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25 05:10:38瀏覽1286|回應0|推薦12 | |
拿破崙已經為自己帶上了皇冠後,俗世和宗教要不要分離? 如何分離? 這是躲不掉的命題---如何回答? 倘若,不能將”形而上”的宗教起源說得清楚,人就必然只能是”按神的形像”受造於神的附庸---不能”真正的”在精神上成為自己的主人。 ·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就在此時出來對宗教起源的認識作出系統完整的說明。
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畫像 費爾巴哈的宗教觀點 : 宗教是無窮盡的意識。 因此宗教”僅是一個覺悟無限性的意識;或者說,在無限性的意識中,有意識的主體使用其自身本能的無限性成為他的客體"。(Religion is consciousness of the infinite. Religion therefore is "nothing else tha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infinity of the consciousness; or,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infinite, the conscious subject has for his object the infinity of his own nature.") 人的存在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對象。 費爾巴哈對神的觀點 : 在各個方面神與人類本能的一般特性和需求是一致的。 ”若人類想要找出神的意涵,他就要在神(的意涵) 找出他自己”。 神就是人: 可以這樣說,神是人類的內在本性向外的投射。 (In every aspect God corresponds to some feature or need of human nature. "If man is to find contentment in God," he claims, "he must find himself in God." Thus God is nothing else than man: he is, so to speak, the outward projection of man's inward nature. ) 費爾巴哈提出唯物價值觀(materialism)的自然神論(atheism)的觀點---這引導人們由另一個角度思考”神和人的關係” : 是神創造了人還是人創造了神? 費爾巴哈唯物的觀點,強調物質存在的第一性---即所謂”客觀的存在,不會因主觀的意願而改變”--- 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吃喝玩樂的維也納會議(The Congress of Vienna)圖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The Congress of Vienna)將由法國啟動的社會革命(Social revolution)遏止了,但是,在英國啟動的工業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於戰爭結束後,迅速的在歐洲擴散。 歐洲社會的情況---不僅是君主的專制復辟了,人民曾經得到的公民權被”沒收”了,而且又冒出了一堆全新的具有壓迫性質的”資本家”使得社會基層的經濟活動造成實體物質生活的更不平等---促使社會變化的內因又”萌芽”了,外在的條件也”漸變”過程中日趨”成熟”。 ·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出生、成長在這個大環境下~~~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時,他十二歲。 年青的馬克思畫像 ---1841年,普魯士在強化了新聞檢查制度。 馬克思大學畢業後任萊茵報(the Rheinische Zeitung)編輯,不斷的攻擊普魯士的專制及新聞檢查制度,鼓吹革命建立民主憲政體制替代帝制。 1843年3月31日,普魯士政府關閉了萊茵報。從此,馬克思受到普魯士政權的壓制,生活困頓”流離顛沛”於歐洲各地。 ---1845年,摩斯單線傳遞訊息的電報(Samuel Morse)商業化,電報網路的的建設及發展就像今日的萬用網路的發展,各種報紙迅速成長,大幅度的提高訊息傳遞的效率及廣度。 ---1848年,法國的革命的訊息迅速傳遞到歐洲社會各處,革命動亂立即擴散到歐洲各處,激起日耳曼柏林三月革命(Märzrevolution)。 這一年馬克思三十歲,歐洲各處一系列的暴動讓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更深刻的認識了階級衝突的意涵,應倫敦的共產主義聯盟(the Communist League)公民社團的請求,寫下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在1848年2月21日發佈,試圖在理論上指導日耳曼境內的革命---但是,日耳曼自由主義聯盟所提出的要求 : ”日耳曼統一,普遍的選舉權,廢除封建領主制度,和許多類似中產階層的權利”這些都遠遠低於共產黨宣言中,揭櫫建立”共產主義”的宏偉目標!! 1848年歐洲各地的革命都先後的被壓制了,歐洲大陸又恢復了國王、貴族階層掌握大權復古的保守統治制度。 1849年,馬克思定居於倫敦,在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閱讀室研讀大量的國會研究報告的資料寫成了立論嚴謹的”資本論”---絕對值得一讀。 馬克思自身的生活經驗及大學研讀哲學的學養,他融合並修訂了黑格爾及費爾巴哈的觀點建立了唯物歷史觀的辯證法則的思想體系----用唯物辯證法(Dialectical materialism)發展出歷史觀的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去認識並解釋人類社會演化的過程。 歷史觀的唯物主義認為: 基層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 基層人民的意識受到所處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響及限制。 意識在這個基礎下被制約的,也意味著 : 人的意識是可被改變的,”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是存在的,領導者和基層人民是對立(矛盾)統一的。 人有行動力可以在主觀的意識下,改變客觀的存在狀態,總結為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社會歷史的規律就是人民自己的社會實踐行動的規律,進而發展出革命實踐的觀點。
成熟的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照片 認為社會發展是客觀的和有其特定規律的,最基本的規律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並對人類的未來社會做出預測 :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目前的WTO全球化的過程,在經濟基礎的活動是提高生產效率的”資本主義”模式,但,在民主法治政治”普遍化”的進程則是推動了”社會主義”法制化的模式。 WTO全球化兩個發展的方向(生產效率;民主法治政治權力平等)----應該視為是: 1750年代英國啟動的工業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和1789年在法國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所引發的社會革命(Social revolution)----的持續發展和深化!! 至於終極的”共產主義的社會”是否會”真的如預言”的到來? 不知道。 現今WTO推動全球化(Globalization),每個人都應該試著運用唯物歷史觀的辯證法則認識這個進程,否則是不能認識到”發生了什麼事”---形象的比喻就是在冷水中的青蛙不能察覺外在加溫的熱源---只是”感覺到”壓力越來越大,因為,在全球化的架構下,未來的競爭是跨國界的。 全球化造成的社會變化會比工業革命的更大。只要有基層的經濟活動,社會的演化就會依黑格爾的三大規律持續著----就只能等待人類歷史演化的結果來論證了----演化發展的趨勢,只能是經由發生的結果歸納得出的。 |
|
( 知識學習|其他 ) |