下四下的風景. 這座公園頗為清幽, 許多火焰木的花落在地上, 帶點兒浪漫, 帶點兒淒涼. 接著到 7-11 買一杯咖啡喝, 然後進入內埔鄉的踫坑口. 這踫坑口, 其實算是一道窄窄的運河, 主要是為了引隘寮溪的水來灌溉, 而挖鑿了一條 1013 公尺長的隧道. 接著, 我來到了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原先我以為這兒只有一些展示品, 沒想到還沒進大門, 就有一群年輕原住民載歌載舞的跳迎賓舞來歡迎不到 8 人的遊客們. 門票 150 元, 進入後, 我先到文物館看本次的特展--> 雅美族. 我看到一艘很眼熟的舢舨, 問了一旁的工作人員 "我以前好像在台東的史前文化博物館看過這艘船耶!" 果然, 他立刻回答 "啊, 對呀, 這艘船在好幾個地方展示過, 上面還有馬英九的簽名喲!" 我就是因為看到馬前總統在船首的簽名, 所以才覺得很眼熟, 呵呵! 工作人員提醒我, 等會兒 10 am 有迎賓表演. 我參觀了 5 分鐘, 便來到表演場, 此時竟然只有我和另一個女士, 總共兩位觀眾. 但年輕的原住民們依舊很熱情地跳舞歌唱, 並有一位司儀做簡單的泰雅族介紹 (因為他們今天穿的是泰雅族的傳統服裝). 表演結束, 工作人員建議我坐接駁車進去娜麓灣園區. 車開得很慢, 5 分鐘後來到娜麓灣園區. 此時還只 10:15 am, 我利用還有 15 分鐘之餘, 先去參觀 "原住民族生活型態展示館", 目前的特展, 是介紹拉瓦爾的婚禮. 拉瓦爾是排灣族的一個分支, 據工作人員介紹, 之後可能會正式成立為一個種族. 台灣的原住民族, 從早期的 9 大民族 (衍伸出 "九族文化村"), 逐漸又分出鄒族, 邵族, 葛瑪蘭族, 賽德克族和撒奇萊雅族, 而成為 14 族. 這回在這裡, 又多學到了卡那卡那富族和拉阿魯哇族. 所以, 目前台灣的原住民有 16 族了! 拉瓦爾族既是排灣族的一支, 所以一些民俗風情都一樣, 也是有個盪鞦韆給新人在結婚時搭乘, 以表示兩人共享生活, 共度風險的概念. 交杯酒則是木雕上的杯子. 這種設計, 必須兩人同時喝, 只要默契不好沒有同時喝, 有一方的酒就會傾倒出來. 由於時間的關係, 後面的服裝和建築我便沒仔細看, 趕緊回到歌舞館, 觀看原住民的表演. 這表演滿精彩的, 原住民年輕人又唱又跳, 相當賣力. 可惜的是, 最厲害的居然是配音--> 所有的音樂和唱歌部分, 都是事先錄好後播放出來, 台上的年輕人大多是對嘴; 連一些木製樂器的表演, 也都是預錄好的. 我覺得他們如果能唱現場, 這表演絕對可以登上國際舞台. 全程約 40 分鐘, 還是很值得觀賞. 接著, 搭接駁車進入富谷灣區. 這裡有幾個民族的建築和生活介紹. 不同民族的家居擺設方式都不一樣, 有些會把爐灶放在屋子正中央, 有些會放邊角; 有些會把先人葬在家裡, 有些則另外有墓園. 至於 "青年會所", 則幾乎一樣, 都只有男生可以上去, 聊天鬼混消磨時光, 卻禁止女性進入. 這一區的布置, 盡量仿原住民的生活環境, 所以一路參觀過去, 要上上下下的爬山, 對我而言, 覺得就是一種 "原住民生活環境" 的體驗; 我小時候在新竹縣的尖石鄉和五峰鄉住過, 所以很是習慣. 但對其他遊客而言, 可能有點兒辛苦. 我看本來有另外一家人 (大約 7 個) 也搭接駁車來, 但不到 20 分鐘, 他們又搭下一班接駁車離開了. 排灣族的頭目標石, 表示這一戶是頭目的住所. 原住民以前給人的形象, 就是會獵人頭. 獵到的人頭, 按照在族中的地位高低, 而有不同的擺放位置. 不知道在原住民的語言是怎麼說這種層級, 但此刻卻用現代化的文謅謅說法--> 敵首棚! 繼續分花拂柳, 走訪不同民族. (此時已熱到只穿一件短袖 T-shirt 了) 另一位頭目的家, 頭目標石上, 除了有頭目的形象之外, 還有兩條百步蛇給予祖靈的護佑. 走了一圈, 大約 70 分鐘, 回到候車處等待接駁車. 此時已將近 12:30 pm, 本想說就此打住, 先出去吃飯, 因為我下午還有別的行程. 但接駁車經過塔瑪麓灣區後, 居然不到 500 公尺就回到大門口! 於是, 我臨時決定再走回去, 參觀其他民族的文化. 途中先經過彩虹橋. 接著有幾座雕像擺飾, 其中這雕像, 滿有趣的, 主題居然是 "最後的信仰"! 塔瑪麓灣區有賽夏族, 卑南族, 和泰雅族等等的文化介紹. 但最棒的是, 這裡有達悟族的地下屋展示. 當年去蘭嶼玩的時候, 在野銀部落和東清部落有看到這種地下屋, 但礙於裡面有人在住, 所以不敢靠近去拍照. 如今這裡展示的是實體建築, 還有介紹, 算是一償宿願了. 走回馬路上, 來到觀流橋. 雖曰 "觀流", 但離隘寮溪還有一點兒距離, 此時又是枯水期, 所以其實沒看到什麼溪流! 反倒是橋的拱門旁, 這座雕像頗具意義; 有太陽, 刀, 長刀以及盾牌, 應該是武士的象徵. 逛完這一區, 看看手錶已經 1:30 pm, 肚子相當餓了, 進瑪家鄉的熱鬧地區, 吃了一碗麵, 又買了一杯綠茶, 便開始往北高雄出發. 我覺得這座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很值得來參觀遊覽, 大推! 下午的行程, 是燕巢的泥火山, 以及阿公店水庫, 還有彌陀區的海岸光廊.........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